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教育的思考與對策
劉玉紅
(赤壁市官塘中心學校,湖北 赤壁 43731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盵1]中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逐步萌生,盡管尚顯幼稚,但它是學生整個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極其寶貴的因素。然而,在學校實際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只把學生看作教育的對象,更多的時候,德育教育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教師不遺余力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灌輸?shù)赖滦艞l;害怕學生經(jīng)受不住種種誘惑,管理方式多為看、管、盯,卻恰恰忽略了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已存在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潛能。事實上,學校教育、教師教育只是一時的,而學生的自我教育,卻貫穿學生的一生。所以,如何在學校德育中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具有迫切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進入青春期的學生,普遍產(chǎn)生了成人感,獨立意向迅速發(fā)展。一方面,他們開始關心自我形象,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并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開始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另一方面,情緒情感易激動,起伏較大,很不穩(wěn)定。由此心理特征所定,初中生往往容易在自我認識方面走向極端。如有某種特長或受到表揚,易盲目自滿,目空一切;而一旦做了錯事或受到挫折,往往又妄自菲薄,自卑自賤。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尤為關注學生在這方面的情緒變化。通過一些優(yōu)秀青少年的典型事例,通過講述教師自己的成長,通過有意義的寓言故事,幫助學生學會開展自我評價,引導學生明白:一方面,由于年齡和知識的局限,兼之自己正在學習做人的道理,不應當也不能驕傲自滿;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正在成長,難免會出錯,不必氣餒。今天管不了自己,今后可以逐漸做好,關鍵是自己努力的程度。學生都渴望進步,他們能夠從教師引導和自身對比以及與他人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同時查找出存在的欠缺,進而樹立改正缺點、自我超越的信心。
“教育實踐證明,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 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2]而這正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內(nèi)在依據(jù)。教師的明智和機智,就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喚起他們的向上心。經(jīng)常找學生談心,話題之一不妨是“我有什么優(yōu)點”,必要時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yōu)點。當然,不能僅僅停留于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可貴之處,還要不著痕跡地引導學生進行“靈魂的搏斗”,引導學生用“高尚的我”戰(zhàn)勝“卑下的我”。
從學生內(nèi)心來講,自己應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絕非像家長及社會所說的“小孩子思想單純”。由于社會、家庭、影視、網(wǎng)絡等因素的影響,當代中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活躍,但很多人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生活理想,不加分析地把一些名人作為偶像,盲目崇拜。作為教師,必須針對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的特點,幫助找到師生雙方都認同的明確的學習榜樣,確定合理可行的學習目標。因為無論是榜樣也好,目標也好,都是學生通過自我努力能夠達成的,因此都會激發(fā)學生向上的內(nèi)驅(qū)力。德育實踐中,我總是誘導學生仿效學習榜樣的言談舉止自我約束,通過周記自我反省,用他們自己設計的自我目標去改變現(xiàn)實的自我。必須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設計時,切忌目標太高太遠,以免學生喪失信心,迷失努力的方向。
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教師要善于把自己對學生的表揚抑或批評轉(zhuǎn)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即利用學生集體的健康輿論對集體中某個或某些學生施予積極的影響。公正合理的表揚和誠懇善意的批評同樣可激發(fā)學生的奮進精神,使之增強榮譽感和責任心。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通過尋找學生的亮點和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開展“星光閃耀”活動,以班為單位,在學生中大張旗鼓進行“每周一星”評比,民主評議智慧星、文明星、孝雅星、誠實星、勞動星、禮儀星、進步星。班會課上,經(jīng)由“學生提名(自己或他人提名均可)——陳述緣由——舉手表決”議程。整個活動過程極具有競爭性,因為整個程序全公開,特別是在陳述緣由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既自評,又他評,班主任是評議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對學生的意見既尊重又引導,民主而又集中地評議學生的行為習慣。無論是自評,還是他評,陳述的緣由必須得到班級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認同,才能以絕對票數(shù)脫穎而出,這就使想當選“每周一星”的學生隨時處在學生集體的監(jiān)督之中;對于其他學生而言,要投出心目中的“神圣一票”,他們自然也會認真對待,而這種“認真”又必須體現(xiàn)為對同學的細心關注?;顒涌芍^一石三鳥:一是利用集體創(chuàng)設扶正祛邪的輿論氛圍,創(chuàng)建比學趕幫的競爭環(huán)境;二是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學生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價值,進一步產(chǎn)生自我教育的強烈愿望;三是在民主評議兼自我管理的活動實踐中,不著痕跡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他律”向“自律”的轉(zhuǎn)化,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學生的自我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恰恰相反,它是一個充滿反復的長期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這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huán)。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以極大的耐心和寬容,容忍學生的“屢教不改” ,與此同時,又繼續(xù)充滿熱情、充滿愛心地鼓勵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步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增強自我教育的信心。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師還必須首先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的教育工作,不可能沒有失誤。如果能將一些失誤在學生面前公開承認并請學生監(jiān)督改正,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勇氣和力量的表現(xiàn),對學生而言則是生動的現(xiàn)身說法:錯誤面前,人人平等!學生不僅會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師,更會增強自我教育的勇氣。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這樣的觀點:班主任工作中的很多壓力都來源于我們自己。我們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我們事必躬親的思維模式使得我們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更多時候,班主任像警察,時刻得監(jiān)督著學生;像法官,時刻得平衡處理學生之間的大小糾紛;像保管員,時刻得把班級財產(chǎn)掛在心上。長期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而與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表面上學生在班主任的嚴管細督下暫時服帖,一旦離開了班主任的視線,他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感于此,早在幾年前,我就嘗試實行班級崗位輪換和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在班級中,廣設服務崗位:衛(wèi)生崗、文明禮儀崗、學習督促崗、垃圾回收崗、圖書管理崗、財產(chǎn)管理崗、紀律督導崗等,將班級各項管理事務及大小財產(chǎn)到崗到人,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潛力,磨練意志,增強自我管理的責任感。實現(xiàn)崗位責任之后,學生變成了管理的主人,人人有責任,個個都是“官”,都想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干好,形成了競爭、團結(jié)、自立、自強的氛圍,實現(xiàn)了讓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的目的,更解放了教師自己。
[1]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41.
[2] 李鎮(zhèn)西.愛心與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59.
2095-4654(2015)09-0198-02
201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