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梧州市蒼梧縣梨埠鎮(zhèn)中心校 易敏萍
課堂是核心,是主陣地,教師在這個天地里,必定要有激情,一節(jié)好課的第一個特征就是“教師要充滿激情”。對自己的課堂充滿激情,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激活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教師教不好語文,學生不喜歡語文,究其原因是語文課堂缺乏激情和靈動,厭教厭學就不足為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個富有激情的老師,他的語言表達應是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言語應是富有哲理而幽默的。如果教師教學語言平淡無味,好像是彈著單弦古琴,沒有抑揚頓挫,一個聲調(diào)從頭講到尾。有氣無力的樣子,讓人昏昏欲睡,學生不在課堂上睡覺才怪。如果老師充滿激情,聲音洪亮,妙語連珠,滔滔不絕,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有時候聲音高亢起伏令人振奮,有時候語調(diào)低沉令人傷感……這就是激情的催化劑,就能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肢體語言的運用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師站在講臺上手扶講桌,動口不動手,猶如一臺發(fā)聲機,索然無味,呆板無趣,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如果頭望“天花板”,或者目不轉(zhuǎn)睛地看某個地方講,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厭煩,甚至誤會。因此,上課時應經(jīng)常掃視每一位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教師應適當走下講臺講課,對個別昏昏欲睡或初入夢鄉(xiāng)的學生點擊提醒,或提問催答,或以幽默語言引人發(fā)笑,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中要多和學生交流、互動,彼此感召。在教學進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氛圍,它既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僅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法,也不同于放任學生自發(fā)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法,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tǒng)地學習,也要求教師按學生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通過學生聽的狀態(tài),記的情況,思考的情狀,回答問題的表情,提問的方式,來實現(xiàn)多向交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想多向交流,就要善于設計動口、動手、動腦相結(jié)合的問題,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怡人心境、動人心魄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使學生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獲得新知,提供讀、寫、聽、說、思、辯的時間和空間,以使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反復多次,就會產(chǎn)生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法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zhàn)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要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必須要對語文具有濃厚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除了讓學生“親其師”以外,還要寓教于樂。經(jīng)常改變課型,有的課以讀為主,有的課以表演為主,有的課讀寫結(jié)合……課堂中隨時引入故事,設置懸念等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生活處處有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應該引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比如朗讀比賽,社會調(diào)查,辯論賽,猜燈謎,成語接龍等。這些活動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做為語文教師,不要放棄了這個有利的陣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另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贊賞的愉悅。
經(jīng)驗看來師生關(guān)系也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生情感容易波動,師生關(guān)系融洽有利于教學的開展,反之,學生會產(chǎn)生偏科,對學生的全身心發(fā)展不利。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某位教師,也會對這位教師傳授的課程感興趣。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自己,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廣博的知識、優(yōu)雅的談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師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師要不斷地充實、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去征服學生,使學生心悅誠服,產(chǎn)生學習興趣。教師不僅在教學內(nèi)容、思維方法上影響學生,而且以自己的整個人格的力量對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同時尊重、信任學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扮演“主角”,參與知識形成、發(fā)展、應用。的過程,才能激發(fā)求知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與學生坦誠相見,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關(guān)系。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樂其道,才能提高學習興趣,積極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總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說教式教學法,其理念滯后落伍,缺乏激情,無法及時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為什么學生比較喜歡年輕教師講課,主要是年輕教師與時俱進,上課富有激情,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人入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不斷增多,人的感官要求就越高,學生需要不斷有新的感官刺激,使他們保持振奮。而說教式的教學是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是難以引人入勝的,單純的理論敘說是枯燥無味的,就像節(jié)奏緩慢的戲劇,逐漸被打入冷宮一般。而許多新的教學法,其共同點就是充滿激情,它們更能點燃和釋放人的激情。激情能夠激起靈感的火花,它是一種靈魂的震撼,是一種藝術(shù)的熏染,是一種美的陶冶,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真正魅力所在,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著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