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多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關于中國古詩中重陽節(jié)的登高情
許多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吉林延吉133002〕
古今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的佳作,詩人寫重陽、寫登高的原因, 源于一個神話傳說。重陽節(jié)是一個吉祥的節(jié)日,登高本應給人帶來喜悅之情,但是中國古詩卻多是悲傷的主題,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
古詩;重陽節(jié);登高情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節(jié)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又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古今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的佳作。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沾獨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xiāng)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于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 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云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詩歌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借助習俗抒發(fā)詩人難以名狀的思想感情,涌現(xiàn)了不少千古傳唱的佳篇。其中唐人登高詩很多,都是圍繞“重陽”話題的詩,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杜甫另一首詩《九日》,比《登高》略早,也是寫登高,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同樣寫到登高,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寫“登高”呢?這要從一個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說起。據(jù)《續(xù)齊諧記》記載,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杜撰了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地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妇霸牬笕苏f過,汝河里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xiāng)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蹤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fā)老人笑瞇瞇地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xiāng)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xiāng)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xiāng),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妇啊班病钡囊宦暽涑隽藢殑Γ瑢殑﹂W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xiàn)在。從西漢起,將農(nóng)歷的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jié),人們就開始過起重陽節(jié)來,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登高便成了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今天的重陽節(ji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而后的2012年6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guī)定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為老年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
重陽節(jié)這樣一個吉祥的節(jié)日,登高本來興會盎然,避禍免災,給人帶來的應該是衷心的祝福,無盡的愉悅,但是這一天“登高”是中國古代詩章詞作中一個悲傷的主題。離鄉(xiāng)的游子,往往在這一登高之中,驟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人生傷感,借凄清、冷落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等,古詩中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
抒發(fā)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之情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抒寫詩人內(nèi)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
詩前半部分寫景,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敝劁秩菊麄€秋天氣氛,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無形中傳達出在外飄零,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后半部分抒情,頷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北憩F(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又從白發(fā)日多,多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之情的《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劉禹錫)
詩作者是中唐詩人劉禹錫。劉禹錫的人生,如中唐的社會現(xiàn)實,充滿著坎坷動蕩與曲折起伏。這首五言絕句,既是劉禹錫的人生反映,又是中唐時期社會的寫照。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人世的路,就如山之高險,河之曲折;仕途之道,就如煙之迷茫,霧之渺遠。這使得我,年年登高時,不得不深感傷心。
中唐時期,正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階段,政治波瀾迭踏。劉禹錫作為這個時期的仕途中人,一輩子的官運“三起三落”,先是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一貶十年,后又因寫政治諷刺詩,再貶十年。結果“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直至暮年,幡然省悟,遂以此五絕抒懷,令人讀之也嘆息不已。
詩人上高處,并非望遠,并非懷鄉(xiāng),而是用“登高”來比喻從塵世中脫身過來,登高便能望遠,望遠則可瞻矚,“高處”是作者擬定的一個“可以縱觀,可以回味,可以清醒”的境界,也在這種“離局、脫世”的境界之中,反顧前塵,竟是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充滿傾軋,充滿斗爭,充滿險惡的社會,作者不覺頓悟過來,并深為之而傷感。
只是可惜這種頓悟不徹底,人生之旅,處身世中,身不由己。不是想脫便能脫,想避便能避的,所以也只能“年年”置身其中,也只能“年年”以登高來抒發(fā)獨醒的心態(tài),除了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之外,還能做什么?這“年年”二字,給讀詩者以刻骨的沉重感,使人掩卷長嘆。
敘寫羈旅他鄉(xiāng)孤寂清冷之情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已成為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的名言,打動了不知多少游子離人之心。王維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在自然經(jīng)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爱愢l(xiāng)”、“異客”,正是樸質(zhì)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lián)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人遙想:“遍插茱萸少一人?!币馑际钦f,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nèi)。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親人的思念與惦念,更加重了游子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之情。
重陽之日正值冷秋時節(jié),登高遠望,盡收眼底的雖然有收獲果實,但更不乏凋落的秋葉、曠遠的天空和清冷的明月等。自古以來的“悲憤詩人”對這撩撥心緒的荒涼秋景情有獨鐘,”悲秋“之情,揮之不去。人們過重陽,道重陽賦予重陽節(jié)濃厚的悲情,這是特定時代的寫照。如今傳統(tǒng)習俗被年年沿襲著,人們登高處、賞秋景和品秋味,已少有了悲秋之嘆。詩歌中的“登高情”正抒發(fā)著對秋的愛戀與渴盼,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熱情,正如毛澤東詩詞中昂揚的豪情:“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一掃秋的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慨和高尚情操。
[1]中華書局編輯部.怎樣賞詩[M].北京:中華書局, 2012.
[2]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許結.歷代詩詞鑒賞[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5]王子予,汪楠.中國歷代詩詞名句鑒賞大辭典[M].北京:時事出版社, 2012.
I222
A
1673-4564(2015)01—0012—04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