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娜(赤峰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輸入輸出”理論為驅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許永娜
(赤峰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內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我國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輸入”和“輸出”的嚴重失衡,這一現(xiàn)象在英語基礎薄弱地區(qū)更為明顯.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和Swain的“語言輸出假設”為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依據(jù)這兩種假設探討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教育系統(tǒng)中的各教學因子,擬提出以“輸入”和“輸出”為驅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改變教學體系中的各生態(tài)因子,以求達到“輸入”和“輸出”的有機平衡,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促進二語習得,增強語言的綜合能力,達到培養(yǎng)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頻繁,英語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國內許多大學英語教育者開始探索大學英語教學,希望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及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教學因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問題是大學外語教學工作者探討的新視角,但在中國大學外語教學實際中二者卻出現(xiàn)嚴重失衡:重視“輸入”而淡化“輸出”.本文以Harmer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為理論基礎,深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tài)化課堂,在教學實際中分析教學效果,探究輸入與輸出失衡的原因及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應重視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使二者達到有機平衡.理論分析及實際調查表明,目前國內高校必須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避免傳統(tǒng)的重此輕彼的觀念及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中應保證語言輸入,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理清學生的英語知識體系,把握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教學中也要提倡輸出,將輸入的知識在大腦里內化,加工,吸收,然后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思辨能力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不僅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更有重要的教學改革意義.
語言輸人、語言吸收和語言輸出是二語習得的三個方面.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和Swain的“語言輸出假設”為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理論基礎.下圖為第二語言習得輸入與輸出調查實踐圖:
第二語言習得輸入與輸出調查研究實踐圖示
2.1語言輸入假設
“語言輸入假設”是Krashen提出的,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逐漸獲得的.高質量的輸入具有其特征:(1)可理解性;(2)趣味性;(3)非語法程序安排;(4)足夠的輸入儲備.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是“可理解輸入”:輸入的語言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太難會使學生產生氣餒沮喪的消極態(tài)度,太易達不到學生的實際水平,無法深度探索語言,應稍高于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能夠引導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2.2語言輸出假設
Swain提出了“輸出假設”,認為語言輸出能幫助學生使用語言解決問題,同樣能促進第二語言習得.該假設具有三大作用:(1)輸出語言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語言知識的不足,找到知識與使用語言的區(qū)別;(2)學生能根據(jù)輸出后的反饋來修改調整掌握的內容;(3)輸出能使學生加工內化所學知識.下圖為“輸出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關系圖”
輸出與第二語言學習(Swain & Lapkin,1999)
Harmer(1983)認為,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兩大部分.在語言輸入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通過分析和講解把語言知識傳遞給學生;教材主要是課本,是語言輸入的樣板;學生是知識灌輸?shù)娜萜?,需要死記硬背;考試即對輸入知識的檢驗,成績?yōu)榭己藰藴?語言輸入為主的教學模式有諸多弊端:(1)學生學到了知識卻不會使用知識;(2)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利于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語言輸出的教學模式強調語言的使用能力.將輸入的抽象知識加工成具體的思想,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輸出,從而逐漸積累使用語言知識和技能.語言輸出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其弊端:國內的大學英語學習由于受課堂環(huán)境的制約,教師的教學質量,數(shù)量直接影響學生的習得能力,因此如果沒有知識的輸入為基礎,學生知識面匱乏,語言系統(tǒng)支離破碎,甚至出現(xiàn)大量的語義,語用和語法錯誤.正如Swain指出,輸入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是不充分的,而Krashen指出,學習者的輸出可為輸入提供補充.因此,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互為補充,缺一不可.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將高質量的輸入資源在大腦里加工,吸收;繼而語言輸出作為輸入的補充,通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正確加工輸入信息從而正確使用語言
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較大進步,學生的英語水平相比過去也取得了較大的提高.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仍然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只學不用”,“高分低能”等問題.于是諸多大學外語教師及外語教學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分析我國大學英語現(xiàn)狀和解決辦法.而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值得探索的問題.
在國內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環(huán)境只有課堂,教材主要是課本,缺乏輸出的語言環(huán)境;考試的壓力和評價的標準使得師生都重視閱讀等輸入性的內容.這樣就導致了輸入和輸出的失衡,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中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給學生,只注重知識的輸入,按部就班講解課本語言知識,忽視了學生語言知識的使用和輸出,由于理能力,興趣,情感等因素,學生在吸收過程會遇到困難,很難將知識輸出使用;學生是被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學習動機低落,師生缺乏溝通,其結果是教學效果不佳,語言學習出現(xiàn)僵化.雖然大學英語教師也調整了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提高了英語成績,但輸入和輸出的失衡導致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不盡如意.
隨著各國的交流和英語的普及,教學大綱也有了變動,語言使用成為語言學習的關鍵.因此應將努力使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成為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有機平衡的語言實踐課.二者的有機平衡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5.1教學理念上,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只依靠輸入或輸出都無法促進二語習得的完善發(fā)展,應該給予二者同等的重視.“輸入”是習得的先決條件,“輸出”是習得的促進因素.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尊重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教學上輸入和輸出并重,抓好積累性的語言輸入,不放松實踐性的語言輸出.
