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qū)平壩第一高級中學 嚴 麗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三)強調,要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等方面都需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然而,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初學皆大歡喜, 繼學兩極分化, 再學垂頭喪氣”的現(xiàn)象, 總有一部分學生掉隊,成為英語“學困生”。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要重視學科“學困生”,對此進行研究,找出原因,調整策略,改進方法,幫助英語“學困生”排除學習障礙,從而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能力。本文旨在小議如何幫助英語“學困生”走出困境這一問題。
“學困生”通常是指那些落后于全班其他同學的學生?,F(xiàn)代意義上的“學困生”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業(yè)不良”,還包括“學習失能”。他們形成語言技能的速度比大多數(shù)同學慢,需要更多的重復練習,花更長的時間做作業(yè),詞匯量小,進步比較慢。“學困生”常常不被老師和其他同學尊重。很大一部分老師經(jīng)常稱他們?yōu)椤安钌?,事實上,他們并不是“差生”,只不過學得慢一點而已。許多尖子生不愿意跟他們一起學習或玩耍。結果,他們變得不喜歡學習,討厭老師和同學,經(jīng)常違反校規(guī)校紀,有時甚至逃學。
1.沒有學習動機
學習好的前提是要明確學習目的,而“學困生”卻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學習英語對他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相信英語只對那些能上大學的同學才有用,因此,他們完全沒有學習英語的動力。
2.缺乏學好英語的信心
本校高中學生的生源主要來自農(nóng)村或小鎮(zhèn)的初中,其師資和教學條件相對薄弱,學生的英語啟蒙階段參差不齊,在課堂上學生會覺得沮喪、絕望,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學好英語。究其原因,其一是因為他們很少有成就感。其二,他們老是因為自己的失敗而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備,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其三,他們常常得不到其他同學的尊重,從而導致學習興趣喪失,失去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最終形成嚴重的厭學情緒,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
3.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許多“學困生”學習一直很努力,但效果卻不理想。他們進入高中以后,還像初中那樣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心理,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具體表現(xiàn)在:學習無計劃、課前不預習、上課忙于記筆記卻分不清重點。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考上高中以后可以松一口氣,學習變得被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
1.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性格和態(tài)度都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本校高中學生的家庭多在小鎮(zhèn)或農(nóng)村,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基本無能力指導子女學習英語。
2.學校因素
有些教師缺乏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認為它們是空洞的,很少花時間去學習心理學、教育學、應用語言學等教育教學理論,從而使得他們對待“學困生”的態(tài)度不恰當。如果教師討厭“學困生”,對他們有偏見或期望值不高,而對“尖子生”卻偏愛有加,那么就會引起“學困生”強烈的反感,很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3.社會因素
考試是一塊“敲門磚”,它決定了一個學生能否跨入重點中學或大學的門檻,考試成績成了他們的入場券??荚嚰热贿@么重要,競爭的激烈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現(xiàn)行的考試并不能真正衡量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高考得高分的學生不能和英美人對話也屢見不鮮。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中學英語教學的狀況。
1.以長補短,以優(yōu)代困
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總是比學生們在一起的時間短,所以應該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條件來幫助“學困生”,發(fā)揮優(yōu)生的優(yōu)勢,發(fā)揮群體效應的力量,在班內開展“一幫一、優(yōu)代差”的幫扶活動,介紹方法讓“學困生”懂得怎樣學,幫助“學困生”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安排特殊座位,以優(yōu)帶差,當“學困生”取得進步時應及時給予充分肯定,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盡快讓“學困生”趕上來。
2.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愛
“學困生”通常容易自卑,他們更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愛。所以,我們對“學困生”進行理想和紀律教育時就必須轉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做到這點,要動以真情,真正從內心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確實感到愛的溫暖,與你心心相印。要解除、忘掉不良情緒的情景,用有意義的事情填補心理空曠。要用語言暗示,消釋消極盛怒情緒。要多用激勵法,使“學困生”振作精神,相信自己,理智的克服困難。
3.幫助“學困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實踐表明,“學困生”在學習上主要體現(xiàn)為知識相對孤立,方法理解較膚淺,使用時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因此,只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困生”取得更快的進步。教師應該告訴他們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怎樣進行預習,怎樣進行復習,怎樣記憶單詞,怎樣掌握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巧……
讓家長參與對孩子的教育
英語是一門語言,要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大量訓練,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落后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師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想改變現(xiàn)狀,沒有家長的積極配合,是很難完成學習任務的。所以要利用家長會,及家長來訪等機會和他們多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業(yè),聽磁帶,背書,默單詞等。家長的配合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總而言之,英語“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反復過程,需要教師長期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只要我們關心愛護“學困生”,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不歧視他們,積極引導他們進步,用我們全部的身心去熱愛他們,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一定會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