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虹
常州市荊川小學
為有源頭活水來
——談談品德學科的“源”
呂 虹
常州市荊川小學
對于品德學科的“源”,我還有我的理解。我認為,品德學科應源于生命的貼近、源于師生的對話、源于資源的整合、源于課外的實踐。品德學科的“源”應豐富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與自然相融,使他們感受到品德學科的意義與價值,進而獲得個體的自由與發(fā)展。就讓我們回到品德學科本身,讓孩子們與生命有零距離的接觸,和孩子們平等的對話,讓孩子們在資源的廣闊天地里自由的翱翔,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生命;理解;對話;整合;實踐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蔽覀兌贾溃瑢W科之“源”在于生活,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崇高,才能學會生活,促進他們個性的發(fā)展。但是,對于品德學科的“源”,我還有我的理解。我認為,品德學科應源于生命的貼近、源于師生的對話、源于資源的整合、源于課外的實踐。品德學科的“源”應豐富學生的生活,讓他們與自然相融,使他們感受到品德學科的意義與價值,進而獲得個體的自由與發(fā)展。
我們的教學需要讓兒童感受到這是一種生命的貼近。只有當擺在兒童面前的或者是直觀的現實現象,所以,品德的課堂應該源于生命的貼近,應該是一堂思維課,一堂發(fā)展智力的課。例如,在本學期執(zhí)教的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想想他們的難處》時,我想讓孩子們明白,即使雙目失明,因為有了生命的跳動,人生的歷程也可以是很精彩的。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將眼罩蒙住自己的雙眼,給班中最好的朋友寫一張賀卡,并且親手交給他。學生體驗過后都暢所欲言:“從來沒有寫過這么雜亂的字!”“盲人的生活真的是太困難了!”“在相對安全的教室里,我們都是如此的手忙腳亂,到大馬路上該怎么生活??!遇到殘疾人時,應該想想他們的難處,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品德與社會的意義不就這樣落實了嗎?與生命貼近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班中一個大垃圾桶變成了兩個分類的小垃圾桶,再也沒有人開無人燈了……我欣慰極了,這就是貼近生命的力量!“貼近生命”也許會成為一種符號,進入兒童的心中,并播種在他們的心里,讓他們擁有人情味、擁有生命力,從而完成一次次成長歷程中的蛻變!這也是品德學科的魅力!
我們都知道,“對話”的含義是這樣的:老師要學會做一名聽眾,傾聽學生話語的含義,一邊聽,一邊思考,并給予恰當引導,使談話逐步深入。這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對話關系,我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但是,我也有我的想法。我認為真正的對話應該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層面上來說,教師與學生只是一種先知和后知的關系;從情的角度上來說,教師與學生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的意志,擁有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師生關系只有親密無間,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真正進行。而品德課堂的意義源于這樣的對話!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生死不離》的時候,我告訴學生:所有人,都應該對地震中的英雄壯舉予以尊敬。然而,當我們的心被那些博愛的心震撼的時候,當我們的淚水因那些偉大的靈魂而流淌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愛自己,愛親人,愛身邊的人,然后才是博愛,而不要特意去尋找那種不會經常遇見的“驚天動地”。因為我知道,在與孩子的對話中,不能輕易用道德的尺子過早地給學生作評價,有很多的“丈夫”和“妻子”在面對困境時會遇到兩難的境地——這才是真實的人性。沒有答案,或許是本課所要揭示的道德答案!留給孩子們的應該是淡淡的思索!或許,這也是品德課堂師生“對話”的魅力所在!
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大品德”的觀念,擴大兒童的視野,增長兒童的見識,讓他們成為“德”字當頭的人,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人。既然我們的責任這么重,就需要課程的整合。雖然科技發(fā)展得瞬息萬變,可以給兒童帶來視聽的享受,但是我還是在乎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1)在我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畫家。所以,我經常會將品德課與美術課整合。開學第二周,我就叫孩子們帶上畫筆畫一畫我們日常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愿意講講他們畫里的故事,在這種講述中,呼喚起了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發(fā)展了孩子們的真、善、美!(2)在我的心中,每個孩子都生活在童話故事里。所以,品德的課堂是可以和童話故事整合的。在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怎樣到達目的地》時,我讓孩子們演一演文中出現的各種交通工具,通過自述的形式介紹它們。實踐證明,童話故事可以使周圍世界的形象和圖景在兒童的意識中銘刻的更加鮮明!(3)在我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有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我也經常將品德課與綜合實踐課相結合。《辦一張自己的報紙》一直是孩子們心中的夢想。孩子們前后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仔細觀察報紙的版面,認真研究報紙上應該呈現的內容,用自己的雙手制作成了一張四(1)班板報,體會到了一張報紙凝聚著報社叔叔阿姨的很多心血!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最好的源泉?!蔽液苜澩?!我認為品德學科應該擴大外沿,將課內的知識與課外的實踐相結合。經過我的觀察,所謂的頭腦遲鈍,大多是因為新陳代謝遭到了破壞,在室內逗留時間過長的結果。孩子在遭到這種破壞的情況下,就無法集中精力進行腦力勞動。我班孩子正在四年級的生長快速期,腦力的過度緊張會使孩子變得兩眼無神,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家鄉(xiāng)的變化》時,我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了毅行的活動,從學校門口出發(fā),一直步行到紅梅公園,孩子們在路途中看到了常州的橋梁、交通,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魅力,他們都感嘆:“原來,我們生活在這座城市這么多年,都不知道有這么多美麗的建筑,太慚愧了!”我欣慰極了,讓孩子慢下來體會生活,健康就如同涌泉一樣注入了他的機體。這里的健康是身體的和心理的。你看,實踐出真知!
就讓我們回到品德學科本身,讓孩子們與生命有零距離的接觸,和孩子們平等的對話,讓孩子們在資源的廣闊天地里自由的翱翔,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檢驗真理。讓我們回到品德學科本身,還需要我們的老師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做一個有“品”的老師,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往前走,這串串的腳印有朝一日會連成一條直線,引領著我們的孩子們迅速地通往前方。讓我們期待著,這泥濘路途通向的一定是那神秘莫測、妙不可言的奇葩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