閆江楠,金昌德,段曉佳
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一種以咨詢者為中心,通過鼓勵的方式挖掘和處理咨詢者在行為改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心理,進而增強咨詢者改變自身行為的內在動機,最終促使咨詢者行為改變的一種指導性咨詢方法[1]。它是美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Mill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訪談式治療方式,具有整合各類咨詢理論的優(yōu)勢,在促進咨詢者行為改善方面成效顯著[2]。目前,動機性訪談在西方國家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物質依賴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艾滋病等領域的疾病治療和行為改變上[3,4],已成為影響和改變行為的主要技術之一[5]。而我國關于動機性訪談的研究、應用仍相對較少。本文主要從動機性訪談的形成發(fā)展、理論基礎、原則技巧、評價工具及應用現(xiàn)狀方面進行概述。
動機性訪談最早由學者Miller[2]于1983年提出,起初主要是一種治療問題性飲酒的簡短的干預手段。隨后Miller和英國學者Rollnick對它進行了完善和發(fā)展[6]。20世紀80年代是動機性訪談的形成和驗證期;90年代是動機性訪談的理論發(fā)展期;2000年之后動機性訪談的發(fā)展主要集中在方法的改進以及對訪談者培訓方法的探討上,并且這一技術逐漸在臨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7]。
動機性訪談作為一種指導性的咨詢方法,旨在通過一定的訪談策略來引導咨詢者改變自身行為。它主要包含訪談策略、認知改變、行為改變3個階段[8]。
2.1 訪談策略 咨詢者皆有需要,需要引起動機。需要和動機是動機性訪談的首要基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具有多層次的需求,并且通過其社會性及意志來進行約束和調節(jié)。需求是引起和激發(fā)個體活動的內在動力,具有激活、指向和行為調節(jié)的作用。咨詢者的自身需求促使咨詢者去尋求咨詢。而訪談者則需要通過訪談去挖掘咨詢者的需求和動機。需要層次論為動機性訪談提供了理論基礎[9]。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理論認為:技術是為人服務的,人的身心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采用相應的技術和策略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人,從而使人達到身心統(tǒng)一[10]。動機性訪談需要訪談者通過一定的訪談技術來挖掘和處理咨詢者的各種矛盾心理。人本主義的這一理念為動機性訪談應用訪談策略和訪談技術服務于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此外,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理論中Rogres創(chuàng)立的“以人為中心的訪談技術”又為動機性訪談的訪談技術提供了基本的訪談原則[11]。
2.2 認知改變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當人腦中的認知元素之間存在不一致或阻抗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而人具有一種趨向平衡或一致的傾向,當認知失調時,失調者會形成減少失調或避免增加失調的壓力,從而導致行為的改變[12]。不一致或阻抗的出現(xiàn),并不能說明咨詢者拒絕改變,而僅僅是咨詢者存在認知差異的一個信號?;谡J知失調理論,在面對不一致或阻抗時,動機性訪談選擇引導咨詢者接受認知差異,探索和擴大失調,引導咨詢者自己思考,認識到自身的失調狀態(tài),從而主動探索改變行為的可能性[8]。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為引導病人改變認知失調狀態(tài)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2.3 行為改變 自我決定論[13]以及 Prochaska等[14]的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是動機性訪談行為改變的理論基礎。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fā)展的潛能,它強調“自我決定”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為動機性訪談提供了能夠用來改變行為的途徑[13]。自我決定論為訪談者引導咨詢者主動探索嘗試改變自身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指出:人的行為改變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把咨詢者的行為改變過程分為5個階段,即前沉思階段、沉思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以及維持階段。不同階段咨詢者對自身行為改變的心理反應各不相同,因此應根據(jù)各階段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訪談方式[6,15]。在此基礎上,動機性訪談將整個訪談過程劃分為行為改變的前意向與意向階段、行為改變的鞏固和維持階段[8]。第一階段旨在增強咨詢者改變行為的內在動機;第二階段旨在鞏固咨詢者改變行為的承諾以及行為改變計劃的履行。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動機性訪談的作用機制提供了理論來源[16,17]。
協(xié)作、喚醒、自主是動機性訪談的核心精神[18]。在核心精神的指導下,動機性訪談的實施主要遵循4個基本原則,即表達共情、顯現(xiàn)差異、化解阻抗以及激發(fā)自我效能[19]。根據(jù)咨詢者不同階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動機性訪談的訪談技巧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意向與意向階段的 OARS[O(open)、A(affirmation)、R(reflections)、S(summaries)]技巧與改變談話技巧;鞏固和維持階段的過渡性總結、關鍵問題提問、提供信息和建議等技巧[19]。訪談者針對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訪談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咨詢者發(fā)掘他們的各種矛盾心理,從而促進咨詢者自主地進入行為改變的準備階段或行動階段。
