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
中學語文教學中言語缺省現象讀解的教學程序
○張婧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任務之一在于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刻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應該憑借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的意義。文章以文本言語缺省現象為例,探討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依據認知心理學理論指導學生理解文本。
關鍵詞:語文教學言語缺省教學程序認知心理學
語文教學的重要媒介是課文,閱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讀解文本信息的深刻意義是首要任務。應該讓學生憑借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的意義。
文本的言語缺省現象在現代漢語文學作品中大量存在,文本言語有時似有缺省,實則內涵豐富,給人余韻不絕、意味雋永之感,大大增強了語言表現力,同時使得語言簡潔、明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了這些缺省的言語,就不能全面、完整地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另外,有些語文教師對于言語缺省現象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一般只是告訴學生所省略的言語內涵,很少依據科學的教學程序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讀解言語缺省現象?;仡櫮壳肮_出版的教學參考書,也沒有關于言語缺省現象理解過程的講解,這就造成教學程序理論的缺漏。
筆者以文本言語缺省現象為例,探討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讀解文本,力求遵循心理學的規(guī)律闡釋文本的言辭空缺中所隱含的豐富信息,并運用圖式理論來解釋言語缺省現象讀解的心理本質,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依據知覺、注意、記憶、推理、決策、表征這一心理程序設計了解析言語缺省現象科學的教學模式。
人類幾乎任何活動都離不開心理規(guī)律的制約。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完善學生的認知心理圖式,就不能忽視心理學的因素。因為無論是語言教學還是言語實踐活動,本質上都是思維活動的一部分,是思維活動的外現,而思維本身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核心部分。
當代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獲得、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是一個認知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因素之一,教學方法只有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才能影響教學效果。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認知活動,教學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內部的心理因素與教學這個外部條件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所以,依據心理程序而建立的教學程序才是科學的,才是發(fā)揮學生能動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必要基礎和科學依據。
語文教師掌握了文本言語缺省現象的認知機制理論,就可以把它作為理論依據,根據學生對文本的認知過程和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學生正確、快速地讀解各種復雜的缺省現象。這樣才能使啟發(fā)式教學有據可尋,而不僅僅是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或以答案為中心隨意地提出一些意義不大的問題,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
根據言語缺省現象讀解的心理過程理論來設計其教學程序,可依據言語知覺、注意焦點、激活圖式、信息整合、推理、決策、表達、驗證這一心理過程,將言語缺省現象的教學程序設計為言語缺省解析“八步教學法”模式,即:1.指導學生發(fā)現缺省現象;2.確立注意焦點;3.激活相關圖式;4.指導學生整合圖式;5.進行推理;6.經決策確定缺省值;7.缺省值的言語表征;8.驗證缺省值。
(一)指導學生發(fā)現缺省現象
學生的自讀和自學往往是盲目的,閱讀過程中的這種盲目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理解的不徹底性。學生的自讀可能僅僅關注到外顯的文字所包含的表層含義,容易忽視隱含的深層意義。所以語文教師就應該發(fā)揮主導性作用,幫助學生認識言語缺省這一常見的言語現象,了解它的表義結構和特點。同時,在解析課文內容時,也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缺省現象,指導他們關注這類言語現象,這樣才能使使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更加完整、深刻。
(二)確立注意焦點
學生的自學既然容易帶有盲目性,那么他們在讀解言語缺省現象時,注意焦點可能也是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而選擇。其閱讀興趣點有時是讀解的注意焦點,有時不是。如果學生不能確立恰當、有效的注意焦點,那么以下的認知活動就會走彎路、入歧途。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根據文意和句義正確確立注意焦點,這樣才會使得下面的認知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有效。
(三)激活相關圖式
