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童 圓(廣州松田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1370)
民辦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研究
陳.童 圓
(廣州松田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1370)
摘 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媒體以其快速、便捷、靈活互動的特點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高等院校學生思維活躍,上網比例大,已經成為網絡輿情影響的重點對象。文章通過對民辦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進行調研,結合民辦高校自身特殊性,以及民辦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現(xiàn)狀給出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機制
網絡輿情以現(xiàn)實生活事件為對象,匯聚社會各個群體的看法和見解,是民眾意愿通過網絡予以傳遞、交換、放大,并最終作用于現(xiàn)實的網絡現(xiàn)象。國外對于網絡輿情的研究發(fā)生于20世紀下葉,西方發(fā)達國家應對網絡輿情的方法相當?shù)撵`活,他們主要依靠法律、技術與民眾自身的道德共同規(guī)范網絡言行。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相對滯后,輿情應對手段較為單一,應對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西方發(fā)達國家法律較為完善。例如,在美國關于互聯(lián)網的法律法規(guī)比較健全,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互聯(lián)網信息法律體系。英國不僅出臺了一些分級制度、舉報和責任承擔的法律法規(guī),還發(fā)動行業(yè)力量,通過行業(yè)自律的方法來應對網絡輿情。相比發(fā)達國家,我國目前相關法律還存在諸多空白。
除了法律手段,技術手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英、美、新加坡、荷蘭、中國均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fā)。英國對網絡輿論進行分析的智能軟件,荷蘭等國對兒童色情網站進行過濾,我國對色情網站的屏蔽等,均是基于數(shù)據(jù)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自從20世紀90年代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高等院校在校學生人數(shù)迅速增長。民間高等院校辦學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由于連年擴招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娊逃J艿礁咝=虒W質量的影響,大學生就業(yè)已經一年難于一年,這都為網絡情緒宣泄制造了條件。
民辦高校屬于民辦非企業(yè),于公辦院校的全公益性不同,它可以享有合理的辦學回報,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營利特點?;诖?,民辦高校對學生的錄用標準相對寬松,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經費投入有限,這些成為了民辦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隱患。
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社會上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多。新一屆政府為了更好地讓中國經濟進行轉型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在政府改革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例如,貪污腐敗、食品安全、醫(yī)療、環(huán)境保護等多個方面。高校學生對網絡工具運用嫻熟,處于信息化風口浪尖的高校學生們無疑經常接觸到這些負面信息。除了這些影響因素之外,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民辦高校自身辦學能力的不足等也體現(xiàn)著民辦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中的特殊性。
本次調查研究采用的是實證調查方法,調查對象是廣東省內三家民辦高職院校。下面對調查情況進行簡要說明:
筆者對A、B、C三所民辦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670份,A高校發(fā)放問卷520份,B高校發(fā)放問卷50份,C高校發(fā)放問卷100份,A、B、C三所民辦高校發(fā)放的問卷分別收回500份、50份、100份,回收率分別為96.2%、100%、100%。這三所高校中一共收回問卷650份,總回收率為97%。這三所學校中的有效問卷數(shù)分別為:A高校480份、B高校45份、C高校90份。有效率分別為:A高校96%、B高校90%、C高校92%。
從調查問卷回收以及調查問卷有效率數(shù)據(jù)來看,本次調查回收率以及問卷有效率均較高,符合調查研究問卷的相關規(guī)范和規(guī)定。本次問卷男生數(shù)量大約占據(jù)60%,女生數(shù)量大約占據(jù)40%,當時經過對男生女生單獨的問卷對比分析和研究顯示男女生性別比例并不影響本次的調查結果。在本次615份有效問卷中,18周歲的大學生一共有7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12%,19周歲的大學生一共有200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35%,20周歲的大學生總人數(shù)為180人,占據(jù)總大學生人數(shù)的34%,21周歲的大學生有50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10%,22周歲的大學生有34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10%,23周歲的大學生人數(shù)有18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6%,18到24周歲年齡段的學生人數(shù)為580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96%,其他年齡段的人數(shù)一共有30人,占據(jù)總人數(shù)的4%。
此次網絡問卷包括網絡輿情的多個方面,如:第一,學生對學校整體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第二,學生對社會上哪一方面的問題和信息關注較多。第三,學生通過什么方式獲得信息,學生對哪種渠道獲得的信息比較相信。第四,學生在了解到信息以后,如何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哪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五,學生經常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是什么。第六,學生傾訴的對象是哪些人。第七,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下面,筆者對這些問題的答卷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1)對學校整體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們對這一問題頗為關注,調查學生總數(shù)為670人,其中有效問卷為615份。在這615名學生當中有480份有效問卷來自于A高校,大約50%A高校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硬件設施。例如,教學樓、實驗器材、體育運動場所等建設的比較好,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大約10%的學生)提到圖書館藏書過于陳舊。學生對高校課程設置不太滿意的有65%之多。大學生對高校課外活動的滿意度僅達到了20%的百分比。還有約30%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水平不滿。其他意見則集中在學生食堂的飯菜質量、學生宿舍中沒有空調等方面。從以上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校的硬件設備方面的不滿較少,但是,對學校教師的水平、課程的設置、學生食堂和宿舍等方面的不滿較多。這說明學校在硬件設施上的投入較多,但是對同學生密切相關的宿舍、食堂等問題上重視不夠。B高校調查學生總數(shù)為50人,其中有效問卷為45份。同A高校一樣學生們對學校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意見較多,約48%B高校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硬件設施,如教學樓、實驗器材、體育運動場所等建設的比較好,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大約13%的學生)提到圖書館藏書陳舊。學生對高校課程設置不太滿意的有69%之多。大學生對高校課外活動的滿意度僅達到了26%的百分比。還有約39%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水平不滿。其他意見則集中在學生食堂的飯菜質量、學生宿舍中沒有空調等方面。對C高校問卷進行分析,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學生比例。但是,綜合來看,民辦高校就業(yè)的透明度、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滿意度等方面均比公立高校要好。由于三個高校的學生在以下幾個問題的回答上學生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所以筆者將三個學校的數(shù)據(jù)歸結到一起來進行研究。
