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元
(貴州省陽明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王陽明(1472—1529),我國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體育實踐理論家。他一生喜武習文,文武精通,對傳統(tǒng)文化精研細析,但不停留于大家文本,而是采取精要理論與當時社會實際容通應用,并結合自己所知所想,在繼承前人的思想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王學思想。500年后的今天,研究探索王陽明的教育理論,對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完善教學方式,開啟教學智慧,有及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王陽明作為一個教育家,認真學習古圣人之書,銘記孔子之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泵献又Z:“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彼运J為,不管什么人,不論你出生貴賤,是“圣人”還是“常人”,天知如何,都是有良知的,其差別只在于人的“良知”修為,如果你受習俗影響和私欲蒙蔽太深,就有可能將應有的“良知”淹沒了,因而就會不明“義理”。因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也正是由于“良知”常常被淹沒,就象明鏡常為塵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樣,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即“天下英才教育之”。通過教育,除掉物欲、邪念;通過為善去惡,從而恢復本心,這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他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去人欲,“致良知”,使人“明人倫”。他所講的“致良知”,就是表現出“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而“明人倫”,就是要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雖然他所處的時代與今天的社會發(fā)展形勢差別很大,他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與今天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要求不同,但他所主張的教育內涵對現代的教育發(fā)展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一般的發(fā)展智力和用知識去充實他們的頭腦重要得多。所以王陽明先生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對學生品質的要求,告誡學生:“學必立志”。他說“立志,如樹之種,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長,枝葉繁茂”。學習是一件不易之事,它不僅抽象,而且枯燥,還要十年寒窗,這就要求學先于立志,志不強者智不達。不管是“圣人”,還是“常人”,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及成學。人品、學問、智慧、能力,俱成于立志,無志氣的人,必將一事無成。一個人有無成就,起決于其年青時期有沒有立下大志,而不是小志、短志,即: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事業(yè)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事業(yè)來。這是定律,立志,事業(yè),成功,這是人類活動發(fā)展的必有要素。
王陽明先生從小就立志要當“圣人”,讀書的目的是當“圣人”,所以他在傳播文化時,開展教育教學時要求學生的學習要立志朝著“圣人”方向發(fā)展。我想這個“圣人”應該就是我們提倡的學習就要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氣味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能為社會負責的人。在這一點上,王陽明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與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有共識的。
歷史證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翻開古今歷史,普天之下,各行各業(yè),大凡有成就者,無論是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yè)家等,成功的人士無不是壯志凌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人生發(fā)展的道路上雖然會有諸多難題,但都可用自己的志氣,把希望點燃,煽得它通明透亮,煽得它烈焰飛揚。當然,雄心壯志只能建立在踏實的基礎上。雄心壯志需要有計劃、有步驟,踏踏實實地努力,一步一個腳印,不讓它有一步落空,就如攀登高峰一樣,努力了,堅持了,成功就在眼前。王陽明形容無志向的人,“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痛癢,恐終不濟事”。所以他強調:“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立志與勤學關系緊密:“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學不倦;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會勤學不倦,確實說到了根本之處。
今天,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發(fā)展,學習的條件比較以前更加優(yōu)越,學習信息內容更為廣泛,雖然學習不需要象過去哪樣“囊螢照讀”,“鑿壁借光”;也用不著以“蒲草為紙”,“畫灰練字”,但并不意味著學習不要勤奮,讀書不需要立志。要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必須做到腦勤、手勤、筆勤,心到、眼到、口到,特別是在知識信息聚增的時代,要改變自己知識的不足,還得依靠勤耕夜讀,必須記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勤奮刻苦地讀書學習的人,才有可能攀登上知識的高峰,才能為自己的遠大理想提供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也就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自磨礪出,讀書不至千遍,終于已無益。所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明確學習立志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人的命運取決于教育,完美的人是教育造就出來的。不管什么人,其能力、才干、品質、創(chuàng)新思維等都屬于一個人的特殊性,但都必須經過一定階段的教育和特殊職能的訓練,才能保障其后續(xù)發(fā)展。
讀書為了誰,為了誰而學習,這是不少學子難以明確的問題。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提出學習要自求、自覺和自得。
