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zuo)卻,今云南永仁縣舊稱,自古就以出產(chǎn)硯石、制作硯臺著稱,苴卻硯石材形成于2.5億年前,產(chǎn)于永仁縣內金沙江畔。
苴卻硯集端、歙二硯優(yōu)點于一身,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雕刻于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紋、綠膘、黃膘、火捺、眉子、金線、魚腦凍、蕉葉白、廟前青、玉帶、紫砂、雞血等近百種,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寶的石眼著稱于硯界。因此又稱“中國彩硯”,斑斕多姿、異彩飛揚。
早在唐宋年間,史料上就有關于瀘石硯的記載,經(jīng)專家考證,滬石硯就是苴卻硯的一種古稱,到清代同治年間,苴卻一帶仍有少數(shù)匠人零星制作苴卻硯,其中一位名為寸秉信的匠人技藝最為高超。1909年,云南大姚縣苴卻巡檢宋光樞從寸秉信手中選購了三方硯臺,作為貢品送往京城,清政府將這三方苴卻硯送至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出,苴卻硯不負眾望獲得金獎,從此享譽海內外。新中國建國后,苴卻硯多次被國家領導人選為國禮贈送給各國正要首腦及國際友人。
玉不琢,尚不成器,石不雕,又何以為硯??傮w來講,苴卻硯制作工藝可分三大步驟,即取材、選材設計及雕刻加工。
從選料上來看,選料苴卻硯石包含種類眾多,根據(jù)基本硬度、基本石色和硯礦位置可將苴卻硯石大致分為中上巖苴卻石(適合制作高檔硯)、下巖苴卻石(實用價值最優(yōu))、水溪苴卻石(常選用為古苴卻硯原料)、河谷苴卻石等幾類。其中適合制作硯臺的實際只有中上巖苴卻石和下巖苴卻石兩類。
選購回硯石原料后,制硯匠人還會根據(jù)以上標準再對原料進行挑選分類,等待制坯。制坯顧名思義是借鑒鏨子、切割機、鋼銼等工具,將細選后的料石粗糙表皮和縱面修整為相對平整的大形,以便于下一步根據(jù)其進行創(chuàng)作構思。
構思是苴卻硯制作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總體構思的敲定,題材的選擇,雕刻藝術手法的確立都將在這一階段完成。構思是通過觀察、撫摸、試刀、敲擊等方法對硯料進行全面了解,并通過水洗來進一步明晰硯料的石品花紋特點,為下一步創(chuàng)意做準備。硯雕師傅有時如果遇到難得的好硯料,在這一階段就會以更加慎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定是在深思熟慮后才開始后續(xù)加工。有的匠人在遇到絕佳好料時,甚至會用長達半年的時間來進行構思,唯恐因為莽撞而糟蹋了硯料。
雕刻可說是苴卻硯整個制作工藝流程的重中之重。苴卻硯的雕刻與其他石硯雕刻相比并沒有多少差異,修邊做底后開出硯池硯堂,打出涉及雕刻部分的雛形后再進行深入細致的雕刻。
苴卻硯雕刻可大體分為粗雕和細雕兩個步驟。粗雕雕琢出整個硯臺的大體形態(tài),確立基調,包括雕刻形象的確定、雕刻手法的確定和用刀低調的確定。基調確定后,就進入到精雕步驟,開始更深入的刻畫形象。這一階段耗時較多,是對雕刻形象精細部分深加工,譬如龍的龍鱗及龍須,樹葉的葉脈等。精雕完成后,雕刻師傅還要仔細審視檢查作品,對不滿意之處進行最后的修飾。
此時的苴卻硯還不能稱之為成品,雕刻師傅間流傳著“三分雕刻七分打磨”的說法,打磨工藝對于雕刻藝術品而言是具有升華作用的。精雕后的苴卻硯上刀痕分明,還常有多余石紋分布,唯有通過多次手工打磨,才能使硯臺通體光滑細潤,作為藝術表現(xiàn)手法故意留下的刀痕,也要經(jīng)過手工打磨后才能去其生硬氣,眼觀手撫皆有渾然天成的整體性。
銘字通常是指將硯名、制作年月、硯主人或制硯者名號、書齋號等銘刻于硯臺之上。硯的銘字,是詩、書、畫、印等藝術形式于硯臺之上的濃縮,銘字技術的好壞,也是衡量制硯者技藝水品高低的標準之一,精美獨到、功力深厚的銘字常??梢猿删鸵环郊殉?。
上蠟是苴卻硯制作工藝流程的最后一步,經(jīng)過打磨的硯臺色彩逐漸清晰,雕刻形象更加生動圓熟,此時對硯臺進行上蠟處理,上蠟后的苴卻硯更煥發(fā)出一抹鮮亮神采,因為苴卻石質地細膩,再歷經(jīng)精工打磨,蠟光并不輕浮的流于表面,而是如久經(jīng)把玩的紫砂壺包漿一般內斂深沉。上蠟不僅僅是“面子工程”,更是保持成品硯臺溫潤不干裂的實用妙方。
時至今日,移動設備和各類硬筆的廣泛應用幫助人們克服了空間、時間對于書寫的限制,便捷和迅速亦成為這個時代的鮮明訴求,大多數(shù)人早已忘記了研墨時的平靜與沉淀,不妨做個假設,落筆前如有一刻空隙用于細細研磨,用于沉靜內心,世上會不會就少些浮躁幼稚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