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富苓,王 霞,田艷平(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藥學中心,北京 100069)
20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尼富苓,王 霞,田艷平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藥學中心,北京 100069)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特點及相關因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 – 2014年上報的208例ADR報告,從患者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可疑藥品種類、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ADR的轉歸及關聯(lián)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208例ADR中,男性129例(62.02%);女性79例(37.98%);發(fā)生ADR的年齡段以40 ~ 59歲最多;靜脈給藥所致ADR發(fā)生率最高;引發(fā)ADR的藥品共涉及13類87個品種,其中以抗感染藥物居多(35.10%);ADR累及系統(tǒng)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常見,共計90例(40.18%)。結論:應加強ADR報告和監(jiān)測工作,加強用藥監(jiān)護,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用藥分析;合理用藥
Analysis of 208 cases of ADR reports
NI Fu-ling, WANG Xia, TIAN Yan-ping
(Pharmaceutical Center of Beijing You'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DR occurred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A total of 208 ADR cases were collected from 2013 to 2014 in our hospital. The cas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the age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 the patients, administration routes, the category of the suspected drugs,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utcomes and relevant evaluations of ADRs, etc. Results: Among the 208 ADR cases, 129 cases (62.02%) were male and 79 cases (37.98%) were female. Most cases were in the age of 40 – 59 years. The ADR incidence rate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the highest. A total of 13 categories (87 kinds) of drugs were involved in ADRs, with antibacterial drugs showing the highest percentages (35.10%). There were 90 cases (40.18%) appeared as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damage, which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nclusion: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of ADRs as well as pharmaceutical ca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R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edication analysis; Rational drug use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監(jiān)測是藥品上市后再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藥品安全性評價、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藥品不良反應受到社會日益廣泛的關注。本文將我院2013 – 2014年收集上報的208例ADR報告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ADR發(fā)生的特點及相關因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13 – 2014年上報的ADR報告共計208例。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通過Excel表格,從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累及系統(tǒng)或器官以及臨床表現、ADR的轉歸及關聯(lián)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患者一般情況
208例ADR報告中,男性129例(62.02%),女性79例(37.98%),男性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女性(1.63∶1)。ADR在各個年齡段均有分布,其中40 ~ 59歲ADR發(fā)生率最高,占45.67%。詳見表1。
表1 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atients
2.2給藥途徑分布
208例ADR報告中,靜脈給藥途徑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共計131例次(62.98%)。其次是皮下注射38例次(18.27%)及口服給藥35例次(16.83%),肌肉注射2例次(0.96%),外用2例次(0.96%)。
