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秀 龔有紅 戴美珠 彭曉嵐
摘要: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在住院精神科患者康復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入院的精神病康復期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護理組88例,循證護理組92例,常規(guī)護理組采用精神科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護理,循證組行循證護理措施,分別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和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分別于患者入組時及2個月后各評定1次。結(jié)果 入組后2個月IPROS評分和NOSIE評分均有顯著性變化(P<0.05)。結(jié)論 循證護理進一步提高了精神科護理學術水平和護理工作質(zhì)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精神??;康復期;臨床應用效果
循證護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 EBN)是在20世紀90年代在護理工作方面發(fā)展而來的新型護理觀念。循證護理在實際的護理工作當中提供了科學化的護理理論及方法,并且通過慎重、明智及準確應用當前研究依據(jù),并將護理人員的臨床經(jīng)驗、個人技術水平以及患者的期望相互結(jié)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護理方案。鑒于精神科護理的特殊性,如何運用循證思想推進精神科護理模式的發(fā)展,是精神科護理領域值得研究的課題。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入院的精神病患者180例,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程≥2年,連續(xù)住院>2個月,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30分,無嚴重軀體疾?。黄渲心行?8例,女性82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1±3.42),全部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陽性精神癥狀,入選患者均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處于康復期。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護理組88例,循證護理組92例,兩組患者的病情、年齡、身體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guī)護理組采用精神科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護理。循證組行循證護理措施:
1.2.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循證護理小組由1名副主任醫(yī)師和護理部主任把關,組員由護士長、主管護師等10人組成。小組成員接受相關循證護理知識培訓,掌握循證護理的有效方法,對資料的可靠性、實用性進行分析、評價,并將所獲得的證據(jù)和護理專業(yè)技能、臨床經(jīng)驗及患者的愿望與需求相結(jié)合,制訂并實施護理計劃。
1.2.2循證問題 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精神病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認識,無自知力,不能主動訴說病情,不配合治療、護理。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這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與一般護理不同的方法和知識。通過對患者認真觀察、交談和查詢資料,康復期患者主要存在的問題有①社會功能。②擔心藥物副作用。③害怕病情復發(fā),喪失治療信心。④生活懶散,勞動能力、工作能力下降。⑤因病情的控制,部分患者產(chǎn)生悲觀心理,容易有輕生的念頭甚至自殺。
1.2.3循證觀察與運用 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文獻查詢,得到臨床決策,制定相關的措施。①系統(tǒng)評價:了解對精神病患者循證護理研究進展結(jié)果,積極改善護患關系,提倡醫(yī)、護、患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健康教育。護士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掌握每個患者的個性特征,生活習慣及愛好,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②護理技術:EBN通過對某些護理技術的實證研究,服務于臨床,促進護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由于護理技術模式的改變,患者及時獲得相關信息,特別是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人、朋友、社會)及疾病知識,使其能正確對待自身疾病,緩解由于信息不通而引起的焦慮情緒,提高治療護理的依從性,從而縮短住院日程。此外,精神病患者常因感知綜合障礙、行為紊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反應遲鈍,不能正確地反映本身的軀體不適,需要醫(yī)護人員運用自已的臨床經(jīng)驗觀察評估病情[1]。③健康教育: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護士把主要精力放在患者身心護理上,工作中,主動與患者交談,了解病情,進行衛(wèi)生宣教時提倡個體化。護理人員因人、因時、因教地實施管理。④康復訓練:根據(jù)患者病情和接受能力,安排合理的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加強工療和娛療,促進社會功能恢復。
1.3評價標準 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5個因子,36各項目,5級評分,總分判斷患者社會功能方面的缺陷程度和療效,分數(shù)越高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對入組時及護理2個月后分別對2組患者進行評分;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共30個項目分7個因子,根據(jù)具體現(xiàn)象或癥狀的出現(xiàn)頻度分為0~4分的5級評分法,該量表能較好地反映患者的社會功能變化),分別于患者入組時及2個月后各評定1次[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17.0軟件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jié)果
2.1 IPROS評分 精神病患者入組時IPROS評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2個月后,循證組中工療情況、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講究衛(wèi)生能力與常規(guī)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IPROS負荷5個因子除社交能力外.其他4個因子均有顯著進步。
2.2 NOSIE-30評分及改善比較 兩組入組前后情況比較,入組時兩組NOSIE-30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通過運用循證護理,2個月后患者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等積極因素顯著提高,精神病性癥狀、激惹、退縮、抑郁等消極因素顯著改善(P<0.01);與干預前比較,循證護理組在干預后NOSIE-30評分改善率均有顯著改變(P<0.01),常規(guī)護理組在社會能力、個人整潔、激惹和退縮方面也有改變(P<0.05);但各方面改善均以循證護理組顯著為好(P<0.01),見表2。
3討論
對精神患者而高,循證護理也可為患者提供標準化的、經(jīng)濟的護理服務,以科學為依據(jù)的護理還可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運用循證思想發(fā)展精神科護理模式,旨在倡導真正意義的以人為本的循證護理思想。要求護理人員展現(xiàn)更多的理性思考,尋求更多的科學證據(jù)支持,使所制定的護理計劃更具有針對性,滿足病患對現(xiàn)代醫(yī)療、現(xiàn)代護理的更高標準要求。
循證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臨床工作方法,它強調(diào)的是科學依據(jù)、護士個人經(jīng)驗和患者需求的有機結(jié)合,能使護士熟練準確地將收集的證據(jù)運用于臨床,進而指導臨床工作。循證護理的產(chǎn)生為現(xiàn)代護理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補充和完善了整體護理,提出問題,尋找并應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學術水平和護理工作質(zhì)量,對臨床護理提出新的挑戰(zhàn),成為護理發(fā)展的新動向[3]。本研究表明以循證護理理念指導護理臨床實踐,可以有效提高精神科患者康復期的護理質(zhì)量,并大幅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精神病患者逐步擺脫精神疾病的困擾,自如地與人交往并且能夠勝任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才能真正的康復而回歸社會。運用循證護理的理念管理病房,可節(jié)省時間,促進護理人員學習的主動性,新臨床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提供先進、有效、安全、低耗的護理服務,提高護士的整體科研素質(zhì),從而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韋海潮.循證護理干預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3,6(02).
[2]唐國梅.循證護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09,15(9).
[3]李宗偉,孟慶珍.淺議循證護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2009(10).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