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放松甚至略帶小資的形式吸引老師自愿參與,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平素熱愛閱讀的老師,并將他們凝聚起來,鼓勵他們自發(fā)地成為讀書會的主人,以此來吸引更多人的加入。聘請資深的專家作為讀書會的指導老師,除了每月一次的小結以外,每讀完一個階段時舉辦深入的研討會。
從心靈之約讀書會衍生而出的石梅講壇,聘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前來,為老師們帶來最新、最權威的教育資訊,讓教師感受教育大師們獨特的教育思想,以啟迪自身的教育哲思。
在教師食堂門口建立漂書角,無需任何手續(xù),老師們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書放在那里,并附上推薦理由,喜歡的老師可以隨時帶走借閱,讀完歸還。辦公室里也放上關于教育的書籍和雜志、報刊等,務求讓老師處于書的氛圍中,達到“伸手即是書”的地步,為教師閱讀創(chuàng)造最大的便捷條件。
當教師們的讀書開始蔚然成風時,寫作也就水到渠成?!妒吩贰芬越處熅裆睿ㄋ饺松顬橹魃{,完全由教師自行設計、編輯、排版、撰寫,受到老師們極大的歡迎,成為石梅小學的一大特色。許多老師們說《石梅苑》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精神棲息地,成了他們的最愛。
名校有名校的難處,就是社會關注度高,人們的期待值高。一點失誤或一次誤會,都會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為此,顧泳決定辦一份《同心橋》校報,讓它為家校同心搭橋,從而讓社會全方位真實地了解石梅小學。校報的報名并非校長“欽定”,也非教師意見,而是向全校征集。最終,是學生所起的名字榜上有名,于是,《同心橋》順乎“民意”誕生了。報紙一年四期,人手一份——孩子的活動、想法、文章,很多都可以見諸報端;同時,學校的做法、教師的思想、家長的理念,也有機地和諧為一,以生動有趣的文字展示在報紙上。于是,《同心橋》真正成了學校、老師、家長、孩子們的溝通橋梁。
在石梅小學的網(wǎng)站上,有著全校所有老師的微博鏈接,由顧泳帶頭不定時地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心得體會、教育感悟,甚至心情變化,這些都對外開放,讓學生、家長們看到老師的生活點滴,同時留言互動,不僅增加了老師們“寫”的興趣,也有助于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
石梅小學的臺歷是老師們自己的作品集,烙印著石梅的文化印跡——文字是石梅老師自己寫的詩,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照片也是石梅老師自己拍的,自然天成,頗有詩情畫意。當石梅小學的臺歷被更多人索要的時候,也給了老師們一種莫大的精神鼓舞。他們有了一種神圣感,一種責任感,因為每一個畫面、每一段詩,都成了石梅小學的文化象征,都有了他們的美好期待。
在顧泳看來,石梅小學的每一位教師出書,都是值得慶幸的事。為了讓寫作的激情進一步燃燒,即使不能正式出版,如果有哪位教師已經(jīng)寫的文章可以結集成書,顧泳就安排專業(yè)教師為其設計,為其免費印刷。顧泳說,這些書盡管還沒有書號,可是,并不等于它還沒有達到出版的水平。只不過需要機遇,需要出版社的支持罷了。顧泳認為,不久的將來,學校里一定會有更多的教師之書問世,成為石梅小學的一道文化亮點。而寫作熱情的高漲,又進一步增強了教師讀書的內在需求。讀書的逐步升溫,又對老師們的寫作水平有了更大的促進。與這相生相成的是,老師們的文化品位也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也會走向更高的境界。
在石梅,除了孩子們有一本專屬的成長手冊以外,老師們也有自己的成長冊。教師的成長冊上都有這樣一句話:“石梅因您而精彩!”它將教師與學校緊緊地連在一起,而且形成一種激勵。如何使用這個成長冊,學校還召開了一次隆重的使用會議。比如哪個老師做了一件非常得意的事情,寫了一篇特別滿意的隨筆,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等等,都收錄在成長冊中。于是,它就成了一個教師私人成長冊,也成了促使自己成長的一個見證者。當不斷地從成長冊上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時,老師們會非常興奮,會有一種自我前進的動力。當都在為了自己成長而努力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不令而行的共同內在需求。顧泳認為,當全體教職員工都有一種成長感的時候,學校的精神才是飽滿的,幸福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