一是自我學習,而不是靠別人包辦。王陽明說:“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了百了。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教師應起“點化”的作用,但歸根結蒂還得由學生自己消化,否則教師也點化不了?,F實中,有些老師在傳授知識時,只管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授學生,全然未顧學生學習的興趣。教書的先生,不是販賣知識來的,其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教學中,在課堂上,不能只會念書、念講稿、念PPT,要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是自覺學習,而不是迫于外部壓力。王陽明強調要立志,“凡學之不勤,必志之未篤也?!睂W習不看你背下了多單詞、多少本書,多少篇文章,在開放的社會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將所學知識化為一種力量,內化為一種能力,如是只會硬背,不能靈活運用,沒有自己總結提煉的學習方法,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自覺思考,甚至不會將所學知識用于社會生活實際,所學知識再多,文憑積累再高,也只能是書的奴隸。特別是在知識日益更新的今天,必須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有學以致用的能力。這就要求教育教學要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起學生真正愛學的興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維、主動總結和歸納,才能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真正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終要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智慧,這就是“致良知”的結果。學習只有堅持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知識要入心入腦、知行合一,才能成為學習實踐的先行者、引領者、示范者、推動者。當前,我國社會思潮存現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使得一些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價值產生困惑,只相信文憑、學歷、各類證書,而對知識學習價值不明確。其實教育最大的價值在于打破目光上的界限,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才能使受教育者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好比亞里士多德從浴缸里一躍而起的時候,沒有人能比他更幸福,也沒有任何名利可以使他如此興奮。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它并不需要名利來作為支撐。名利上的成就只能算是不斷學習過程中,不經意產生的附加值罷了,“知識改變命運”是學習的價值。當然,學習價值不僅僅改變個人的命運,更是要造福整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科技信息時代,從蒸汽機的發(fā)明到互連網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每進一步無不體現了學習的價值。學習將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對于學習,朱熹強調從經書中去鉆研圣賢之道,即窮理。王陽明則認為:“《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苯洉木駥嵸|“理”是與自己的本心相通的,讀經的目的正是要通過體認經書的理,來啟發(fā)自己的良知。因此,王陽明主張讀書貴精而不在多,他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意,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復。久則義理浹洽,聰明自開矣?!?/p>
讀書還必須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為是也?!边@里體現出反盲從、反迷信的傾向,曾被正統(tǒng)程朱理學派視為異端邪說,斥之為“病狂喪心之人”。由此可見,陽明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思想解放的作用。作為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解放思想,獨立思考,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礙,學會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教會學生要丟棄不良習慣,對產生的不同意見要學會追究;能置身事外看待事物,大膽去認識不同世界的人,并不斷培養(yǎng)好奇心,抱著疑問的態(tài)度看世界,才是自己的精神財富。這也就是陽明的“夫學貴得之心”之處。
王陽明認為:人的資質有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啟發(fā)他。并說:“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這即是“致良知”的要求。作為教育者,這是必修課之一,教書不是販賣知識,就必須研究知識,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研究學生成才的規(guī)律,研究學生對知識需求的心理要求,做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如城市化建設,要多多研究城市發(fā)展的地域文化、地理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對人的教育不能千人一面,沒有個性,沒有特色,發(fā)展都一般整齊,就不能發(fā)展了。因財施教的目的在于“各成其材”。要做好因財施教,就要求教授者要去研究心理學,才知學生心理與精神發(fā)展的原理。此外,還要研究社會學,社會學的法則告知教育者當前最適宜的知識教授,心理學的原理則決定應該教授的內容和應該如何教的方法才能有效。加以勤懇的探索和總結與運用,就能得出有關教育人才成長所必需一切知識,最終使教育真正開花結果。
當然,在我們擴大招生的現實環(huán)境中,要做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存在一定困難。首先是教師資源緊張;其次是師生互動與交流時間極少;三是學生學習課時緊張;四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洽感認識有差異;五是評價體系還有待科學化規(guī)范。今天我國教育又處在普及化的大眾教育階段,學生多,老師少,學習空間緊張,學習班次多,而且學生所接觸的信息量又廣,要做好因材施教,不僅要求教師付出百倍努力,更要求教師熟知一套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技巧,并具有靈活運用的教育藝術,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實踐知識,要儲藏豐富知識信息,要能將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不能只是把教科書復制到PPT上,再把PPT念給學生聽;或者搞復雜些,將要念給學生聽的教科書內容前后顛倒;或者講些與教科書無關的內容或者將中文演變成外語,使語言洋化或者因為互動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自己學自己講,如此等等。
