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廷廷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學科教學碩士研究生)
魯迅曾說過:“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盵1]筆者認為,這三美之中尤以音美為最。音美,使人深入文本,品其言,探其意,悟其思。得其音美,方能得其形美而感其意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也要求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看到“音美”的重要性,也就是將誦讀應用到課堂之中,通過多種誦讀技巧,讓學生品讀語言,深入文本,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按朱自清的說法,誦讀是“讀者和聽者的練習技能”[2]。誦讀更強調(diào)的是意義上的理解。朱先生在《誦讀教學》中說:“誦讀稱為‘讀’就是重在意義上,‘讀’字本作抽象意義解,也講究疾徐高下,卻以清朗為主,用不著什么動作?!盵3]可見,誦讀是基于對文本意義的把握,其目的也是因讀而知意,再引人思。
韓軍老師認為,誦讀是 “語文教育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語文教育的最根本方法;最本然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盵4]就是說,誦讀之魅力是其它教學之法無法比及的。而他眼中的誦讀,“必情感由衷,情動辭發(fā),不只自我投入,也能用自己的聲音‘裹挾’成千上百聽眾,與我一同潸然”[5]。
而我對誦讀的理解,傾向于對方法的概括。簡單的說,從不同的誦讀之法中,看到語言藝術的美??v觀當下的一線語文教學課堂,其誦讀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種:教師做示范學生跟讀、集體讀、組合讀(男女,小組)以及隨意讀。不同的閱讀,獲得不一樣的效果,而教師需要利用不同的誦讀技巧,讓學生知其意,發(fā)其思。
誦讀是美的藝術,而藝術的美需要應用到實踐中方能彰顯出來。以某位中學語文教師所做的公開課《老人與?!窞槔≌f與詩歌和散文不同,其魅力在于人物間的對話以及人物內(nèi)心的獨白。而對話間的語氣、人物內(nèi)心的斗爭,往往可以成為我們進行誦讀的切入口。這位教師從小說這一特點出發(fā),讓學生朗讀《老人與?!分械摹八牒退f”,走進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里,該教師提倡學生大聲的朗讀。
當然,誦讀是一門藝術,這種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加上學生對于文本的把握也是經(jīng)歷了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因此,當隨意朗讀之后,教師請學生代表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給予適當性地引導,通過反問、追問的方式,提醒學生對閱讀語氣的正確把握。通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誦讀表現(xiàn),教師請學生分析這些句子來挖掘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把握老人的形象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提問學生“老人除了對自己說之外,還對誰說了?”這次選用了互讀的形式,通過相鄰學生間的誦讀,讓學生之間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在這一誦讀過程中,教師也在學生間穿插指導。
而教師在請學生誦讀老人與鯊魚間對話內(nèi)容時,由于學生對老人的思想感情不能正確把握,造成了誦讀語氣的錯誤。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去了解老人的真正感情,再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情去重新品讀語言。通過學生的不斷誦讀,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了解到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就像推著大石頭的西西弗斯(課堂導入運用的圖片)一樣,勇敢堅韌。從這一點上,深化到文章的主題思想,也就是教師最后所留下的問題:在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故事之下,潛藏了怎樣的深刻意蘊?這種意蘊,可想而知,每個學生心中已有答案。
這堂課將誦讀藝術應用到小說文本的解讀上,應該說是成功的。教師通過不同的誦讀技巧,不僅幫助學生準其音、正其意、揣其義,而且對于《老人與海》這篇文章的情節(jié)梳理、人物形象把握以及主題思想認知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不自然。換言之,也就是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過于慷慨激昂,而教師卻沒有加以指正,反而以其為“美”。誦讀的好不等于感情的噴發(fā),誦讀強調(diào)的是對意義的把握,注重對人物性格、情感的理解。而海明威的作品更是以平淡的語言、平靜的語調(diào)來訴說故事,我們常稱之為“冰山理論”。
韓軍曾說過:“誦讀的最佳境界,是回到日常說話,回到平心靜氣的說話,回到輕輕淡淡的說話;沒有故作的起起伏伏,沒有矯揉的跌宕婉轉,沒有火氣,沒有勁拔,惟有寧靜,一派自自然然,一派靜穆安閑?!盵6]這種至高的平淡境界正是我們對誦讀的期盼。
[1]巴城:《名人語錄》(中國卷),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朱自清:《論誦讀》,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6頁。
[3]朱自清:《誦讀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78-180頁。
[4][5][6]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第 137、138、1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