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浦城一中 劉閩宏
趙括把兵書談得條條是道,然而在長平之戰(zhàn)中葬送了40萬趙軍的性命。趙國最厲害的“學霸”一到實踐中就原形畢露,一敗涂地。細究其根本,就是他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地步,并未深入實踐,最后造成了紙上談兵的悲劇。在生活中,物理雖然沒有戰(zhàn)爭中的刀光劍影,也沒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但是如果讓學生像趙括一樣永遠埋頭書本,不接觸生活,非但不能在實踐中立足,更有可能因為不理解而無法很好掌握知識點,最終在學習競爭中敗下陣來。讓物理不再停留在書本上,將物理引入生活中,或者說讓物理回歸生活中,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能提升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以及學會用物理思想探究生活實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是停留在書本呢?物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有時候有些物理問題會顯得晦澀難懂。比如講到三相交流電時,因為學生很少接觸過工廠,發(fā)電站,往往對其中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書本的插圖中,這樣就對學生的理解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同樣,學生在學習理解功率時,對千瓦時的大小常常不有正確的印象。有的學生會認為1千瓦時只能供玩具賽車跑個一小時,這將對其在做估算功率大小,判斷機器功率類型的題目造成不小的麻煩。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學生對密度的理解依舊不深,汞的密度之大可以使鉛塊浮在其表面。而學生來源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往往認為液體的密度都不大,因而對汞的記憶造成混淆。由此可見,若物理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就容易造成學生許多不必要的失誤,導致可惜的無謂失分。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認為需要靈活運用如下兩點方法。
什么是聯系生活呢?就是用生活經驗,生活實例來幫助理解,掌握物理問題。這點說起來簡單,但要付諸于實踐卻需要不斷的積累。比如在講功率的課上,汽車啟動時,合外力是牽引力減去摩擦力,可是在做勻加速運動類的題目時學生常常出現忽略摩擦力把合外力當成牽引力或者認為摩擦力與牽引力始終相等的錯誤,有些粗心的學生還一錯再錯。面對這個問題,我一開始也毫無頭緒,直到與一名學生的交流中才發(fā)現很多學生都知道汽車的加速度真正來源與地面對輪胎的摩擦力F牽,卻無法理解給汽車帶來了阻礙作用的同樣也是地面對輪胎的摩擦力f。我開始同樣無法解釋這個問題,后來我了解的汽車往往是后驅的,即后輪提供動力,而前輪進行導向。知道了這個生活經驗,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牽引力是地面對后輪的摩擦力,而對車的阻力則來源與前輪以及汽車內傳動系統的摩擦。當學生們了解了這個問題后,他們在做題中就能記起牽引力與摩擦力,錯誤率也就自然大大下降了。
給每個枯燥的物理知識點找到生活中的原型,這無法一蹴而就,但一旦有所突破,對學生的幫助是不可想象的。
僅僅學會物理還是不夠的,素質教育中,學的目的終究是為了致用而不是單單考試,在生活中運用物理思想,可以鍛煉學生們的物理思維與探究能力。使學生不僅有問為什么的好奇心與觀察力,更擁有回答為什么的自主學習能力與鉆研精神。
而這又該怎么做呢?舉個例子,在生活中,雷電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在打雷的時候電燈會經常出現暗一下的情況。有很多學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是卻沒有加以思考,最后變成熟視無睹。我問學生這個問題,學生們開始都一片茫然,但是在我的鼓勵下,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不少的可能性。比如有可能是雷電擊到了高壓線,造成了極大的電流,根據公式U=IR,可以得知高壓線分去了一些電壓,結果導致用戶家中的燈泡電壓不足,亮度變暗。還有的同學提出是因為雷電的能量使輸電線發(fā)熱,高溫下電阻增加,最終使得用戶端電壓減小。雖然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因為雷電產生的電感現象,不是學生們所推測的那樣。但是對這個現象的討論成功的激發(fā)了學生們對物理的興趣,并鍛煉了學生們的物理思維。
還有一個例子,我曾經問過學生為什么爬山時上山容易下山難,學生們又進行了一番探究與討論,最后認為這其實是心理問題,他們認為下山時看著山下心里十分害怕,便邁不開腳步。我告訴他們,這也是其中的原因,但只是表象。學生們苦思冥想后又得出結論:之所以心里害怕是因為擔心摔倒,這就涉及到了穩(wěn)度的問題,上山是奮力向前,身體前傾,重心在兩腳之間,而下山時顫顫巍巍,身體后傾重心離后腳比較近,所以穩(wěn)度就相對較低了。所以下山時越想貼近山體,穩(wěn)度就越低,就越容易打滑。
可以看出,只要用心發(fā)現,就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找到物理的影子。其實物理不就是基于對生活中現象的歸納和總結嗎?
總結物理規(guī)律看似是非常高大上,令人望而卻步。的確,提出超越前人的思想是有點強人所難。但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悟出物理規(guī)律還是有很大可行性的。這個對思維的要求較高,但學生一旦領悟就受益匪淺,可以終身銘記這個公式。在一次的課堂上,我正在教學生能量是不能消失的,而是互相轉化。比如重力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電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它們都轉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然后有個學生突然問,那世界上的能量是不是總量不變,能量是不是守恒的?我非常驚訝,大大表揚了這個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不僅靠學生的悟性,而且需要我們老師的不斷引導,對學生不斷的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積累,這樣方能激發(fā)出學生智慧的閃光。這點難有確切的方法,希望日后與各位同行一起積累。
靈活運用這幾個方法,多多將生活與物理相結合,就能給學生們帶來物理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的良好思想,并在學生們的心中埋下探究深入的種子,這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是受用無窮的。
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內外引領學生們進行對物理現象的發(fā)現與探究,就是授人以漁。小學到中學學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之后學的是如何先發(fā)現問題,讓學生提前擁有這個技能,就可以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中先行一步,從而不僅僅在物理而是各方各面上超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