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源
【關鍵詞】 德育;誤區(qū);時代性;時效性;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2—0028—01
近年來,常有學生持刀傷人、毆打老師、報復社會事件見諸新聞媒體,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德育工作的嚴重失誤。我們在責怪學生的同時,更應冷靜審視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究竟應該怎么做。本文就根據(jù)筆者近年來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實踐經(jīng)驗談幾點看法。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中存在的誤區(qū)
1.德育目標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長期以來,人們似乎習慣性地把中小學德育目標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境界中,德育目標與中小學生的認識視野及道德傾向性差異較大,與現(xiàn)實的學生生活嚴重脫節(jié),導致德育目標負載過重、過空、過高,進而導致內容的大而無道,寬而無邊,嚴重影響了德育的實效。
2.道德灌輸和德育情境缺失,教書和育人脫節(jié),使德育工作失去活力。長期以來,德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動等方式,生硬地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道德觀念的灌輸,而不注意創(chuàng)設德育情景,不顧及受教育者的心靈體驗。
3.德育的形式主義使德育呈反面作用。長期以來,學校一直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德育也就成為了一種形式,或者是一種標志。在這樣的情形下進行的德育活動,往往會使中小學生心目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這樣,學生非但沒有得到促進,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教會了學生如何造假。
4.德育主體的失落,使德育失去生機。中小學德育的主體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中小學生的個體綜合,這本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但許多人卻在這常識性問題上出現(xiàn)偏差,以致造成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失落。
二、對策
1.順應形勢發(fā)展,轉變觀念,增強德育工作的時代性。首先,徹底摒棄“德育就是靠灌輸”的觀念。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規(guī)范告訴給受教育者之后,就會變?yōu)樗拿赖隆,F(xiàn)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視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將道德理念內化為道德行為這一規(guī)律。人們總是習慣于在遠離受教育者極其豐富的精神世界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隔靴搔癢式的說教,這必然會使德育步入歧途。
其次,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它極大地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迫切要求我們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要變革舊的師生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的友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從而實現(xiàn)師生的相互關愛,相互促進,最終達到教學相長。
2.科學構建德育目標,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如何構建并實施實用的德育目標呢?筆者認為,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要有遠大目標,又要和現(xiàn)實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每走一步都有一定的成功感,從而樹立起他們的信心。相對來說,道德品質教育的目標具體而實在,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相反的,大而不實的教育目標,在實踐中只能是口號,進而造成德育實踐空耗。當前中小學最為要緊的是將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生存,學會合作”作為辦學思想,做到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只有這樣準確地構建起學校的育人目標,才能為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3.講究方法,培養(yǎng)能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第一,開展主題活動,鼓勵自主參與,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開展班級主題活動、“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青春現(xiàn)象”大討論、禮儀教育等。第二,鼓勵自主管理,突出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為學生的需要,才能激發(fā)學生自覺的行為。第三,贊許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yǎng)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評價的能力。第四,發(fā)揮社區(qū)作用,構建“三結合”的教育網(wǎng)絡,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作為學校,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構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的能力,構建起學?!彝ァ鐣Y合教育網(wǎng)絡,營造起良好的德育大環(huán)境,德育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