目前有關動機性訪談的評估工具主要包括動機性會談技術編碼(MISC)、動機性會談整合量表(MITI)、動機性會談督導與培訓量表(MISTS)以及修訂版的模擬會談視頻評估(VASE-R)等。這些量表均由國外研究者所編制,在國外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4.1 MISC與 MITI量表 MISC量表是美國學者Miller[20]于2000年編制,評估過程主要包括3步:觀看動機性訪談的錄像,對訪談者進行整體評估;再次觀看錄像,對訪談者和咨詢者的行為進行分類計數(shù);第3次觀看錄像,計算訪談者和咨詢者的發(fā)言時間。此量表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詳盡地解構訪談者和咨詢者之間的交互性,從而更好地探索促進咨詢者改變行為的內在機制。它主要是針對訪談者的量表,使訪談者對自己的訪談技術有更明確的認識,是促使訪談者提高自己技能的優(yōu)秀工具。但它經濟成本高,耗時過長。2003年,Miller等學者對MISC進行了修訂,刪去了第三部分,從而節(jié)省了評估時間。MITI是在MISC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由Moyers等[21]學者通過對MISC進行探索性分析之后簡化而成。在評估對象上簡化為只評估訪談者一個維度;在評估項目的數(shù)量上減少了一半,從而降低了評估的長度與復雜性,使其更具有推廣性。DeJonge等[22]檢測結果表明,MISC具有良好的結構信效度,能很好地對動機性訪談的基本原則進行評估。
4.2 MISTS與 VASE-R量表 MISTS量表是由Madson等[23]編制,此量表共16個項目,其中15個項目都是用于評估訪談者的行為。量表主要包括整體評估的定義和評估指南以及會談技巧的評估兩個部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在信度上尚存在信度系數(shù)不確定性的問題。
VASE又稱模擬會談視頻評估,形成于2002年,它包括24個項目,2005年Rosengren等[24]對它進行了修訂,修改為VASE-R,該量表包括3個錄像短片,內容為演員扮演的物質依賴病人對自己的物質依賴問題的陳述。修訂后的量表項目相對減少,它具有標準化、經濟成本低等優(yōu)勢。從量表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看出,評估工具越來越趨向簡單化。從評估類別上看,評估的維度越來越少,條目越來越精簡;評估對象多針對于訪談者,而針對咨詢者方面的較少;在評估材料上多使用錄像的方式,成本較高,不利于推廣。并且量表多由國外學者研究編制,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國應加強此方面的研究,編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動機性訪談評價工具。
目前,動機性訪談在國外已得到認可和較為廣泛的應用。1996年,學者Stott等[25]通過對200例糖尿病病人的醫(yī)生或護士進行動機性訪談培訓的結果顯示,70%的醫(yī)護人員能夠接受并且在對病人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了該技術。1999年,Swanson通過對121例精神病住院病人實施動機性訪談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動機性訪談的病人出院后首次復診率顯著提高[8]。2000年,學者Carey通過對102例社區(qū)低收入群體婦女采用動機性訪談進行干預研究的結果顯示:干預組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更加了解,并且減少感染風險的意圖較對照組明顯[26]。2002年,Stotts等[27]采用動機性訪談對269例孕婦戒煙進行干預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動機性訪談的孕婦戒煙或減少吸煙的行為顯著增加。2005年,學者Rubak等[3]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動機性訪談在降低乙醇依賴性疾病方面有顯著效果。2007年,Perry等[28]的一項干預性研究結果顯示:動機性訪談參與介入的干預方式在改善女性心肺適應性的行為方面效果顯著。
近年來,我國關于動機性訪談的研究和應用也逐漸興起。2008年,黎彩紅[29]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對76例乳腺癌病人進行動機性訪談的干預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乳腺癌病人的術前心理狀況明顯改善。2010年,汪星等[30]通過采用與動機性訪談相結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對80例糖尿病病人的干預結果顯示:與動機性訪談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改變糖尿病病人行為和血糖水平方面效果顯著。2011年,夏超穎等[31,32]采用動機性訪談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干預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高血壓病人的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提高。2012年,王淑娟等[33]通過對冠心病病人采用動機性訪談的干預研究表明:動機性訪談在提高冠心病病人的服藥依從性上成效顯著。吳陽靜等[34]采用隨機分組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進行干預的結果表明:通過采用動機性訪談進行干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長期氧療依從性得到顯著提高。
動機性訪談技術具有廣泛的理論基礎,具備較完善的策略和訪談原則,隨著近年來的發(fā)展,測量工具種類也逐步得到完善和發(fā)展,已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自身體系。動機性訪談在國外起步較早,且目前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應用疾病種類較為多樣,并且成效顯著。隨著近年來的發(fā)展,應用范圍已逐漸從單純的住院病人的宣教及心理護理擴展到社區(qū)病人的護理。而在我國,動機性訪談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也逐漸得到發(fā)展,但仍相對緩慢,應用人群仍主要集中在住院病人,應用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多為慢性病病人服藥依從性和健康宣教、術前的心理干預上。此外,在研究工具方面,多采用國外的研究工具,尚未研制出新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測量工具。由此可見,動機性訪談在我國護理工作中仍具有較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加強此方面的研究和發(fā)展,使動機性訪談能在護理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Arkowitz H,Westra HA,Miller WR,et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8:1.