注意焦點的正確確立有利于相關圖式的激活。在讀解言語缺省現象的過程中,相關圖式的激活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缺省意味著有更多的信息內涵需要閱讀個體挖掘、補充,而其依據就是已有知識的補充和推理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進行啟發(fā),幫助學生回憶、補充相關的已有知識。同時抑制無關圖式的干擾,才能保證相關圖式正常發(fā)揮作用,二者是相互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激活相關圖式的同時,對于沒有正確把握激活方向的學生,應該及時、靈活地幫助他們抑制無關圖式,但是要注意不要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和有效創(chuàng)意。這里還需要強調的就是,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基礎不同,而且我們前面也說到過,圖式的激活不具有唯一性,不同的人讀解相同的句子可能激活不同的圖式,但都能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同時,對于文本的讀解也允許個體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闡釋。所以教師的啟發(fā)不能單一化、教條化,而應該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基礎,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理解的目的。
(四)整合被激活的圖式
整合圖式的過程就是信息整合的過程,是使得復雜信息條理化的過程。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弱不一,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規(guī)范和指導。能否將多種處于工作記憶狀態(tài)的復雜信息迅速提煉、整合,是學生邏輯能力強弱的表現之一。眾多帶有層級性的相關圖式被激活后,需要進行整合。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整合心理圖式,指導他們抽取各個圖式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找出這些圖式圍繞當前讀解信息這一中心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以便進行下一步的推理。
(五)進行推理
信息整合后的推理,也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當前被理解對象,進行預測性推斷,從而有助于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推理過程正確與否,決定了下面決策過程是否有效。正確結論的得出,需要滿足推理的兩個必要條件,教師這時應該指導學生確立真實的前提,保證推理的有效性。中學生往往忽視思維活動的運行規(guī)律,推理有時帶有隨意性,教師還需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維進行推理,保證推理本身的正確性,才有助于得出正確的結論。
(六)決策并確定缺省值
經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推理之后所得出的一個或幾個結論,在言語缺省現象讀解過程中,暫時被稱為假設,這些假設再次與文本信息進行整合,就會形成幾個缺省值的選項或缺省值的一個信息域。從中選擇最貼切的結論的過程就是決策過程,也就是確定缺省值的過程。這個缺省值的得出是之前幾個環(huán)節(jié)逐一進行作用后的一個綜合結果,只是這一階段缺省值還處于心理表征狀態(tài),沒有形成恰當的言語表達。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個性差異,因為有的學生思維活躍,可能產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教師可以適當總結和規(guī)范,并且允許在不改變文本原意前提下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解讀。
(七)缺省值的言語表征
讀解文本有時需要言語表達,如書面測驗和考試;有時不需要言語表達,個體自己讀懂即可。但是目前我國選拔人才的途徑大多數還是書面考試,所以對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也顯得十分重要。因此,言語缺省現象讀解的心理過程以及由此設計的教學程序中,都包含言語輸出環(huán)節(jié)。缺省值確定之后,還處在個體內部心理中,處于一個只有閱讀者自己明白的內部言語狀態(tài),需要個體有意識地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成為合乎通用語法規(guī)范的外部言語表達,這一過程是對缺省值的闡述。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積極調遣已經儲存在記憶中的詞語片斷,選擇恰當的言語形式,來表述缺省值,同時要規(guī)范學生正確運用漢語語法。
(八)驗證缺省值
驗證缺省值,就是對于已經讀解的言語缺省現象進行校驗。具體操作過程就是:將我們讀解得出的缺省值放置到更大的語篇環(huán)境中,結合言語缺省現象所在的語篇中的信息,進行全文信息整合。觀察我們讀解言語缺省現象所得出的缺省值,是否與全文傳遞信息的主旨一致。
將此教學程序具體運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分析下面的例句。
(1)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就會跪下來……(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卷·劉長春《白鶴翔集的記憶》)
這是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卷現代文閱讀中的一句話,此現代文閱讀題的第20小題是:簡析篇末“我就會跪下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對于言語缺省現象的讀解出現在高考考試中,足見其研究的必要性。如何準確、迅速地讀解此句話的深層含義呢?下面運用言語缺省解析“八步教學法”進行分析。
1.知覺缺省現象
此處有省略號作為缺省現象的提示成分,不難發(fā)現其中包含著深層含義,而這個深層含義就隱含在省略號中。
