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定財(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徐州 221116)
?
100米項目途中跑中軀干穩(wěn)固性以及訓練方法研究分析
唐定財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視頻解析法對100米跑技術分析,研究在跑動中身體軀干、肌肉等用力情況,進一步了解軀干穩(wěn)定與四肢靈活性,闡述了再短跑過程中軀干才是人體的主要核心部位,人體在跑動時圍繞著脊柱帶動肩關節(jié)與髖關節(jié)以此協(xié)調四肢運動。同時應該注意軀干與步速、步幅以及步態(tài)周期時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等觀點,為短跑訓練提供了有利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100米跑軀干穩(wěn)固性途中跑訓練方法
隨著運動技能的發(fā)展,高科技手段進入,運動員的運動水平運來越高。短跑技術的發(fā)展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引進與借鑒,再到七八年代的補充與修訂。當今世界短跑水平在穩(wěn)固發(fā)展,國外研究人員對軀干肌力的訓練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而我國的短跑研究水平還在停滯不前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對現(xiàn)在的訓練方式進行回顧與討論。
1.1文獻資料法
把收集到的大量有關軀干研究資料,分門別類的進行處理、安排,使得他們成為有意義的資料群,便于揭示研究對象內在的規(guī)律。
1.2視頻解析法
通過觀看第29、30屆奧運會100米比賽對短跑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攝像,對短跑階段軀干部分技術變化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更合理的軀干技術。
2.1100米途中跑技術情況分析
在田徑運動中,跑是屬于周期性運動之一,依據(jù)原蘇聯(lián)田徑教材中對跑的周期劃為兩個時期。一方面是支撐時期,它包含著地瞬間、緩沖階段、垂直瞬間(此時身體重心處于運動軌跡的最低處)、后蹬階段、離地瞬間;另一時期是指騰空時期,這一時期中主要是對人體重心運動軌跡的觀察,從身體總重心上升階段到運動軌跡的最高點以及重心的下降階段。但是從身體的垂直方向看,途中跑運動中,運動員的身體基本上沒有什么明顯的轉動。這一點說明在跑動過程中,我們的軀干部分是相對穩(wěn)定的。
2.1.1著地瞬間
騰空結束時,擺動腿積極伸展下壓,擺動腿的前腳掌富有彈性的著地,落腳點處于膝部垂直的前下方,處于身體重心投影的前面約為27-37厘米(如圖1⑤、⑧),著地動作積極,有助于減少支撐的時間和落地時的壓力。同時身體的重心應該保持在較高位置,髖、膝、踝為下一個下壓和“扒地”順勢緩沖,促使重心前移,有利于迅速通過垂直部位,直到后蹬動作的開始。
2.1.2緩沖階段
在支撐腿著地之后,髖關節(jié)積極伸展,身體在慣性的影響下前移,身體重心順利前移并且通過支撐腿的上方。支撐腿在身體重力和擺動腿屈膝的作用下,支撐腿迅速彎曲緩沖,此時腳后跟不著地,身體總重心移至支點的垂直面(如圖1⑥),此時身體總重心處于最低點。另一側擺動腿的大小腿折疊,腳幾乎碰及到臀部(如圖1⑨)。這一階段中。大小腿折疊角度越小,越可以縮短擺動的半徑,減小擺動時的阻力,加快擺動速度。
2.1.3垂直瞬間
圖1 100米途中跑技術動作分解圖
圖2 途中跑軀干與髖部姿勢
圖3 俯臥支撐
圖4 側橋肘支撐
這一階段要求運動員能夠合理與充分的利用緩沖,使得膝關節(jié)能夠做出適宜的支撐膝角,有利于伸膝時的發(fā)力。正確、合理的大腿擺動技術要求在后擺階段完成大小腿的充分折疊,以保證獲得最大的擺動速度。疊前擺階段與支撐腿的伸髖后擺是一個相對的運動形式。在支撐腿的膝、踝兩關節(jié)保持固定的情況下,擺動腿快速折疊前擺的幅度會隨著支撐腿的快速收縮的速度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支撐腿的快速收縮的速度減緩,那么擺動腿快速折疊前擺的幅度隨之減少,人體將無法獲得向前的推動力,同樣,如果沒有支撐腿的與擺動腿向后擺的配合,那么擺動腿也無法進行快速收縮向前的動力。在擺動腿前擺支撐腳著地瞬間,加快伸髖速度,使向扒地速度與身體重心前移速度接近,減少支撐瞬間的制動力,從而有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與提高,這種伸髖動作同樣在支撐腿蹬伸和積極前擺的協(xié)調配合下完成。折疊前擺階段與支撐腿的伸髖后擺的提高對百米成績的提高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在訓練時應該注意屈髖和伸髖肌群的發(fā)展訓練。
2.1.4后蹬階段
