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玲俠
(陜西省洋縣書院中學 陜西漢中 723300)
淺談如何實現(xiàn)中小學英語教法的良好銜接
席玲俠
(陜西省洋縣書院中學 陜西漢中 723300)
多種原因導致小學畢業(yè)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又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如果在初中起始階段不及時做好"銜接",就會給整個初中英語教學造成極大的困惑。如何解決好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問題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本文在歸納中小學銜接問題和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銜接問題的一些對策和方法。從心理疏導、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銜接"進行了探索。
銜接問題 原因 對策和方法 心理疏導 學習習慣
小學生升入初中前,已經(jīng)學習了幾年英語,并且對基本的英語交際用語、簡單的句型以及基本語音知識等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長期以來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相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小學英語教師依據(jù)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流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把聽、說、讀、寫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都較重視句型和單詞的機械記憶,而忽視了讀音的準確性、語音教學上的趣味性。初中教師較注重語法教學,重視句型、中譯英等方面的操練,教法形成單調,常會枯燥無味,剛從小學升上來的七年級學生,仍然保持了小學生天真幼稚、個性活潑、求知欲旺盛、向師感強烈、不喜歡教師一言堂的呆板教法,這就使得剛從小學升上來的七年級學生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對教師的教法無法適應,漸漸地失去了原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當他們進入中學后,英語學習既是小學英語的終點,又是初中英語的起點。如果中學英語教師還是按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從事英語教學活動,勢必會極大地破壞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英語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如何解決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本文就這個問題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1.中小學英語教學要求方面的差異。
小學階段開設的英語課程多強調趣味性,以簡單的跟讀、英文兒歌以及日常簡單對話為主,學生多在游戲中、表演中學習一些最簡單的詞匯、句子和很少量的語法知識,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只是過重的強調學生的口語,而忽視了學生語法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重的強調課堂活動的形式,而忽視了活動的效果;過重的強調初中的知識再現(xiàn),而忽視了小學時期的基礎。而進入初一后,內容增多,難度加大。教學要求的差異,難免讓初一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2.教學方法的不同
在小學,英語教師基本上是采用直觀法組織教學活動,小學生通過感知語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小學英語教師依據(jù)小學生心理、年齡等特點,注重教學流程的設計,課堂上通過學生參與游戲、競猜、表演等活動,重在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寓教于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是邊學邊玩。而當他們步入中學后,英語課程標準中“學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語教學方式也基本沒有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朝著培養(yǎng)中學生“初步學習英語的信心”轉化。學生再也不會認為英語學習光是好玩,而是負有一種責任。
語言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學生除了感知材料外,還必須理解語言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理性思維的方法。
3.環(huán)境變化的差異
小學生進入中學后,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他們對校園環(huán)境、師生環(huán)境等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學生對新教師的教學不適應,包括新教師的教學方法、板書、講課時的聲音、言談舉止等。小學英語教材基本上是圖文并茂,講究直觀性;而中學英語課文比較復雜,學生對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不理解,以至于影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環(huán)境變化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產生障礙。
4.小學英語學習的分化造成初中英語教學的困難。
有了一定英語學習基礎的小學生進入初中,本應該減小中學老師教學的難度,但由于學生在小學英語學習了四年,已經(jīng)產生了知識和能力的較大差異,小學基礎好的學生覺得初一第一學期英語學習的內容過于簡單,初一老師通常比較關注后進生,不想讓這批學生在初中起始階段落差太大,課堂上關注他們,一定會讓基礎好的學生產生心理上和知識學習上的失落感;反之,若不多給“弱勢群體”以關懷,目光盯著中上等學生,勢必造成這批學生初一就掉隊。
1.遵循英語銜接教學的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的程度有目的、有步驟地增加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供新的信息,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確保他們在進行下一步活動之前掌握所學的知識。例如,當某一課基本上要結束時,教師小結學習要點,從整體上強調所學知識的概念,布置家庭作業(yè)作為課內向課外過渡的內容,為下一節(jié)課的自然銜接提供必要的條件。
教師按教學內容的順序逐步增加難度,或復雜性。有序地進行課堂提問是貫徹循序漸進銜接原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引導式提問。開始提問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和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基本內容;二是理解式提問。通過提問,教師讓學生理解知識,并將其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之中;三是討論式提問。老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在進行一階段的提問之前,應把本階段的問題同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有順序地進行提問,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思考,從而獲得對相關聯(lián)內容的整體理解。
2)連貫性原則
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注意課與課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某一具體課文的前后之間、上下結構之間的自然連貫。了解和熟悉小學的教學內容,可以避免中學教學內容與小學教學內容的脫節(jié)。比如七年級英語之前,認真仔細地研究小學英語的內容,組織系統(tǒng)地復習,包括詞匯、句子、語法和交際口語等。在系統(tǒng)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既熟悉了小學的教學內容,又可以了解學生對小學英語的掌握程度,預測學生的口語能力和運用英語的能力,然后調整教學計劃,更好把握英語教學中的詳略難易。
2.注意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銜接
中學英語教師要通讀小學英語教材,熟悉小學英語教材教法,以便融會貫通,達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教師可以經(jīng)常去聽小學英語課,相互交流中小學英語教學信息,以便掌握小學英語教學規(guī)律,明確小學英語與七年級英語的相同相異處,以便找準銜接點,包括詞匯、語法項目和語言功能等。比如說,在小學時學生總是記住了“I am,he is,you are.”等句型,而上初中后要用到謂語動詞,如不是為了構成某一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需要“am,is,are”等be動詞就不能與謂語動詞共用了。所以就只能說“I work in Suzhou.”(我在蘇州工作),而避免出現(xiàn)“I am work in Suzhou.”這樣的錯誤。
3.注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銜接
小學生獨有的年齡特征表現(xiàn)出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好問。進入初一后,他們依然天真浪漫,有正義感,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會表示憎恨。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認真把握好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種直觀教具營造生動的語言交流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英語,體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例如競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競賽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