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教育--語文課堂上最美的花朵
◎張晨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边@里強調(diào)地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或者說是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巴金曾經(jīng)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彪m然文學閱讀與語文的閱讀并非完全等同,但從育人的功能上看,它們的作用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的閱讀教學因為有了教師的參與,其育人功能比起文學的漸進性和滲透性來說更直接、更有效。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并能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人文教育之花在語文課堂上常開不敗。
一是啟迪學生認識生活,發(fā)展思想。有人說“一本好書教你能夠認識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僅能從中學到如何把書讀得更好,而且會更深該地了解人生。”
好的語文閱讀課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會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思考人生。如上海市特級教師肖家蕓在教學《貓》時與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照你們這么說,第三只貓受屈是咎由自取了?
生(甲):我堅決反對。第三只貓受盡冷落與苦難,是受害者,讓它承擔責任這不公平!
生(乙):不是要它承擔責任,是說它應該反思,知道自己有缺點,就應該爭取機會改變自己。
生(甲):你說它怎么去爭取機會?
生(乙):至少可以改變一下自己,比如讓自己開心一些,越愁眉苦臉,主人越不喜歡你呀。
……
師:請大家表決,贊同該反省的舉手(占絕大多數(shù)),贊同不擔責任的舉手(占小部分)。絕大多數(shù)贊成反省,我也贊成。事物的發(fā)展是內(nèi)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只貓沒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責任的,從避免類似悲劇發(fā)生的角度看,它也該反省。生(乙):我倒覺得反省的意義不在于貓而在于人。
師:驚人之語!說說。
生(乙):這篇文章寫的是貓,其實寫的是人。像第三只貓那樣不受歡迎的人,只有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斷改好自己,才能不被冤屈。
教學中教師由貓的不幸遭遇發(fā)問,啟發(fā)學生思考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學生能從環(huán)境因素想到貓自身原因,又從貓的悲劇聯(lián)想到做人,從而得出人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斷改好自己”的結論。這不僅拓展了對課文的理解,更使學生加深了對生活、對自己的認識,對學生今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我在語文教學中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如在教學蘇聯(lián)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時,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有些什么收獲?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指導意義?有的學生談到課文詩的語言給人的感染,有的同學談到優(yōu)美的意境對人的熏陶,更多的同學談到課文深刻的哲理給他們的啟示:小溪的流程,是一條充滿搏斗的道路,我們在人生中也要認識到搏斗的意義;小溪在行進中有分有合,但始終不忘自己的終極目標——流向海洋,人生也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小溪在與障礙的持續(xù)搏斗中創(chuàng)造了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什么困難也沒有,同樣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時間和生活等等。通過一篇散文的學習,學生能從中悟出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筆者始料未及的,也使筆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發(fā)展學生個性,塑造高尚靈魂。培養(yǎng)學生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終極目標。很多老師在培養(yǎng)、完善學生個性,感染、觸動學生靈魂方面也做得很好。例如韓軍老師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設計了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環(huán)節(jié),有學生就“黃土下紫色的靈魂”發(fā)問,問為什么“靈魂是紫色”的?韓老師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把問題的彩球拋給其他學生,有學生認為紫色代表高貴,有學生認為紫色代表悲慘、凄涼,然后韓老師總結說:“正因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數(shù)不盡的苦難,命運悲慘、凄涼,所以她的靈魂才高貴華美。盤剝?nèi)说娜?,死后肯定不高貴。”并對學生對紫色的獨特理解給予了高度評價。筆者想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意義并不在于使學生弄清了“紫色”的象征意義,更在于它展現(xiàn)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個性之美,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陜西省特級教師吳文博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三段時,引導學生明確了詩人的痛苦處境后發(fā)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怎么想?怎么做?我們看看詩人杜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學生閱讀后回答:“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薄八庇诘玫椒孔硬皇窍冉鉀Q自己的困難,而是先人后已。”“只要別人得到房子,他就是凍死也心甘情愿?!苯處熃又f:“這種因自身遭受痛苦,進而想到只要使別人免除受苦、自己寧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一種多么博大而崇高的情懷??!”并趁勢發(fā)問:“現(xiàn)代社會還有沒有這種人?”學生答了雷鋒、李素麗、焦裕錄等,接著教師就在對這種精神的高度贊美中結束全課。在這里老師不僅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中感受了杜甫那種由已及人、先人后已的博愛情懷,同時還聯(lián)系到現(xiàn)代人對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凈化、靈魂得到升華。
三是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品位。漢語言音節(jié)響亮,音韻和美,讀起來抑揚頓挫,首先給人以聽覺美。同時它意蘊豐富,描摹客觀世界,展現(xiàn)內(nèi)心思想,揭示生活哲理,無不逼真細膩、纖毫畢現(xiàn),把人引入美的世界。(1)感受自然美。筆者在教學楊朔的《畫山繡水》時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最喜歡的詞語和段落,并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學生說喜歡“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因為作家用酒比喻漓水寫出了水綠的顏色、綠的程度,又由比喻伸展開去,酒不用飲,只要看一眼就會醉了,桂林的水是如此讓人陶醉,真把桂林的水寫“絕”了;有人說喜歡“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蕭……”一系列的比喻構成排比,描寫細致,既活化了石乳的形象,又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使人真想親自游歷在神奇的山水之中。(2)感受人物美。黑龍江特級教師董一非老師在教學《迢迢牽牛星》時,讓學生討論“河漢女”的形象,學生說:“河漢女美麗、勤勞,內(nèi)心充滿了痛苦的思念。”教師接著問“河漢女”美麗的形象是怎樣讀出來的?學生說:“纖纖擢素手”啊,有著“纖纖素手”的女子一定是美好的。老師表示贊同,并聯(lián)想到陸游的“紅酥手”,《詩經(jīng)》中的“手如柔荑”,《孔雀東南飛》里的“指如削蔥根”,董老師在讓學生欣賞了一系列“美手”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3)感受哲理美。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老師在上《提醒幸?!窌r,有一位學生說喜歡第22段中的“幸福絕大多數(shù)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的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边@一段話中她最喜歡“樸素”一詞,并說樸素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于是老師說:“‘樸素’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因為樸素是一種最高境界,對幸福的理解也是這樣,因為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其實幸福是很簡單的。教師很高興這位同學這么小的年齡就理解了這么深刻的哲理?!蓖ㄟ^李老師的評點,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樸素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是幸福的一種常見形式。由此可見,教學中如果經(jīng)常有這種師生思想的交流,課堂上就會時時碰撞出哲理的火花,那么學生就會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辨別、學會欣賞,提高審美品位。
“文學是人學”,我們在注重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文學性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也許若干年后,學生會忘記某篇文章中華麗的語言、精細的結構,卻不會忘記他的心弦曾被某一個細節(jié)輕輕的撥動,不會忘記他的靈魂曾被某個人物深深地震撼。語文教師,我們是在教學生學語言,但我們同樣在教學生學做人,讓人文教育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吧,因為它是語文課堂上最美的花朵!
(張晨曲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