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教學三境界
◎張公善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課也是如此,應該跌宕起伏,富有韻致。把一節(jié)課上得有聲有色,是每一個教師的理想。
多年來一直帶領學生深入中學進行教育實習,筆者越來越發(fā)現,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與學的僵硬化傾向,生趣不足,缺乏激情;二是教與學的封閉性,不能夠出入教材和課堂。為此筆者給實習生擬定了一個總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教書要有三個境界:最基礎的教學只是把書本中的內容講解給學生聽。其次是能結合教學內容作發(fā)散式的補充,這叫出入教材。最高境界是以教學內容為基點,不僅能出入教材縱橫古今中外,而且能出入課堂內外,使觸角伸向現實人生。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下面筆者引入三個名詞,依次代表上述的三個境界。
本本主義的課堂教學,就是指課堂教學以課本為中心,以所上課文為中心,往往緊隨課本字斟句酌亦步亦趨。上《荒島余生》時,有老師開場白介紹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big problem.(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隨后引入課文。然后從文章中提煉出三類問題:一開始面對的是“生存問題”,衣食住行等“物質問題”解決了之后,面臨的就是“精神問題”。課堂主要從這三大問題出發(fā)具體地分析課文。這就是典型的本本主義教學。
本本主義教學貴在集中,將所有的火力集中到所學課文的重難點上,它能夠很好地貫徹傳授知識的使命,也是教師們的看家本領。但本本主義教學失在刻板與單調。課堂往往就是教師的陣地,沒有學生表演的舞臺。
為了突破本本主義的局限性,教師必須突破唯課本、課文為中心的模式,放開手腳大膽想象。這樣就進入了第二個教學境界――浪漫主義的課堂教學。在此境界,教師盡其所能引導學生拓展和聯想,以所上內容為坐標原點,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上《夸父追日》時,老師可以引入余光中的詩歌《夸父》作對比,引導學生討論余光中對夸父的不同想法:
“……何不回身揮杖/迎面奔向新綻的旭陽/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也是徒勞,奔回東方吧/既然
追不上了,就撞上”
老師還可以乘勝追擊再介紹幾種不同評論:袁珂認為,這個神話“應當看作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和真理的尋找,或者說,是與大自然競勝、征服大自然的那種雄心壯志”;臺灣學者王孝廉說這段神話表現了“太陽與黑夜之爭”;楊公驥說夸父“是在和時間競走”,“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蕭兵認為夸父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夸父逐日,入日,是為了給人間取來火種,帶來溫暖與光明;等等。(具體可參考《文史知識》1985年第9期)
再如上《荒島余生》時,引導班級討論“魯濱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最佩服他什么,為什么?”教師板書學生的回答要點:機智勇敢、熱愛生命、樂觀堅強、信念執(zhí)著、百折不撓、勇于冒險、踏實苦干、意志堅強等等。還可以問學生魯濱遜在困境中是如何分析幸與不幸的,提醒同學注意下面兩句話:“在最不幸的處境中,我們把好處與壞處對照起來看,找到可以聊以自慰的事情”;“當我們遇到壞事的時候,我們應當想到其中的好事”。先問學生這兩句話有何特點,引導出“辯證思維”這種思維方法。告訴學生這種辯證思維中國自古有之,問學生能否想出正反相互轉化的成語短語。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與所學課文內容相關的幾句中國名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浪漫主義的教學貴在想象與豐富,可以使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相關內容,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浪漫主義教學如果運用得當,師生會變得瀟灑自由,課堂也氣氛活躍。但這種教學如果不注意節(jié)制,往往會使課堂散漫,沖淡教學要點。
上課就是完成教學任務嗎?當然不是,教師不僅要“授業(yè)”,還要“傳道”和“解惑”。這就是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師傳什么道?生活之道。解什么惑?生活之惑。為此,教師應該結合所上課文,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教師必須勇于跳出課堂深入生活,像春風化雨一樣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偉大的悲劇》講的是探險的故事,教師就可以問學生:“人生就是探險,應該如何去做呢?”《荒島余生》講的是魯濱遜孤身一人在荒島生活,教師可以用親切的語調告誡學生:“保持平常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生活,當我們遇到壞事的時候,應向魯濱遜學習,好不好?”魯濱遜在極端環(huán)境中通過記日記來排遣心中的苦悶。針對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痛苦經歷以及是怎樣走出困境的。再請同學們思考生活突然發(fā)生不幸該怎么辦。最后讓學生集體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兜巧系厍蛑畮p》講的是中國探險隊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經歷,可以提煉出探險隊的高貴品質:堅強、大無畏、愛國、團結、不怕犧牲、集體主義、勇往直前等。然后可以對學生提出希望:同學們風華正茂,應當汲取他們的精神,好好學習,不怕挫折,積極進取,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斷努力,爭取將來也能為國爭光。
這就是現實主義的課堂教學,它貴在教書又育人,但有時會因為表達不得當或者語氣、語調不合適而墮為一種單純的說教,引起學生反感。好事會變壞,凡事得有個方式方法。教師在課前一定要仔細斟酌反復設想,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育人效果。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上述三個境界必須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使課堂此起彼伏,生機勃勃。上《偉大的悲劇》時,教師可以先采取本本主義分析課文,然后進入第二境界,問學生“如何理解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什么也不是?”讓學生討論并思考成功與失敗的關系。提醒學生要坦然承認失敗,因為失敗者不僅僅是為成功者作證。最后點題分析“偉大的悲劇”之“悲”在何處、“偉大”又在何處?悲就在于:死亡之悲、失敗之悲、喪友喪親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等等。偉大在于:完成了探險、為他人作證的氣度、堅強不屈的斗爭、對科學的忠誠、為國犧牲的精神、不拖累朋友的集體主義精神、勇敢面對死神的大無畏精神等等。到此還不能結束,還應該問學生:“假如你孤身降臨在荒島,你該如何?”學生討論后,教師繼續(xù)發(fā)問“許多同學說我們不可能一個人降臨荒島,那么,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突然遇到挫折,我們會覺得非常孤獨仿佛置身一個荒島,比如考大學,有些同學原以為自己肯定考上重點大學,可結局出人意外,這個時候,我們又該怎么辦?”這樣又使學生的討論進入到與自身相關的領域,使得教學又上升了一個境界。
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講,每一個境界都會因人而異,姿態(tài)萬千。所以把這三個各自都可能峰巒疊嶂的境界融合起來,必然使得課堂多姿多彩,屆時課堂已非單純的課堂,它既是知識的搖籃,又是智慧和精神的樂土;既是教師的講壇,也是學生的舞臺。能夠如此,教書應該就是一門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了。
(張公善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