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杜澤初中 張小峰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任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從講述和提問兩個方面來談行為策略。
從形式來說,講述行為要注意語音、語調、語流、語速等方面的正確運用。為了使講述行為做到語音準確、語調適中、語流連貫、語速恰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推廣普通話,避免使用方言教學;要注意語調的高低,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講述的熱情;為了表達上的連貫,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將書面語言轉換成口語化的語言,講述時盡量使用短句子,避免不必要的口頭禪;以比平時日常講話稍慢一些的語速進行講述,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做到快慢適中。
教師的職業(yè)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準確性、邏輯性、規(guī)范性、簡練性、節(jié)奏性等,而從講述行為的內(nèi)容來看,特別需要注意講述要清晰明了,以及講述內(nèi)容的合理組織。教師清晰明了講授的策略包括:首先,減少講授中的模糊和混亂。其次,清晰提出教學目的和要求。清楚地提出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是清晰教學需要運用的十個原理之一。最后,運用有助于清晰明了的多種方法。
教師對課文進行了簡單、明了的講解,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在講解過程中巧妙地穿插問題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老師講解的有效性主要表現(xiàn)得以下幾個方面。
1.講解行為的針對性強
老師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說明并且配合使用了多媒體、讀書指導等多種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需要和認知能力等實際情況來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期望,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要點、重點明確突出,緊扣文章主題引導學生思維升華。
2.講解語言具有鮮明的啟發(fā)性
啟發(fā)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求知欲,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想象、分析、對比、歸納、演繹,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啟發(fā)學生情緒、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
3.講解的內(nèi)容富含教育性
教師的講解語言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始終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具有相當?shù)臋嗤?。教師將講解語言的教育性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文以載道,使教書與育人融為一體。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課堂提問,是教師通過和學生相互交談來進行教學。它作為一種重要而廣泛的教學行為。教學中的提問源于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和孔子教弟子時與弟子的一問一答行為。自那時以來,提問就逐漸在學校廣泛使用。很多的研究表明,有時候在校時間的80%都用在了提問和回答上。應指出的是,雖然提問在學校如此流行,但并非所有的提問都促成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1.優(yōu)選問點課堂提問
要真正起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認識水平,就必須優(yōu)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所謂問點,就是指講授教材時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化處,以及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疑難之處。
2.選準時機
課堂提問還必須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之處。時機選得準能起到事半倍功的作用,否則效果就不大。提問的時機,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從教學的進程來說:課始,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時要及時提問,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導課堂教學中來;課中,當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產(chǎn)生偏差,或受到思維定勢干擾時,要及時提問,以便及時排除故障,使課堂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課尾,當講授時間較長,學生產(chǎn)生麻痹,倦怠心理時,也應及時提問,以便重新振作精神。從教學的靈活性來說,課堂教學千變?nèi)f化,學生回答無奇不有,教師要依據(jù)情況及時反問、疏問或追問。
3.難易適中
課堂提問還必須掌握分寸,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shù),提問既不能過難,只面向少數(shù)尖子生;也不能過易,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動腦筋也能回答。所謂照顧大多數(shù),也就是大多數(shù)學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得出。
4.注意對象
課堂提問更應注意對象,問在學生需要處。課堂提問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別型、回答“怎么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那些不同意見”的創(chuàng)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學習困難生,第二、三種針對中等生,四、五兩種主要用來提問優(yōu)等生,使之各有所思,各有所獲。
1.積極反應
教師表揚的效果取決于學生怎樣理解受表揚的原因,如果學生認為只有能力差的學生才會受到表揚,那么表揚就會失去有效性;如果表揚太頻繁,也會失去它的價值性。
2.轉問與探問
轉問與探問是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確切的情況下,教師所做出的反應。轉問就是同一問題向另一學生發(fā)問。探問是對同一學生繼續(xù)發(fā)問,這種發(fā)問不是原提問的重復,而是提供回答的線索予以提示;或是將原問題進行分解,簡化為若干小問題;或是問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問題等等。給學生以啟發(fā),以達到正確回答為目的。
3.再組織
是指教師在最后階段,對學生的回答重新組織概括,給學生一個明確、清晰、完整的答案。這樣可以避免班上某些學生將應答中的某些錯誤回答當成正確回答。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教師的職業(yè)生命是在教室里生長和度過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在課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動方式。在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它承載著教學理念,是一個能動性極強的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清晰地認識并控制自己的教學行為,把自己既當成觀察者又當成被觀察者,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那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就會成功。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質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由低效向高效發(fā)展,是教師在成長過程中追求的一個永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