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公權的進與退
公共治理是國家敘事的永恒主題,其核心問題是,公共權力如何劃定合理的行權邊界,既不缺位失責,又不越位濫用。對于2014年的中國而言,收獲的答案可謂喜憂參半。
這一年,當打車軟件走火入魔的“燒錢戰(zhàn)”引發(fā)一系列負面效應時,多個城市果斷祭出了制止不正當競爭的監(jiān)管措施。這一年,反壟斷執(zhí)法風暴狂飆突進,從國內(nèi)行業(yè)大佬,到美國高通公司、微軟公司等跨國巨頭,再到多家進口車企,壟斷資本的逐利沖動屢屢受到天價罰單的阻擊,針對日本12家涉案企業(yè)開出的12.4億元罰單,更是創(chuàng)下了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最高紀錄……所有這些維護公平、增進民利的行動,都詮釋了市場經(jīng)濟就是法治經(jīng)濟的真諦。
這一年,中國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與此同時,網(wǎng)絡秩序成為公共治理的重大議題。這一年,中央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綱組長,高層的“互聯(lián)網(wǎng)意識”史無前例。這一年,掃黃、反恐的凈網(wǎng)行動先后掀起,數(shù)百萬涉黃、招嫖的個人賬號被關閉,快播、新浪、迅雷等業(yè)界大牌因違規(guī)亂象遭嚴懲。也是在這一年,公安部構建的網(wǎng)絡身份識別系統(tǒng),為保護網(wǎng)絡安全和個人隱私奠定技術基礎;最高人民法院嚴控“人肉搜索”的司法解釋,給網(wǎng)絡暴力戴上了“緊箍咒”。
這一年,“約談”成了公共治理中的熱詞。僅在被譽為“約談季”的7月,就有20多個中央部委行使了這一防患未然、剛柔并濟的監(jiān)督手段,由此折射的,也是從管治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新思維。
也是在這一年,河南工商局下達“罰款任務”,湖南雙峰縣印發(fā)紅頭文件為嫌犯求情,西安長安區(qū)民政局“限號”辦理離婚,貴州省教育廳要求高校課堂安裝監(jiān)控設施等等,無不陷入爭議旋渦、招來質疑聲浪,公權懶政卸責、越界濫用的危險,激起社會對于自由和權利的深深憂慮。
這一年,從河南新鄭“釘子戶”被官方轉手“委托拆遷”,到江蘇泗洪農(nóng)民因拆遷不公而進京集體喝農(nóng)藥,從云南晉寧征地沖突釀造血案,到山東平度守地農(nóng)民慘遭縱火而亡,游蕩著違法、暴力陰影的征地拆遷亂象,依然是中國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對于快速城鎮(zhèn)化的中國而言,政府如何抵御不當利益的誘惑、恪守權力干預的邊界、擔起維護公平的職責,依然是一個艱難的考驗。
追問公權品質
廉潔高效、執(zhí)法公正、透明公開,是公共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考察公權品質的重要指標。
2014年,在諸多城市輪番上演的城管沖突和暴力事件,照例是透視公共治理困境的典型標本。從蘭州城管上演校門“全武行”,到西安城管被曝“買賣”人行道,無不遭遇民意、輿論的圍剿。而向來推崇改革的武漢城管在這一年推出的“違規(guī)行人接力站崗”、“請商販打分”等新招,雖然初衷良好,卻也引發(fā)一地爭議的雞毛。
這一年,當多條高速公路延期收費飽受輿論質疑之時,河南車主夫婦因不堪超載處罰而服毒自殺的悲劇,更是引發(fā)了對“以罰代管”現(xiàn)象的社會反思,施行已14年之久卻效果可疑的“治超令”,甚至被批已淪為部門斂財?shù)墓ぞ?。也是在這一年,“臨時工”為公權濫用、執(zhí)法失范“頂罪”依然屢見不鮮,全面解決素質參差不齊的“臨時工”問題以治理執(zhí)法亂象、修復公權形象,已迫在眉睫。而安徽等地明確行政執(zhí)法禁止聘用“臨時工”、“合同工”,已經(jīng)邁出了實質性的改革步伐。
這一年,從鄭州“西瓜辦”招來網(wǎng)民如潮口水,到“中華醫(yī)院管理學會”被曝標價賣獎,再到多個行業(yè)協(xié)會蛻變成利益輸送的“二政府”,公權機構設置的合理合法性,以及與社會組織的邊界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也是在這一年,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清理行動進一步加速,已有13萬多個領導小組和議事協(xié)調機構被撤銷出局。
這一年,從武漢環(huán)保局以“國家秘密”為名出具匿名環(huán)保罰單,到家禽業(yè)上書要求減少疫情通報,無不折射出透明行政之艱難。這一年,民間社會要求信息公開的權利訴求風起云涌,彩票公益金、民航發(fā)展基金、電價附加費、住宅維修資金、城市公交卡押金、公共停車位收費等涉及民生的項目,數(shù)額不清、去向不明等謎題頻遭追問,違規(guī)挪用、借道生財?shù)群谀粚以饨业?。也是在這一年,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政府信息公開新媒介迅猛成長,政府網(wǎng)站建設管理被納入政績考核,推動公權不斷走向公開和透明。
公共決策的得失
公共決策是否確保正當合理,是否符合主流民意,是否遵守程序正義,是考察公共治理的又一個關鍵維度。