在身體總重心移過支點垂直面后,進入后蹬階段。中樞神經(jīng)的支配下要求后蹬伸髖、伸膝、伸踝、屈踝關節(jié)肌肉群做快速有力的收縮,使身體總重心獲得一個向前的推動力。后蹬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后蹬使所獲取肌肉各個環(huán)節(jié)收縮的力量、速度、幅度以及后蹬的角度。后蹬結束時,后蹬腿會迅速屈膝向前上方擺出,使得大腿于地面平行(如圖1⑦),但不能超過與地面平行的水平面否則或導致重心向后產(chǎn)生向后的力,與前進方向不一致。
2.1.5離地瞬間
離地瞬間出現(xiàn)在支撐階段與騰空時期之間(如圖1⑦)。擺動腿膝關節(jié)向前上方積極擺動,大腿積極下壓,小腿做快速下落動作。支撐腿做強有力的蹬伸動作,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積極伸展,為身體在騰空時獲得更多的時間。
2.1.6騰空時期
途中跑的騰空時期是在支撐腿離開地面進行后蹬,擺動腿積極伸展下壓著地這一段時間內(如圖1④、⑧)。支撐腿腳尖離開地面開始,在后蹬的慣性作用下支撐腿膝關節(jié)自然折疊彎曲,大腿積極收縮向上抬起,形成邊折疊邊擺動的動作(如圖⑤、⑧)。髖關節(jié)的屈曲到擺動腿大腿積極向前上方擺動,此時的身體總重心處于較高位置,大小腿角度達到最小。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速度越快,膝關節(jié)向前上方擺動的幅度就越大,大腿抬的就越高(如圖1④、⑦)。擺動腿擺動到最高點后,大腿積極下壓,小腿也隨之快速下落做“扒地”順勢緩沖動作,騰空時期,兩腿會出現(xiàn)“剪絞動作”,剪絞動作要求后蹬離地的瞬間,前腿迅速做積極下壓“扒地”的動作,同樣要求膝關節(jié)放松,表現(xiàn)出大腿帶動小腿積極下壓,同時前腳掌富有彈性的落地。
2.2途中跑軀干與髖部姿勢理論分析
通過對近幾年的奧運會、世錦賽以及田徑磚石聯(lián)賽的視頻資料觀察分析,很多運動員在途中跑過程中都處于一種上體垂直的姿態(tài),而且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傳統(tǒng)的理論認為,在跑動中轉髖可以增大步幅提高跑速但事實并非如此,如圖2所示,從靜態(tài)觀看,乙情況較甲步長要大。然而,從動態(tài)觀看,甲乙兩種情況的擺動角動力距和骨盆轉動的角動量距為分別相等( I甲ω甲= I乙ω乙)。甲擺動腿擺動半徑和骨盆轉動的半徑都較乙短,所以,甲擺動腿擺動的角加速度和骨盆轉動的角加速度較乙快。因而途中跑的各個技術階段中的動作幅度和速度都較乙大和快。美國韋克森大學對短跑步長的一項實驗也表明“有意識增加步長”,會導致整個跑程中原動肌持續(xù)緊張。肌肉工作能耗單位時間內增大,因此步頻會逐漸降低,并且步幅在短跑后程縮短。
2.3髖關節(jié)動力對途中跑身體重心曲線分析
從視頻的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等人體在著地時運動員會出現(xiàn)一個短暫而微小的速度下降,這是因為支撐腿與地面接觸的瞬間之前有一個與運動方向相一致水平速度,支撐腿積極的做展髖運動,并與擺動腿擺動的積極配合產(chǎn)生的快速前進,起到對人體的原始動力加速效果。當髖部的力量繼續(xù),人體重心依然向前逐漸加速,所產(chǎn)生的制動阻力逐漸被克服。但是由于運動員在著地時不可能使擺腿做向后的擺動,所以阻力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在100米跑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后程速度下降,這就是運動員的疲勞過度使腳著地之初的制動增加。
2.4軀干固定性對四肢擺動的分析
軀干是人體的中心軸,是四肢自由活動與調節(jié)重心的基礎,它是由胸部、腹部和盆組成,由脊柱和周圍的關節(jié)與肌肉的有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參與完成矢狀面上的屈伸運動、水平面上的旋轉運動和冠狀面上的側彎運動;當軀干受到外力作用時,強有力的肌肉(如胸大肌、背闊肌、豎脊肌、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多裂肌等)可以保護身體平衡以及內臟器官。
軀干的固定性是保持正確運動姿態(tài)的前提條件,所以在運動中控制骨盆與軀干部位肌肉的穩(wěn)定。從功能和屬性的角度看可以分為兩類大群,一類是多裂肌、腹橫肌、膈肌等被稱之為局部穩(wěn)定肌群,他們直接與椎體連接,利用肌肉的直接收縮直接維護相鄰的椎體,或者是利用肌肉之間相互協(xié)同收縮調節(jié)腹內壓來維持每個椎體之間的穩(wěn)定,同時使椎體處于正中區(qū)域,再加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密切控制,使得椎體能夠維持穩(wěn)定。另一類是指整體穩(wěn)定肌群(、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以及臀部肌群等)它們主要是在肌肉收縮時控制軀干的運動方向,并且能夠產(chǎn)生較大的動作力量,可以外來在軀干上的力,維持軀干的姿勢。
上下肢的運動與軀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是架起兩者之間的橋梁。上肢的運動依靠肩胛骨以及周圍的肌群與軀干連接,下肢的運動依靠骨盆帶以及周圍的肌群與軀干連接。這樣可以控制上下肢運動能力以及保持身體平衡。