(2)學生對社會上哪一方面的問題和信息關注較多?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的答卷如下:大約45%的學生比較關注國家的政治和國家大事,對社會熱點問題比較關注的學生有90%之多。學生是通過哪種方式來獲得自己認為可靠的信息的?筆者通過對調查問卷分析得出:70%的學生信息是通過手機瀏覽新聞網站的方式獲得,有10%的學生則是通過電腦網絡獲得,有6%的學生表示自己從傳統(tǒng)的媒體獲取新聞信息。但是,80%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從傳統(tǒng)媒體,如電視渠道獲得信息的真實性比較認可。
(3)學生在了解到信息以后,如何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哪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大約75%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得到信息之后,如果這些信息對自己觸動比較大,自己會在QQ空間里或者新聞信息發(fā)布的網站下方進行評論。剩下的學生均表示自己不會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評價。
(4)學生經常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是什么?70%的學生表示自己常用QQ、微信等軟件工具進行信息交流。20%的學生則是通過電話交流。10%的學生則表示喜歡通過短信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5)學生傾訴的對象是哪些人?80%的學生選擇向自己的好朋友傾訴,5%的學生則是向父母傾訴。剩下的學生表示自己會說服自己。
(6)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約70%的學生對高?,F(xiàn)行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滿,認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學生建議輔導員應當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訴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7)學生在看到網絡上突發(fā)公共事件時有什么反應,是否選擇相信網絡媒體對這類事件的報道?約60%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思考,如果自己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則對此信息不作任何評論。約20%的學生則直接表示會相信網絡上發(fā)布的信息。大約10%的學生則表示看情況而定。
由于網絡信息化普及的時間還不長,當前民辦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方面的能力還比較欠缺。高校對網絡信息的傳播機理、傳播途徑、傳播對象等研究的較少。對校園中學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夠關心。高校在對信息傾向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容易忽略高校網絡輿情受眾的從眾心理,當前,高校所使用的評價體系僅僅簡單的對網絡輿情受眾本身的特征進行分析。沒有對受眾跟隨和支持網絡輿情的原因和輿情變化方向和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這樣就造成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督人員對輿情信息的誤判。
此外,高校工作人員對當前快速發(fā)展的自媒體關注不夠,當前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渠道日新月異。網民在網絡上交流信息的渠道種類繁多,特別是當前新聞信息網站通過對用戶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會定期地為用戶推送一些具有高度針對性的信息。高校網絡工作者應當利用網絡的這一特點,重點對學生關注事件的傾向進行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嚴格并且及時地把握住學生思想的動態(tài)。當前,高等院校普遍反映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前急功近利的思潮貼合大學生渴望成功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們心情急切,沒有認識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投入不是立刻就能顯現(xiàn)出來效果的,不是暴風驟雨型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還要認識到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響,即學校、家庭、各種社會變量等。如部分來自家庭、社會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學校環(huán)境氛圍的正面影響抵消??傊@三個方面共同塑造了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
民辦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校園論壇對學生的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校園論壇是本校學生發(fā)布信息,表達思想的重要場地,高校信息管理工作人員應當對校園論壇進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地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向。當然,學校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還應當建立突發(fā)事件的預警機制,同高校各個部門進行溝通,建立專門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的快速反應機構。當然,單純地依靠人工進行信息檢索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網絡工作者應當嘗試著開發(fā)出智能信息檢索系統(tǒng),對學生在校園論壇上發(fā)布的信息進行自動檢索。此外,工作人員還可以對搜索引擎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到學生對某一事件的關注程度。
高校應當對學生生源地、學生的學習和工作背景進行統(tǒng)計,并為學生制定出個人思想檔案,更深一步來說,高??梢該?jù)此建立起一種科學評價網絡輿情的重要方法,在這個方法中,有著嚴格的評價指標或系數(shù),它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得出一個相對其他方法更加可靠的客觀評價。這樣一來,高等院校對學生的思想就有了一個度量,從而可以針對性的對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進行引導和矯正。在編制大學生思想體系的測量標準的時候,必須注意到學生認知方面的多維性和不穩(wěn)定性。例如,必須在尊重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考慮學生不同的成長經歷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準確地對整體學生認同核心價值觀進行考量,并能對學生出現(xiàn)的核心價值觀方面認識偏差原因進行歸納總結,探尋出現(xiàn)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與背景,嘗試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在網絡信息評價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建立起一個健全的網絡輿情評價機制和應對機制。
參考文獻:
[1]宋佳蔓.網絡輿情危機及其應對機制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2(11):16.
[2]范振華.民辦高等學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彭魏瑋,周嵐峰.“微”時代下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機制探討[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155.
作者簡介:陳晉(1979—),女,廣州人,廣州松田職業(yè)學院宣傳部部長,主要研究方向:輿情管理,教育管理。童圓(1981—),男,湖北黃石人,傳播學助理研究員,就職于廣州松田職業(yè)學院宣傳部,主要研究方向:新聞與品牌傳播,傳播危機管理,文化傳播比較。
中圖分類號:GG220033......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442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