[2]Miller WR.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problem drinkers[J].Behavioural Psychotherapy,1983,11(2):147-172.
[3]Rubak S,Sandbak A,Lauritzen T,et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r J Gen Pract,2005,55(513):305-312.
[4]Burke BL,Arkowitz H,Menchola M.The efficacy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3,71(5):843-861.
[5]Emmons KM,Rollnick S.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health care settings: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J].Am J Prev Med,2001,20(1):68-74.
[6]Miller WR,Rollnick S.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Preparing people to change addictive behavior[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1:1-30.
[7]Magill M.The route to change:Within-session predictors of change plan completion in a motivational interview[J].J Subst Abuse Treat,2010,38(3):299-305.
[8]駱宏,許百華.動機性訪談:一種以咨客為中心的行為改變咨詢技術[J].應用心理學,2005(1):85-89.
[9]王騫,鄧云龍.動機訪談治療的理論基礎[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4):248-251.
[10]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技術與發(fā)展[J].心理研究,2008,(3):11-15.
[11]李紅欣.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思考[J].中國臨床康復,2005,(28):177-179.
[12]Thigpen ML,Beauclair TJ,Keiser GM,etal.Motivating of fenders to change:A guide for probation and parole[M].Washington:U.S.Department of Justice,2007:29-68.
[13]葉利云,宋其爭.從自我決定論看動機訪談法療效機理[J].心理學探新,2010(2):19-22.
[14]Prochaska JO,DiClemente CC,Norcross JC.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Applications to addictive behaviors[J].Am Psychol,1992(47):1102-1114.
[15]Rollnick S,Miller WR.What i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1991,23:325-334.
[16]Maarten Vansteenkiste.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Integrat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45:63-82.
[17]Richard M Ryan.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psychol therapy:The motivational basis for effective change[J].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3):186-193.
[18]Tomlin K,Walker RD,Grover J,et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Enhancing motivation for change a learner’s manual for the American Indian/Alaska Native Counselor[EB/O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2011-06-16.http://www.motivationalinterview.org/Documents/LearnersManualfor.
[19]Rosengren DB.Build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s:A practitioner workbook[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9:298.
[20]Miller WR.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 code(MISC):Coders’manual1[EB/OL].[2014-02-10].http://www.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org.
[21]Moyers TB,Martin T,Manuel JK,et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reatment integrity scale(MITI).University of New Mexico,center on alcoholism,substance abuse and addictions(CASAA )[EB/OL].[2014-02-10].http://casaa unm.edu/coding inst.html.
[22]DeJonge JM,Schippers GM,Shaap CPDR.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s code:Reliability and critical appraisal[J].Behav Cognit Psychother,2005,33:285-298.
[23]Madson MB,Campell TC,Barrett DE,etal.Development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upervision and training scale[J].Psychol Addict Behav,2005,19(3):303-310.
[24]Rosengren DB,Baer JS,Hartzler B,etal.The video assessment of simulated encounters(VAS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group-administered method for evaluating clinician skills i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1[J].Drug Alcohol Depend,2005,79:3300-3301.
[25]Stott NCH,Rees M.Professional response to innovation in clinical method:Diabetes care and negotiating skills[J].Patient Educ Couns,1996,29:67-73.
[26]楊文方,岳婕.動機性訪談及其在女性健康行為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4):374-375.
[27]Stotts AL,Diclenstein CC.A motivational intervention for resistant pregnant smokers[J].Addict Behav,2002,27:275-292
[28]Perry CK,Rosenfeld AG,Bennett JA,etal.Heart to heart promoting walking in rural women through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group support[J].Journal of Cardio Vascular Nursing,2007,22(4):304-312.
[29]黎彩紅.動機性訪談對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前心身狀況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2):6-7.
[30]汪星,張建鳳,王芳云,等.動機性訪談在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應用[J].安徽醫(yī)學,2011,12:2066-2068.
[31]夏超穎,張小紅.動機性訪談對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34:66-69.
[32]趙桂紅.動機性訪談在老年高血壓病病人教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11A):2963-2964.
[33]王淑娟,郜玉珍,景月娟,等.動機性訪談對冠心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5:90-92.
[34]吳陽靜,杜小君,汪夢娜.動機性訪談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5: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