軀干部位是身體核心部位從解剖學上界定為腰椎一骨盆一髓關節(jié)所形成的一個整體,人體的重心包括在核心部位之中。通過胸部以及腰髖部鏈接上下肢和頭頸部,或者是把胸部以及脊椎看做是整個人體的軀干部位。軀干部位存在于任何運動項目中,所以得體育動作都以中心肌群為核心的運動鏈,人體的重心正好也處于運動鏈的中心之處,在競技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強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夠維持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體現(xiàn)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并且起到支持作用。同時也是整體發(fā)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對上下肢體的協(xié)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下面筆者將介紹幾種保持軀干穩(wěn)定性的練習方法:
俯臥肘支撐(圖3):雙臂屈肘撐于地面(或者撐于墊子上),雙腳懸吊使身體處于俯臥狀態(tài),保持身體在一條直線上。
仰臥肘支撐:面部朝上,雙臂屈肘撐于地面(或者撐于墊子上),雙腳懸吊使身體處于俯臥狀態(tài),挺髖,保持身體在一條直線上。
側橋肘支撐(如圖4):身體處于側身狀態(tài),單腳懸吊支撐,單臂屈肘撐于地面(或者撐于墊子上),另一手臂自然舒展,保持身體在一條直線上。
仰臥收復固定:仰臥,臀部或雙肘支撐,直腿上舉或屈腿30°、60°做靜力練習。
屈腿仰臥收腹:臀部著地,雙手抱頭,屈腿上舉。
直腿仰臥收腹:臀部著地,雙腿上舉60°,雙臂抱頭起,(上體盡量靠近腿部)。
仰臥收腹:臀部著地,雙腿上舉 (直腿或屈腿),雙臂盡量靠近腿部。
側身頂髓:身體側臥呈一條直線,屈臂肘撐于地面(或者撐于墊子上、懸吊),軀干上下運動。
側身抬腿:身體側臥呈一條直線,屈臂肘撐于地面(或者撐于墊子上、懸吊),非支撐腿直腿(或屈腿)上舉(前、后、旋轉)。
通過以上練習方式運動員可以鍛煉身體腰部的穩(wěn)定性、側方穩(wěn)定肌肉力量、髖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背側穩(wěn)定肌肉力量,以達到在跑步過程可以控制身體的平衡能力以及肩部的穩(wěn)定性。
(1)在100米跑的過程中,以身體軀干為中心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性,以脊柱為縱軸向兩端發(fā)力,帶動肩關節(jié)與髖關節(jié),肩關節(jié)發(fā)力帶動手臂的擺臂,髖關節(jié)帶動大腿,利用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帶動小腿和腳的運動。
(2)跑的過程中保持骨盆與兩肩的相對穩(wěn)固性,使得四肢的運動圍繞著髖關節(jié)與肩關節(jié)。
(3)運動中軀干的狀態(tài)影響著步速、步幅以及步態(tài)的周期,在平時訓練中建議保持軀干的穩(wěn)定狀態(tài)。
(4)加強強對軀干肌、髖以及上肢力量的練習,在練習軀干肌時注意協(xié)調發(fā)展,左右兼顧。
參考文獻
[1]呂瑞.淺議短跑項目途中跑階段髖關節(jié)技術的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1).
[2]張沛林,吳德州.現(xiàn)代100m跑技術中軀干穩(wěn)固性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1).
[3]左金城.短跑途中跑技術均衡問題探討[J].科技咨詢導報,2007 (25).
[4]王港.下肢解剖學特征對短跑運動能力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3).
[5]萬麗麗,汪麗華,陳卓儒等.論短跑項目的專項肌肉及伸展性[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99(3).
[6]鄭先盛.實驗條件下增加軀干剛度對軀干運動協(xié)調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
[7]黃靜華.跨欄跑中髖關節(jié)訓練的重要性[J].田徑,2006(2).
[8]田東.髖關節(jié)力量練習中巧用跨欄架[J].田徑,2009(8).
[9]謝慧松.中、外優(yōu)秀男子百米途中跑運動學研究及模型的構建[J].體育科學,2007(6).
[10]邵恒忠,王麗秀.中國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途中跑垂直緩沖時段運動學參數(shù)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 (3).
[11]文超主編.田徑運動高級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G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