2.尋找注意焦點
要想準確讀解這個缺省現象,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發(fā)現注意焦點,此處注意焦點是“跪”,同時還應該關注到“原來的景色”。因為作者看到原來的景色,才會跪下來,所以通過“原來的景色”,學生可以向前文追索更多的信息。另外一條線索就是由“跪”這一焦點向長時記憶發(fā)送信號,激活相關圖式。
3.激活圖式相關內容
按照上面的兩條線索可以激活如下圖式:
①“原來的景色”是指四十年前作者見到的鶴池環(huán)境:四圍皆松,池水幽深,白鶴翔集。
②“跪”是雙膝著地的姿勢,在我國“跪”是一種很重的禮節(jié),一般表示因尊敬而跪拜、祈求以及懺悔的情感。
③人類和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
④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嚴重地被人為破壞,同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
需要抑制“席地而坐”“懺悔自己與人交往的過失”這類無關圖式,以排除對于讀解活動的負面影響。
4.整合被激活的圖式
整合的過程是使剛剛被激活的信息、來自讀解對象所在文本的信息以及暫時儲存在工作記憶中的當前讀解對象提供的信息這三類信息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是使它們條理化、清晰化的過程。這樣才更有利于讀解活動的進行。
針對此句整合信息:本來人類和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的養(yǎng)料。但是,當今世界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被人為地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鶴池就是一個例子。鶴池是作者以前非常喜歡的地方,四十年前的鶴池四圍皆松,池水幽深,白鶴翔集。四十年后的鶴池四周沒樹,鶴池沒水,白鶴遠離。面對此情此景,作者感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就會跪下來……
5.信息整合后的推理
四十年前的鶴池四圍皆松,池水幽深,白鶴翔集,處處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這時的大自然與人類是和諧的。自然的美景給予人們清新、舒適的環(huán)境,同時也供人們欣賞。那時作者很喜歡那里,并且經常去那里游玩,說明作者熱愛大自然。由于人類活動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四十年后,鶴池沒水,四周沒樹,白鶴遠離。面對此情此景,作者說:“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就會跪下來……”“跪”是一種很隆重的禮節(jié),一般表示因尊敬而跪拜、祈求的情感。作者看到原來的景色,也就是看到大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情境就會“跪下來”,這表明作者對于大自然非常尊敬,因尊敬而跪拜;他渴望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渴望恢復大自然的本來面貌,因渴望之情強烈而跪下來祈求。然而當今環(huán)境卻已經遭到了破壞,如果人類再不覺醒,作者所渴望的情境,將永遠不會再有,后果還可能更糟。所以,這時作者有著一種對現實的憂慮。
6.決策并確定缺省值
推理與決策是很難劃分出明確的界限的,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決策過程所確定的缺省值,比經推理而得出的結論,要更明確一些。這時的缺省值已經有了確切的范圍或者固定的答案,只不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缺省值還是內部言語狀態(tài),還沒有形成社會通用的言語表達。作者“跪”下來所包含的情感有對大自然的崇敬,期盼看到大自然的原貌,渴望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對現實的憂慮。
7.缺省值的言語表征
將處于內部言語狀態(tài)下的缺省值用恰當的語詞、通用的語法規(guī)范表達出來是闡發(fā)缺省值的過程。將上述缺省值闡發(fā)為: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就會跪下來……這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他祈求人類與大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渴望大自然能夠恢復原貌,同時也表現出對現實深深的憂慮。
8.驗證缺省值
缺省值確定后,可以縱觀全文表達思想,對缺省值進行驗證。文章開頭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鶴池的景色,并表現出喜愛之情。并且引用林和靖愛鶴如子的故事,說明人得學會尊重自然,以自然為伴。隨后作者介紹了砍松樹、開山種糧等人為破壞環(huán)境的活動,以至于從此美麗、幽深的鶴池不存在了。作者說“四十年滄海桑田,一切都在變。只是改變了不應該改變的東西,這才匪夷所思。”可見,作者對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惋惜和不滿,于是才期盼大自然恢復原貌,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綜上所述,遵循心理活動規(guī)律深入研究解析言語缺省現象的規(guī)律,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黃希庭譯,[美]約翰·貝斯特(John B.Best)著.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1-389.
[2]王松泉.語文教學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292.
[3]莫雷,王瑞明,何先友.文本閱讀過程中信息的協(xié)調性整合[J].心理學報,2003,(6):743-752.
[4]龔少英,劉華山.中學生閱讀理解元認知的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3,(6):1129-1130.
(張婧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