但不管怎么樣,有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發(fā)展是有個別差異的,就如同短距離競賽一樣,有的人從起跑就沖刺,有的人最后沖刺,也有的人分步沖刺,因此,每個人的成績就有先有后。所以“學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是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即資質較差的學生,所學過多,終無所成,其失在多;資質較好的學生,所學過少,過于偏狹,其失在寡;所學過易而不能深入思考,僅靠表面的“淺嘗”,則失之在輕易;學生學習時畏難中止,是失之在停止。教師知道了學生的心理和要求,才能補救他們各個人的不足,教學的作用,全在做到“長善”而“救失”。教育教學既緊隨形勢的發(fā)展,更要從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要求實際出發(fā),使教學不僅要有深度,還要有寬度,所授知識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要盡可能的考慮學生群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才能。因材施教是要對學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F代的教育也應積極運用此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獲,獲得進步。
因材施教首先需要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影響力也在增大。父母素質的提高,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使學生各種原始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要保證不同特點學生的學習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就要求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必須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跟上人才發(fā)展的要求。如同水庫有水,水渠才有水。只有教師知識是滿滿的,是不斷更新了的,才能適應不斷更新的知識,進而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因材施教”時不能只著眼于學生的某一個方面,那樣不久他就會“江郎才盡”,難以在現代社會有較大的建樹。古往今來大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我們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是通才,但我們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健全的人,而不是“畸形”的人,所以應重視學生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只有這樣,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才能成為現實。今天的中國正在為復興而奮斗,要振興中華,必須擁有大批的各層次人才,擁有各項專業(yè)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分析人的個性,依人的特點,采取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開拓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們在接受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發(fā)展他們能力特長,充實他們的知識智庫,不僅使他們成為知識人,更要培養(yǎng)他們成為智慧人。
王陽明先生在教學中總是強調“隨其分限所及”,做什么事,都要認真思考和多加分析,教育教學也是一樣,對學生的學習,既要看學生的接受能力,也要看教學的時態(tài),既要分析教材內容,又要了解學生學習要求,不能不顧學生發(fā)展的實際和學生的要求,更不能不顧社會對學生的選擇,盲目的照本傳授知識,出現費力不討好的情景。確實,人的思想與行為都是一個漸進過程,這種漸進變化的結果表現為正變化與負變化。正變化是指由壞到好、由淺變深、由粗變精、由一般向令人注目令人羨慕的變化。負變化是指由好到壞,由一般向令人擔憂、令人反感方面變化,無論正變化還是負變化,都是一個逐漸發(fā)展過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促進人向正變化方面發(fā)展,在教育中就必須遵循發(fā)展規(guī)律,逐漸投入教育力量,使之產生動力,漸次向正確方面漸進。今天的形勢發(fā)展時不我待,要快,要積極進取,甚至跨越發(fā)展,進而實現良好目標的達成。在充滿激情的同時,也要時刻想著尊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循序漸進的速度。對人才培養(yǎng)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切不可盲目求速度求效率,就是擴大招生,也不能追求數的增長,而不顧學生教學質量的培養(yǎng)。發(fā)展目標無論多么高大,發(fā)展信心無論多么堅定,教學信心無論多么堅強,教育教學都要處理好時不待我和循序漸進的關系,處理好跨越式發(fā)展與人才精心培養(yǎng)的關系。人才培養(yǎng)不是經濟建設,可以采取沖出蛙地,推行跨越式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與教育是一個嚴格的發(fā)展邏輯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百年樹人的過程,講究實事求是,要按規(guī)律進行,才能聚沙成塔。學習如大海之水,是多條江河小渠匯聚而成的,積累知識不能搞跨越式發(fā)展,書必須一頁一頁的學,正如吃飯必須一口一口的吃一樣,學習有連續(xù)性,但要按順序前進,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教學也一樣,倘若我們的教學不按順序前進,拚棄可接受性原則,就不是實事求是,就是違反教學規(guī)律,就將會受到事實的懲罰,就是誤人子弟。
陽明積極主張在教學上以啟發(fā)和誘導學生為主,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而求得理解。教師當然要教,而更在于“導”,使學生能在學習成長中逐漸自求得知。王陽明認為,教育教學要循序漸進。因為學習知識或認識的對象,即一門學問本身的發(fā)展是系統(tǒng)的,是自成一個體系結構的,如數學,應先學加減法再學乘除法;學習初等數學是學高等數學的基礎;學中國語文、歷史,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認識字,不會造句,不背英語單詞,不通語句;如何去翻譯文章?不了解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怎能教學生懂得中國革命?倘若我們在教學上,不要循序前進,拋棄可接受性原則,就不是實事求是,而且不能融會貫通,不能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不能培養(yǎng)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是采取跨越式教育教學,不斷的塞給學生更多更好的種種新知識新信息,這樣的學生恐怕恰似一個沒有牙齒的人,不得不囫圇吞棗,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來,什么也不吃了。學習這事,有連續(xù)性,但要順序前進,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事物總有一個發(fā)展成長過程,人才培養(yǎng)也是這樣。所以,循序漸進,就是要尊重學生發(fā)展和成材規(guī)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揠苗助長,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在教學內容上要先易后難,由鞏固復習已知的知識到引出未知的新內容,讓學生能夠順利接受新的知識信息,從而讓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揠苗助長不僅不能使人成才,反而讓人被扭曲或夭折,心理學家反復強調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