2.3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分布
ADR報告中共涉及藥品13類87個品種,其中以抗感染藥物的品種及報告例次最多(26種,73例次),其次是抗病毒藥物及消化系統(tǒng)用藥。詳見表2。
表2 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及構成比Tab 2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s of ADR-inducing drugs
2.4ADR涉及的抗感染藥物種類分布
73例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共涉及26種藥品,以β-內酰胺類引起的ADR最高,其次是喹諾酮類。因存在聯(lián)合使用抗感染藥物的情況,故統(tǒng)計例次超過ADR發(fā)生例次。詳見表3。
2.5ADR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對208例ADR所涉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進行分類統(tǒng)計。其中最常見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90例(40.18%),其次是全身性損害34例(15.18%)及消化系統(tǒng)損害33例(14.73%)。因臨床表現涉及多個器官或系統(tǒng),所以統(tǒng)計例次超過ADR發(fā)生例次。結果詳見表4。
2.6ADR轉歸及關聯(lián)性評價
對208例ADR報告轉歸結果進行分析,治愈143例(68.75%),自愈45例(21.64%),好轉20例(9.61%),無死亡病例。關聯(lián)性評價結果:很可能162例(77.89%),可能44例(21.15%),無法評價2例(0.96%)。
2.7嚴重不良反應
208例ADR中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共5例,其中3例為過敏性休克。所用患者經停藥或減量,對癥處理后均治愈或好轉,未出現死亡病例。詳見表5。
表3 引發(fā)ADR的抗感染藥物類別及構成比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in ADR
表4 ADR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臨床表現Tab 4 Systems and organ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5 引起嚴重ADR的相關藥品、臨床表現及轉歸Tab 5 Related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of severe ADR
3.1ADR與年齡、性別的關系
208例ADR報告中,男性患者發(fā)生比例高于女性。ADR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但在40 ~ 59歲之間的發(fā)生率最高。這可能與我院就診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分布特點有關。我院是治療感染與傳染性疾病的??漆t(yī)院,約70%的患者為肝細胞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各類肝病。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臟器功能衰退、常患多種疾病、需聯(lián)用多種藥物等因素導致ADR發(fā)生的概率增加[1]。因此老年患者是重點藥學監(jiān)護對象,應根據其生理、病理特點,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和藥物濃度,以減少ADR發(fā)生。
3.2涉及藥物及種類分布
208例ADR所涉及的藥物以抗感染藥物最多(35.10%),與文獻報道[2]一致,其次是抗病毒藥物與消化系統(tǒng)用藥。β-內酰胺類藥物由于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且毒性低等原因,在臨床使用率較高,其引發(fā)的ADR亦最多。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主要經肝臟清除,肝功能減退時需慎用,在我院這類??漆t(yī)院使用率不高,引發(fā)的ADR也很少,與文獻報道[3]有差異。因此必須加強藥物使用管理,重點監(jiān)測抗菌藥物,制定嚴格的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以促進我院藥物的合理使用,減少ADR發(fā)生。
3.3中藥制劑與ADR
20例中藥制劑引發(fā)的ADR中,有14例是中藥注射液,占70%,與國內其他報道[4]類似。因中藥制劑導致不良反應既有藥物本身基礎研究不充分等缺陷,也有臨床不合理使用的因素。目前中藥制劑的說明書普遍存在不良反應、禁忌說明過于簡單,標注“尚不明確”甚至無不良反應項,無法對臨床用藥形成有效指導。因此,應加強中藥制劑藥品說明書的審批和修訂及上市后再評價工作。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其中所含如蛋白質、多肽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質,可直接激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應答,導致過敏反應;其中的雜質,如鞣質可與組織中的蛋白質結合成不溶性的鞣酸蛋白而產生刺激性[5]。因此臨床使用時首先注重適應證的選擇,慎用中藥注射劑。
3.4ADR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由表4可知,208例ADR所累及的系統(tǒng)/器官主要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40.18%)。主要原因是皮疹多為常見藥品不良反應,且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其次為全身性損害34例(15.18%)及消化系統(tǒng)33例(14.73%)。由于我院病毒性肝病患者比例高,致使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使用率高。發(fā)熱、肌肉酸痛、感冒樣癥狀等全身性損害及血細胞計數減少等血液系統(tǒng)損害是干擾素常見的不良反應。
3.5嚴重ADR分析
