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萍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以及學情來精心設計問題,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此,有必要從提問的廣度、精度、高度和深度四個維度來著力,以避免提問簡單化、零碎化、空泛化等弊端,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文課堂是一個具有豐富知識性的課堂,涉及到的知識從古代到當代,從天文到地理,包羅萬象;語文課堂也是一條各學科之間融會貫通的紐帶,加之現(xiàn)在多媒體等一些現(xiàn)代技術的加入,使得語文課堂是一個知識面非常之廣的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還僅僅局限在那幾篇課文之中的話,就不利于同學們廣泛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語文課堂上的提問,要在整合文本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有廣度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了解更多更廣的知識。
筆者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講到“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時,設計了如下問題:(1)“古仁人”指的是什么人?文中的滕子京是這樣的人嗎?(2)“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為”的“異”表現(xiàn)在哪里?(3)中國歷史上杰出人物輩出,哪些人堪稱“古仁人”?(4)今天,我們國家也有許多模范人物,你覺得他們的操守和“古仁人之心”有何異同?問題(1)在學生明確了“古仁人”即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基礎上,讓學生回到文章開頭,追憶滕子京的事跡:雖被貶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逆境中仍然大有所為,與一般的遷客騷人不同;問題(2)引導學生進一步聯(lián)系文中的“遷客騷人”,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與“古仁人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問題(3)(4)則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博古通今,了解更多的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物和事跡,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在深度挖掘教材和學生對文本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想辦法提出比文本覆蓋的知識面更廣的問題,這不僅讓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更讓學生了解到文本外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精度,就是要有一定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有所選擇,把握時機,適時進行有的放矢的提問。只有在關鍵時刻提出有針對性、高質量的問題,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更加有效地突破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以下是筆者執(zhí)教《莫不靜好》時的教學片斷:
師:文中的人和事構成了一幅幅“莫不靜好”的畫面,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選擇最能打動你的畫面,說說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了“靜好”。(提起你的筆,圈點勾畫關鍵的詞句,比如形容詞、動詞,必要時也可加一些批注)
生:我喜歡“外婆紡棉線”這個畫面。從一些動詞“采、壓、搓、紡、搖、拉”中感覺外婆的動作十分有序、從容。
師:哦,你抓住了人物的動作,感受到了外婆內(nèi)心的從容。其他同學有補充的嗎?
生:“線轱轆逐漸豐滿起來,外婆的臉上露出絲絲棉線一樣的微笑”,這個神態(tài)描寫表示外婆內(nèi)心很滿足、很愉悅。
這個教例雖然看起來平實,但這一提問讓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能訓練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這樣的問題是教師從教材的內(nèi)容、教學的重難點出發(fā),引導把握和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這樣順勢而導且具有精度的課堂提問,能讓學生的思維有預留喘息的空隙,可以促進學生的靈性與慧根的發(fā)展。
“有疑而問”,本來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淺顯的提問,常常是問而無疑,學生可以不費力氣、輕而易舉地吃到現(xiàn)成的果子,沒有任何的大腦思維沖擊,這樣自然就會無疑,無疑自然就無進,那么提問的價值又何在呢?
“疑者,學之始,思之端”,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一定要著眼于“疑”,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教師不僅要走進文本,更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既要想文本之想,更要想學生之思。要做到:一個問題的提出,能使學生潛藏的、蘊積的能量發(fā)掘出來,使之聚集,使之爆發(fā),從而獲得新的生成。
筆者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1)詞前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的作用是什么?(2)詞的上闋和下闋各寫了哪些內(nèi)容?(3)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4)找出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些問題不僅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而且極大地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了他們的思維高度。教者以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自己研讀文本,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疑問和感悟,能產(chǎn)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學會于無疑處生疑。這對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提問的心理學意義在于通過問題情境引起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愿望,使其產(chǎn)生一種學習的需要,形成學習的內(nèi)驅力。教師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始終將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放在第一位,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即有深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快樂地、有價值地思考。
以下是筆者在執(zhí)教《天上的街市》的片段:
師:課文中想象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生:課文中牛郎織女“在天街閑游”,過著幸福的生活,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被天河隔開,每年只有一次“鵲橋相會”的機會,過著悲慘的生活。
師:那么,作者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xiàn)出牛郎織女與神話傳說中命運的不同?
生:“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xiàn)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
生:“閑游”表現(xiàn)了它們生活的自由、舒適、幸福。
……
師:那作者為什么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做這么大的改動呢?(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主旨)
生:表明作者希望牛郎織女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表現(xiàn)作者對美好事物、幸福生活的執(zhí)著想象與堅定向往。
抓住關鍵的內(nèi)容,把握恰當?shù)臅r機,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shù)囊龑АⅫc撥,學生就會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拓展了思維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