王陽明所說的“知”和“行”主要是就倫理道德而言的,“知”是“知善知惡”,即人們的道德認識;“行”是“為善去惡”,即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包括情感,他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作為“致良知”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原則,其含義:
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爸杏行校兄杏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是同一過程中相互滲透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并進,缺一不可。如不重“知”,僅重“行”,就會“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覺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會“懸空去思索”,沒有實效。因此,他主張“知行合一”,將“知”和“行”統(tǒng)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基準是“良知”、“天理”,但他注重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tǒng)一,對于矯正社會上知行脫節(jié)、言行不一的風氣,是有積極意義的。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這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他認為“知行合一”才是學習的“實功”。所以他說:思辯、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顯然,他認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則非真知,所以學習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識。這是符合人的認識規(guī)律的,這和孔子提出的“學而不思則閣,思而不學則殆”有相似之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所表述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其一,知能行,行必知。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體之事,是不可分的,沒有知即難有行,正確的行必有正確的知,行和知,兩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不可分割。王陽明把知行合而為一,認為知就能行,行就得知。否則,能知不能行,行而不知,這就必將脫離實際,也就是說,正確的行動必須有正確的知識給予指導,知識的學習必須應用于行為之中,這樣學習才具有實際價值。在道德教育上,王陽明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的現象。認為知與行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是互為表里的,知必將要表現為行,行必需有知做指導。這種與我們今天的主流思想辯證法則無疑是一致的。
其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陽明說:“……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決而行之者,致知之謂也。此吾所謂‘知行合一’者也”。知是行的指導,行是知的結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道德意識、道德觀念是人的行為的引導,按照道德理念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途徑。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理念活動是行動的開始,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動是“良知”的完成。
可以這樣說,“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落腳點,懂得了“心即理”,明確了“致良知”,都只是理論思想上的升華,是意識范疇內的事,因此他說“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并進”,“知”、“行”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而如果我們認真比較,會發(fā)現王陽明更注重的是“行”,是實踐,這也正是他的學說歷經數百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當今我們的教育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工作、生活都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币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這就是說,在傍諾無人,自己處于絕對自由的時間空間時,仍能自我警醒,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不做對不起人的事。隨時隨地克制自己,并使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只有當人懂得了明智的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的時候,人才會珍惜生命、自由和時光。只有當人學會認清了周圍世界和環(huán)境,并仔細認清自身角色的時候;只有當人不僅明白自己的角色責任,而且認清自己的內心權利意識的時候;只有當人用高尚的精神力量來鼓勵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的時候,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教育思想應該能為我們提供一條戰(zhàn)勝自我的途徑。陽明先生一身雖經不少折騰,但始終認為喚醒人被淹沒的“良知”是人生最大的滿足,可見他對知識的研究和追求,對教育的執(zhí)著和熱愛是我們現代人的榜樣,正如他的詩所云:
處處中秋比月明,不知何處得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成鄭康成。
鑒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
[1](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明)王守仁.傳習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曾長秋,周含華.中國思想史論綱[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4]趙征.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及其現代倫理價值[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9(1).
[5]焦佩鋒.王陽明“心即理”命題內涵與意義考[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
[6]徐儀明.略論王陽明“致良知”的德育思想[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