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嚴重ADR中,2例為靜脈給藥,1例為皮下給藥。其中注射用替考拉寧為糖肽類抗菌藥物,用于治療各種嚴重的革蘭陽性菌感染,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一般輕微且短暫,嚴重不良反應罕見,國內曾有注射用替考拉寧致過敏性休克及急性腎衰竭的文獻報道[6-7]。本例患者既往無藥物過敏史,且為首次用藥,靜滴約5 min后即出現過敏性休克。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注射液是聚乙二醇(PEG)與重組人干擾素α-2a結合形成的長效干擾素,用于治療慢性乙肝和丙肝,其不良反應亦普遍發(fā)生,并涉及皮膚、血液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多個系統(tǒng)/器官。嚴重不良反應少見。本例患者首次皮下注射180 μg,約7 h后出現過敏性休克,且期間未用其他藥物,所以懷疑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注射液所致。苦黃注射液為中藥復方制劑,該例患者首次靜脈滴注約1 min即出現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全身性過敏性反應,可造成呼吸道縮窄和血壓突然下降,若不及時治療??梢鹚劳?。這3例患者均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給予吸氧、升壓、擴容等對癥治療后,癥狀均逐漸緩解。因此,應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的臨床表現,特別是首次用藥的患者,若發(fā)生ADR要及時處理。
西羅莫司及他克莫司聯(lián)用引起腎功能損傷1例,該例肝移植術后患者使用西羅莫司口服液0.5 mg,qd及他克莫司膠囊0.5 mg,bid。用藥后發(fā)現腎功能損傷并逐漸加重,2個月后查肌酐160 μmol·L-1、尿素氮10.89 mmol·L-1,住院治療。懷疑兩藥引起藥品不良反應,故調整免疫抑制劑方案,停用西羅莫司并減少他克莫司用量至0.3 mg,bid,之后患者腎功能逐漸好轉。西羅莫司及他克莫司生物利用度差異顯著,治療窗窄,均有可能引起腎功能損傷[8],因此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應盡可能通過監(jiān)測生物學標志物及時調整免疫抑制劑方案,并監(jiān)測血藥濃度盡量避免聯(lián)合使用其他腎毒性藥物。
另外,1例患者服用消銀顆粒(3.5 g,tid)聯(lián)合氯雷他定片(10 mg,qd)治療1個月導致肝損傷入院。肝功能異常是氯雷他定的罕見不良反應,提示長期服用該藥時應定期檢查肝功能。消銀顆粒說明書中不良反應項標注“尚不明確”,亦未檢索到其不良反應的相關文獻報道。但消銀顆粒含有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參堿(苦參素)有引起肝功能損傷的報道[9]。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17期)報道含有白鮮皮、苦參的痔血膠囊可引起肝損傷。提示我們要加強中藥制劑的上市前研究、完善藥品說明書,并在臨床使用時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采取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
綜上,208例ADR報表分析結果表明,ADR的發(fā)生與藥物本身、患者生理病理特點及藥物的臨床應用等多種因素相關。因此,為減少ADR的發(fā)生率,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應加強向醫(yī)護人員宣傳ADR的力度,特別是嚴重ADR監(jiān)測工作的重要性,提高ADR報告的數量及質量。2008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收到ADR的死亡病例報告僅661例,而美國2005年收到的ADR死亡病例報告已達15 105例,表明我國的嚴重ADR報告可能存在相當程度的漏報[10]。我院將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納入醫(yī)院績效考核指標,進一步推動了ADR監(jiān)測工作在我院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沈芊,劉琛,王育琴.400例老年人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3,10(4):228-231.
[2] 郭代紅,陳超,馬亮,等.2009 – 2013年軍隊醫(yī)院67 82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4,11(5):300-303.
[3] 苗秋麗,閆薈羽,張四喜,等.我院2012年1月 – 2013年12月95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4,11(6):372-375.
[4] 朱峰,郭代紅,袁鳳儀,等.123所醫(yī)院5188例中藥疑致不良反應報告評價與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5,12(2):94-97.
[5] 姜云達,楊忠英,岳德永.中藥注射劑致不良反應/事件類型構成的帕累托圖分析[J].中國藥房,2012,23(32):3028-3029.
[6] 湯玲瓊,申屠建中,周慧麗.替考拉寧(大貝辛)致過敏性休克1例[J].中國藥物警戒,2012,9(4):250.
[7] 蔡然,劉曉蒙,張杰根,等.替考拉寧致急性腎損傷一例[J].中國醫(yī)藥,2013,8(6):855.
[8] 朱有華.注重免疫抑制劑不良反應的防治策略[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1,32(4):197-200.
[9] 李金蘭,黃紅林.苦參素不良反應的流行病學特點[J].腫瘤藥學,2011,1(2):149-152.
[10] 周延安,胡先明.我國與歐盟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制度比較分析[J].中國藥師,2012,15(12):1784-1787.
收稿日期:(2015-02-05 修回日期:2015-06-29)
[作者簡介]尼富苓,女,主管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學工作。E-mail:nifuling2010@163.com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8157(2015)04 – 0227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