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外國語學校森林小學 李瀟瀟
“家校共育”即家庭與學校對孩子的協(xié)調教育,學校引領家長在教育愿景、形式、方法上與學校同步,達到學校、家庭互通互融,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種方式與手段。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曾經單一的、封閉的傳統(tǒng)教育體系在逐漸被多元的、開放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所代替,而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和教育的理念也在悄然變化。家庭教育與我們最終的教育實效的體現(xiàn)有著直接的關系。雖然時代在進步,家長們的觀念也在進步,但就英語這一學科而言,老師們仍有種在夾縫中生存的感覺,從我們的實踐探究來看,英語學科的家校共育“非常有必要”,卻又“難以落實”。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使我們實際的家庭結構和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有很大的差異:單親家庭的孩子多數(shù)性格上有所缺失并可能缺乏看管,父母沒空、主要由老人照看孩子的又比較嬌慣、放任,自己很忙又要照顧孩子的家長又難免急躁……
小學語數(shù)學科,家長普遍很重視,家長配合度也很高,然而就小學英語學科而言,即便有的家長也告訴孩子“英語很重要”,但大多數(shù)仍以一句:“我們不懂英語”或“我們沒辦法輔導”為理由,直接將英語教育的“重任”丟給了我們英語老師,讓老師們在“非母語環(huán)境”下開始了“任重而道遠”且“單打獨斗”的英語教學,有時甚至連基本的孩子回家讀書簽字也不能配合!
英語對于孩子們來說是第二語言,由于缺乏母語環(huán)境,小學生年齡小且剛接觸英語,不可能像中學生那樣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的自主性,因此更多的是靠上課老師的教學和課后的要求。但作為一門語言,課堂上的“學得”是完全不夠的,事實上,“習得”與“學得”是語言能力獲取過程中的兩種不可或缺的方式。要想提高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還需要更多的“習得”。只有有了全方位的環(huán)境營造,孩子對于二語的學習才會不那么孤立,才能實現(xiàn)自然而然的感知與習得。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英文的學習中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語數(shù)老師基本每天都會與孩子見面,每天都會清查作業(yè),而英語老師每周只見3次,且由于任教班級較多,對于學生的“過問”也不可能像語數(shù)老師那么“細”,如果當天英語課后家長也不“過問”孩子的英語學習情況,錯過了“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這一時間段,英語課的教學實效就更難保證了。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習語言的四種方法;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沒有交流、應用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每天聽讀是學好英語最根本的方法與途徑。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學習習慣,還包括回家聽讀、復習等習慣以及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家庭的有力配合。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差,經常需要家長的監(jiān)督,所以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是家長。家長的配合與督促對孩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
英語作為語言學科,與語文有相通之處,那就是必須要“多讀”,這個“讀”既包括“誦讀”也包括“閱讀”,小學低段可能更側重“誦讀”,而中高段則在有一定語言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增加“閱讀”。但英語與語文不同的是,語文是母語,所以孩子們從小便有了大環(huán)境的“習得”,而英語沒有母語環(huán)境,孩子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學得”,所以我們還必須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聽”,而且是“多聽”,只有有了正確的大量的輸入,才會最終實現(xiàn)正確的輸出,家長在孩子回家后,就要督促孩子及時聽錄音,并按老師要求聽準確后再模仿跟讀,對于之前的舊知也要不斷的聽讀,這樣一來及時并且不間斷的復習鞏固,孩子自然會掌握得更扎實,發(fā)音也會由于長期的“磨耳朵”而更標準。
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營造,除了校園文化、學?;顒?、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家庭是更大的陣地。一天24小時,小學生在校的時間最多8小時,普通學校一周只有三節(jié)英語課,加起來也只有120分鐘。而如果孩子每天能在家聽讀英語30分鐘,就算每周按6天算,也可以有180分鐘的積累。我們可以試想,孤立的120分鐘的英語課學習時間與120分鐘的英語課學習時間+180分鐘課后積累,會有多大的區(qū)別呢?答案是:孩子的差異會非常的大。
事實上,這30分鐘并不需要家長有多好的英語基礎,有多大的英語輔導能力,你甚至可以不懂英語,但你要做的就是為孩子營造語言環(huán)境,除了基本的課本聽讀外,利用早起后、睡覺前、洗漱時、玩耍時等等碎片時間為他們播放原版的兒歌、童謠、英語故事……當然,如果孩子自己有能力、有興趣或家長有時間、有能力還可以堅持進行英語親自閱讀。
教學本身就是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的融洽對于教育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是最好的教學狀態(tài),也能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學生家長,如果能夠成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潤滑油,最終受益者一定是孩子們。家長對老師多些信任,多些配合;少些懷疑,少些挑剔;老師對家長多些理解,多些溝通;少些不滿,少些抱怨。家長主動向老師了解孩子的在校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了解老師的要求并積極配合;老師多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并調整相應的教學及要求,教學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家校合力才能更好的凸顯,孩子才能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家校共育意識在小學英語學科的達成對孩子們的英語學習更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三分鐘熱情,淺嘗輒止,半途而廢,是許多孩子英語學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小學孩子心性不穩(wěn)這一時期,如果老師和父母能共同合力,及時關心、鼓勵孩子,和他們一起堅持,堅持,再堅持,定能使家校共育凸顯實效,讓孩子們的英語綜合能力如家長所愿取得長足的進步并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