5.2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以及評價機制上,也應重視輸入和輸出的有機平衡.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應體現(xiàn)輸入和輸出平衡的理念.注重如何促進學生輸入,并將輸入的知識使用英語思維,反復進行輸出練習,最終準確地運用語言形式.評估機制既重視成績,也要注重語言使用能力.
5.3合理“輸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教師只有了解了輸入的規(guī)律及特征,才能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1)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在課內外充分利用各種方法高效的輸入資源.語言形式的輸入可以在課堂內進行,也可以在課外進行.可將語言輸入理論與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多了解英語及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從而提高外語學習質量.關注個性差異,為使不同的學生拓展自己的語言潛能,課堂輸入可選擇多種教學方法,如交際式、討論法等.
(2)教學內容上:選擇合適的輸入材料,注意趣味性以及可理解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激發(fā)學習興趣.教材應符合以人為本的語言學習新理念,英語教師應選取適合學生特點或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教材,或摘取雜志,報刊中的素材來補充和課文或專業(yè)相關的內容;播放VOA、BBC、CNN,英文歌曲等節(jié)目也能促進英語教學.
(3)教學設計上:設計、安排多樣化的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或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多途徑接受輸入,如課堂回答,小組討論等.學生通過理解老師的輸入資源,在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終接受教師的輸入,達到學習的目.
(4)教學主客體上,保持和諧的師生角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灌輸者,還應該是語言知識的指導者和解惑者.教師和學生應保持健康,和諧,民主的關系,教師的知識輸入和教學技巧配合學生的需求,同時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和成功的信心,從而無限地投入到語言學習中.
(5)教學環(huán)境上,創(chuàng)造真實的外語學習語境,提高學習效率.在英語學習中,關注的不是學到多少知識,更重要的在于高質量的使用外語.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造真實語境,使學生的在貼近生活的語境下使用語言,從而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5.4有效“輸出”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
語言輸出促進英語教學的“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學生通過課堂語言輸出,對語言知識進行再加工、建構,從而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
(1)啟發(fā)誘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輸出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氖褂谜Z言的機會和條件,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在興趣和動機的驅動下有效地使用語言,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2)挖掘學生潛力,調動學習積極性.語言輸出能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動力,在使用語言過程中挖掘學生認知和理解力的潛能.潛能的挖掘能激發(fā)內動力,保證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投入和運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鼓勵運用英語思維解決問題,多說英語;組織激發(fā)學生多元智能潛力的活動,例如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賽,英語朗讀賽,英文戲劇大賽等.
(3)教學內容多元化:課堂成為英語實踐的場地,在恰當?shù)闹笇?,進行輸出訓練,使英語“聽”、“說”“讀”“寫”相結合.例如,提供音像、圖片、歌曲等素材來刺激和鼓勵學生積極準備教學任務,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創(chuàng)建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展示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輸出的課堂活動形式應經常變化,使課堂真實化.教師的講解應配合學生的交際活動.既要提高課堂的效率,也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潛能.
(5)合理安排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素材,確定每一單元的主題和任務,教學任務應多元化.可安排英語話題演講、英語話題辯論,相互復述課文或提問課文,分角色表演或朗讀課文.例如,(1)可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進行某些語言點的講解和分析;(2)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并解釋做題步驟和分析結論;(3)基本的語法錯誤可在實際運用中發(fā)現(xiàn)并加以糾正;(4)安排寫作任務,可根據(jù)主題或專業(yè)需求用英文寫出自己的話題見解.課外是學習的第二課堂,也可以促進語言學習,例如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英語協(xié)會,英語俱樂部等.
大學外語的教學和學習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師生應按照語言的規(guī)律教授和習得語言.輸入和輸出是語言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途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受到課時,環(huán)境的制約,要想有效地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外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缺一不可,相輔相成.“輸入”是前提,“輸出”是保證.兩種模式只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促進英語教學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首先要提高輸入質量,再充分指導輸出實踐,促使兩者平衡發(fā)展.具體上教師應隨時注意課堂教學實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持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掘學生潛力,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堅持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保證外語學習的效果,使大學英語教學有意義.在教師觀念,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方面都體現(xiàn)出語言輸入及語言輸出,在語言輸入與輸出時及時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力求做到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平衡.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全面發(fā)展,以適應未來的需要.這樣,大學英語教學才具有動態(tài)性和完整性,才會保持大學英語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翔.語言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15-17.
〔2〕何家寧.外語教學中的輸入問題[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3).
〔3〕李國英.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與我國外語教學[J].高教探索,2005(1).
〔4〕劉傲冬.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對成人英語教學的啟示[J].成人教育,2004(12).
〔5〕孟建國,朱建.語言“輸入---輸出”理論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啟[J].語言與翻譯,2002(4).
〔6〕王志云.語言輸入和第二語言習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7〕楊黨玲,李民權.對輸入理論的探討[J].外語界,2004(1):69-73.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9-0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