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華
張顯華/吉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吉林吉林130062)。
行政法學是法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在行政法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形式上,行政法學沒有統(tǒng)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的相關規(guī)定多散見于各種單行法或單行條例中,法律形式、法律文件數(shù)量多。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把握要系統(tǒng),同時要非常重視行政法原理的掌握。由于行政本身的特點,行政法原理是穿起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鏈條,也是為行政法律規(guī)范查缺補漏的工具。這是除行政法之外其他法律所不能企及的。
第二,行政法學涉及的內容廣泛,行政法規(guī)范易于變動,行政法的原則能夠直接指導實踐。行政法學科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是法學主干課程體系中比較難學難考的科目之一,涉及以行政、行政權、行政行為、法治行政、違法行政、行政責任、行政程序、行政爭議、行政救濟等“關鍵詞”為主線的貫穿于行政法學始終的行政實體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濟法等領域,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學習的難度很大。并且,行政法的變動十分頻繁,行政法的變化也意味著行政價值觀的變化,價值觀的變化必然引起行政法行為的不同評價結果。針對這一學科特點,教師自身要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法體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guī)。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寬泛,在運用行政法解決實踐問題時還要注意案件本身的特殊性,這些在案例教學中要充分重視。
第三,行政法的實體法與程序法密不可分。現(xiàn)在大部分法學高等教育的行政法學的教材都有兩大部分,即實體法部分和程序法部分。并且在《行政訴訟法》中也有相當比例的實體法規(guī)定。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行政法的實體與程序分別開來,要在實體中融匯程序的內容,在程序中結合實體的部分。尤其是在案例中,一定要將案件的行為及行為過程交代清楚。
針對以上所總結的行政法的教學特點,結合我們職業(yè)教育的特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我們不僅需要法的理性,更需要法的經驗。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完成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習過程。教師在行政法教學過程中,以向學生傳授行政法基本原理為主要內容。這樣理論基點雖高,但對行政與司法實踐無直接指導意義,不符合我們的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同時也不能單純地從法規(guī)條文角度探討行政法,這樣雖對辦案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但基點不高,而且不符合行政法本身的特點。唯有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理論的指導下提高實踐水平的教學理念,才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既能對“形而上”的行政法理論有著一定的把握,又能對“形而下”的行政法律實務保持關注,并以此指導實踐。
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結合行政法學自身的教學特點,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行政法學素質和素養(yǎng),并參加到相關的行政實踐中去。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政法價值觀理念,并且將變化著的、最符合當下社會實際的行政法價值理念融匯到課堂中,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講授給學生。這是當代法學教師的必修課。閉門造車、照本宣科、象牙塔里的教師已經不能夠適應現(xiàn)在的職業(yè)教學。這就需要教師本身要不斷學習,不僅要學習行政法理論,掌握系統(tǒng)的行政法內容,而且要有實踐經驗,將大量的,最新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交代給學生,使學生也能夠隨著不斷地學習適應行政法學的變化。只研究書本的法學老師并不是一個合格的法學老師。任何法律都要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沒有運用過法律,就不會在實踐中建立自己的法學思維;沒有自己思維過程,又怎么去教育學生如何掌握法律,如何運用法律?書本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所以行政法教師必須走出去,走出課堂,走進真正的實踐法領域,不斷地汲取實踐帶來的理論進步和理論更新,這樣才能領會行政法的真諦,領會行政原則的內涵和意義。
其次,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上,應將“案、法、理”有機結合。以典型案例來探究行政法的基本原理,運用基本原理對法規(guī)條文的解讀研究,同時從案例和法條的解讀中提升運用行政法進行司法實踐的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做到“用名案說話、講透行政法原理。以法條為依據(jù),指導行政法實踐”。豐富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擺脫行政法枯燥無味的印象。例如,在傳授基礎理論知識時,附加啟發(fā)式提問,吸引學生參與到講課過程中,避免授課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在介紹實務經驗與技巧時,突出平等對話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隨時提出問題,與講課老師通過互動實現(xiàn)知識的重新建構。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之外開設“第二課堂”,設計了旁聽實案、專家講座、模擬法庭等多種實踐活動。加強實踐性教學平臺的搭建。
再次,在教學方法上,行政法適合課堂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方法:第一,講述相關案例。講述案例的方法是指教師在授課中,為了說明法學理論、法律制度或某項法律條款的內容或某一實踐問題而列舉一個或一組案例,目的在于揭示現(xiàn)象、說明問題。列舉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現(xiàn)實發(fā)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為教學需要對真人真事進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講案例的主要內容;可以是十分嚴肅的案例,也可以有輕松自由的氣氛。這要根據(jù)講課的具體內容由教師自主靈活地掌握和使用。第二,深入剖析案例。深入剖析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并從中挖掘出新的東西,這種深入剖析案例的教學方法可以配合啟發(fā)法進行。開始并不告訴學生案件的結論,而是通過案例中行政法律主體行政法律關系的分析,層層深入,如抽絲剝繭一般把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挖掘出來,完成學生從實踐總結理論的步驟,再從理論回歸實踐,第三,參與討論案例。在實踐中,有很多案例的結論不是唯一的,或者是有很大爭議的,這類案例就適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類案例必須具備主要情節(jié)和細節(jié),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有關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解決實際問題。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教師還要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不同意見進行評析,給出標準答案并說明理由。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討論案例法的關鍵和目的。
最后,觀摩部分行政執(zhí)法過程以及法院行政庭開庭全過程,并在觀摩后組織討論并組織模擬法庭。將理論運用到實踐,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終目的。在學習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結束后,組織學生通過多媒體或網絡等手段,觀摩部分行政執(zhí)法者行政執(zhí)法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行政執(zhí)法的程序、原理,還能對執(zhí)法中的細節(ji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在觀摩后討論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是否有不足、不妥之處,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行政法是以行政合理性為原則的法律,所以從合理性的角度探討行政法是否需要完善、哪里需要完善。如果學校提供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到法院的行政庭去參觀,并旁聽開庭的全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行政法有深入的認識,也對行政訴訟中有關程序加深了了解。旁聽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由學生親自當法官審理案件或參加庭審,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自己也有提升水平的空間,同時可以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實體法的法律規(guī)定,解決實踐問題。組織模擬法庭是一種提高綜合素質的學習方法。
以上幾點,就是筆者對行政法教學的幾點建議,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更要使知識成為一種工具,否則知識將被束之高閣。在傳授知識和教授運用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兩位法學教育家所說“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將深刻地影響學生人生的抉擇。教師應該看到這一價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將帶來的成效,要真正把教育放在關注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上。也許具體實踐中的把握有難度,但是一定要嘗試、要探索?!?/p>
[1]羅豪才.行政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王名揚.法國行政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