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
(長春汽車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 吉林長春 130011)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劉賀
(長春汽車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 吉林長春 130011)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答案。這里根據(jù)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奔淳o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匆匆》一文,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以珍惜時間為主的抒情散文,內(nèi)容很深刻,閱讀它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shù)的欣賞,而且也可以從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啟迪和教育。要教好這一課,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朗讀。但是,首先要對課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題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才能懂得這“我們的時間為什么一去不復返”的深刻含義。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呢?那就要抓重點。只有緊扣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就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精心設計開場白
常言道:“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課開場是教師把學生引入興趣大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一步。試想每堂課伊始,學生首先聽到的是富于啟發(fā)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定能精神為之一振,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
2.巧選切入點,出奇制勝
一堂課就是一幕劇,是師生共同活動的相對完整的實踐過程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所以根據(jù)課文不同的特點,巧妙地選擇切入點,力爭出奇制勝,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又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恰當?shù)那腥朦c像投石激浪,能夠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點燃他們智慧的火炬,激發(fā)他們的求知動機,突出課堂的重難點,帶動整節(jié)課。那么,如何才能選好切入點呢?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抓文眼切入;二是從標題切入;三是從背景切入。
3.瓜熟蒂落,圓滿結(jié)課
(1)借助音樂,巧留余韻
一堂課,如果能巧借音樂煞尾,便可有“余音悠長,繞梁三日”之奇效。
(2)巧設結(jié)語,回味悠長
如果說教師的講授語應力求做到言之有味,言之有物,言之有利的話,那么一堂課的結(jié)束語應當如撞鐘,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會給人悠悠的情思,很多很多的回味。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手腳放開了,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起來: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收獲?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fā)、挖掘和共鳴。這樣的課堂顯然是不可取的。雖然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最行之有效,老師很難有個權(quán)威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充分的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其次,還應該在學習方法上指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諸如有計劃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閱讀背景資料(作者情況、寫作緣由、寫作意圖等);教給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圈點法、質(zhì)疑法、猜測法、討論法等)。一篇課文,能夠讀進去,讀明白,才談得上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引導學生讀進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課堂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使死氣沉沉的課堂“活”起來,變被動的語文接受為主動的探索、體會,最終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是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教改空有口頭熱情,實際上對自己已走的教學之路習以為常,對澎湃的教改大潮無動于衷,對他人的改革成果不屑一顧??傆X得語文嘛,以前這么教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現(xiàn)在這么教下去也一樣出成績,為什么非得改?也有的教師對目前的教學狀況不滿意,也想搞一點創(chuàng)新與改革,可是對教材的靈活運用和對教參的大膽質(zhì)疑還放不開手腳,把教完教材上的內(nèi)容奉為課堂教學的絕對藍本,不敢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和教參進行大膽取舍,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本身的靈活進而影響到課堂。實際上,教材、教參、教案,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一種看法或解釋、一種方式,而不是固定的、唯一的、不可否定懷疑的。教師應從教材、教參、教案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要有信心以平等的目光來審視它們,并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東西或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與學生的注意力有極大的關系,若學生的思維能緊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對教師的指導能積極配合,開動腦筋思考,那課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呢?教師的語言要富有親和力、感染力,能讓學生聽課如沐春風,感覺上課就是在品讀優(yōu)美的散文詩,在聽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教師的思路清晰,就能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帶領著學生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能充分調(diào)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如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根據(jù)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明確地鼓勵學生盡量地背誦,若不能背誦的,就有感情地朗讀,既有背誦的挑戰(zhàn),又有感情朗讀的興趣調(diào)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報刊雜志、電影(視)、網(wǎng)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等,甚至連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學生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話題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作為教師,除了把教科書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使用以外,教學掛圖,工具書、朗讀磁帶等也不可忽視。教室是小課堂,社會是大課堂。就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更是如此,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影(視)、網(wǎng)絡等了解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要讓學生能融如社會,培養(yǎng)應變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有合適的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和親近大自然,積極挖掘、利用蘊涵在其中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中資源。
以上是筆者在教育教學反思中沉淀出的一點粗淺的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一問題進行積極探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