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瑞
淺析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置
◎李豐瑞
問題是推動語文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來,那么如何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這是一個讓教師在備課與上課過程中煞費苦心的內容,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要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一個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得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與理解教材內容。在講解課本知識的時候,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或者將課本內容濃縮成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思考。例如將課文的主旨內容提煉成為問題,或者,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這樣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生是自覺參與其中的,學習效果要遠遠好于單純的說教。但是在將學習內容問題化的同時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
問題的提出是為了答疑解惑,問題的設計應當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性,既不能提出范圍過大的問題,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也不能提過于簡單的問題,諸如一些簡單的是非判斷類問題,這類問題學生在回答時根本不需要動腦,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從就近發(fā)展理論而言,要提一些學生看起來知道,但是要將問題回答清楚,還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在啟發(fā)式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欲罷不能的沖動,這樣他們就會積極調動興趣去學習。
現行的課文教材當中,有一些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遠,或者一些內容是比較專業(yè)化的東西,即便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例如“納米級”,這個詞語學生能經常聽到,但如果讓學生準確解釋一下它的意思,能說清楚的恐怕很少。因此教師就必須借助具體的方法來向學生解釋其真正的含義,例如作比較,舉例子等。另一方面如果問題過于抽象,學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問題,也就無從下手了,這樣的問題不但不會有助于課堂教學,反而會變成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愿意學習,其實是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同樣的,學生對于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愿意回答,一個原因是學生不會,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他們不愿意去思考,進而也就不愿意去回答了。因此在向學生提問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趣味性,可以將問題的方式換一下,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讓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就愿意回答了。例如將問題“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轉換為“對于某某你是怎么看待的?”這類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回答,做到有話可說,深刻而不空洞。在學生回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一方面是完成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更是學生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再次運用的過程。因此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多考慮他們的興趣,這樣提出的問題學生才樂意去思考。
只有增強邏輯性、嚴密性,才能以理服人。在語文教學中許多問題是帶有主觀性的,這樣就決定了許多問題的答案是多樣性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也正是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生活經歷的不同,他們在理解問題時才會有不同的角度,回答問題時也才會異彩紛呈,但是這并不是說學生可以主觀臆斷,任意亂說。分析問題必須符合邏輯,即便是學生得出結論,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實際基礎之上。例如讓學生說一說對某一個人的看法,要避免學生以簡單而且極端的方式只說其好或壞,應該是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文中具體事例來說,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之情,而要讓學生體會成功,無疑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展示自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是完全整齊劃一的,因此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要有層次性,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享有成功的感受,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當然要注意問題設置分層次并不是要進行很明顯的劃分,而是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連貫性,讓學生在接觸問題時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同時對問題的回答也不一定就是學習相對弱一些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學習情況好一些的學生回答難的,還是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回答問題,而不能將問題變成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憐憫,這樣的問題層次化反而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應當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這就要求問題的提出要注意時機,無論是在剛上課時向學生提出問題,還是總結時提出問題,一是要讓學生充分注意到問題,只有學生注意到了,他們才會去思考問題;二是要順著學生的思路,如果問題突兀而現,學生就會感覺到不適應,也就很難將自己的思維全部都調動到問題當中,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也就不知道如何入手,從而影響學生的回答。
總之,一個問題可以讓語文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當然也可以使其成為語文教學的絆腳石,關鍵就在于如何來應用問題。
(李豐瑞 甘肅省張掖市南豐鄉(xiāng)中心學校 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