2014年,廣州大幅飆漲的停車費調整方案,深圳“半夜雞叫”式的小客車限牌令,以及多地為脫困“城市病”而推出的控人、提價、設卡等一系列“限政”,觸發(fā)強烈民意反彈之時,政策合法性、政府公信力也備受質疑。這一年,涉嫌歧視的河北省內(nèi)外有別的過路費優(yōu)惠政策,橫遭“逆轉”的黑龍江除夕高速免費政策動議,以及河南市民異地買鹽遭罰所牽出的多地“跨區(qū)域用鹽”禁令,激起洶涌吐槽聲浪之際,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人性化等深層議題也浮出水面。也是在這一年,茂名PX項目動議引發(fā)市民聚集抗議,多地垃圾焚燒廠規(guī)劃遭民眾封路抵制,信息公開、決策民主不足再成輿論炮轟標靶,政策目標與民權訴求之間的死結,依然沒有解開,期待中的公權謙卑和民眾理性,依然遙遙無期。
這一年,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專權獨斷的“形象規(guī)劃”、虛耗公帑的“燒錢游戲”,沉疴難愈,冒頭不止。從南昌僧尼同寺規(guī)劃惹出軒然大波,到云南盤龍寺閉門抗議“被商業(yè)化”,從云南河口“文化長廊”建而復拆,到山東高密斥巨資打造“莫言文化區(qū)”,再到官員調動頻頻留下的“爛攤子”,無不招致沸騰的民怨和批評,警示著公共決策缺乏民主制約的危險。也是在這一年,中央首次啟動了對“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大規(guī)模整改,到10月下旬,全國已有663個此類工程被叫停。
2014年,以制約公權為核心的制度建設,開拓了更具治本意義的公共治理改善之道。這一年,李克強總理一再告誡“念好約束權力的‘緊箍咒’”、“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這一年,多地政府出臺了防止“一把手”獨斷專行的“分權”措施。這一年,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納入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重大行政決策建立合法性審查機制,以及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等諸多構想,成為未來的改革方向。也是在這一年,施行24年的行政訴訟法完成首次大修,擴大受案范圍、設置針對“紅頭文件”的附帶審查機制、確立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等制度突破,標志著“民告官”權利的全面升級,而公民監(jiān)督公權的道路,亦將因此漸行漸寬、漸行漸遠。
法治的春天
2014年,“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的社會共識,為這一年的立法建設和人大行權定下基調。
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guī)劃,急改革所需,深入多個重點領域,設定了引領改革、促進正義、護航民權的立法路線圖;這一年,行政訴訟法、預算法、環(huán)境保護法等重要法律修法告成,為破解現(xiàn)實中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制度利器;也是在這一年,有“小憲法”之稱的立法法修法草案進入審議程序,一系列強化人大主導、改進立法技術、提升立法質量的修法構想,以及地方立法權擴容的重大改革方案,預示著立法體制和實踐即將產(chǎn)生深刻的變革。
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法、刑事訴訟法的7個法律適用問題連袂作出解釋,完成了有史以來立法機關規(guī)模最大的法律解釋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姓氏選取”議題所作的法律解釋,首次抵達了民事法律領域。長期積弱遲滯的法律解釋持續(xù)激活、發(fā)力,標志著人大立法在立、改、廢的同時,進一步向釋法的改革方向演進。
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四個決定,分別確定每年的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國家紀念日的密集設置,既是國家價值觀的集中宣示,也是人大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鮮活樣本。
2014年最激蕩人心的改革圖景,莫過于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金秋十月發(fā)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宣言。沿著依憲治國、完善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法治等維度,一系列“法治改革清單”融合成了升級版的依法治國路線圖,標志著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歷史性跨越,也象征著法治的春天已經(jīng)降臨。
就在依法治國新藍圖誕生后不久的12月4日,中國迎來了首個國家憲法日。這一天,全國四級法院的法官和最高檢的檢察官們,面對憲法,莊嚴宣誓。這一天,憲法教育課第一次走進了全國中小學的課堂。這些史無前例的場景,構成了2014年最意味深長的公共儀式,仿佛是為“深改元年”留下的總結,又仿佛,奏響了一個依法治國新時代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