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云 (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浙江溫州 325015)
一道有關正方體軌跡問題的探討
●陳華云 (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浙江溫州 325015)
2015年5月浙江省溫州市高中數(shù)學學業(yè)水平考試適應性測試的選擇壓軸題如下:
例1 如圖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動點P在底面ABCD上,并且滿足∠BD1P=45°,則動點P的軌跡為( )
A.圓弧 B.橢圓的一部分
C.雙曲線的一部分 D.拋物線的一部分
(正確答案:C)
圖1
圖2
表1 二元二次方程與相關圖形
(教師追問:能否通過改變建系的方法,化簡上述方程的形式?)
圖3
比較以上2種解法,由于不同的建系方法,導致結(jié)果形式不同,解法2更易判定為雙曲線方程,實際上解法1也可通過坐標系旋轉(zhuǎn)變換公式
(教師:此時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決,但過程有些曲折,能否進一步利用圓錐曲線模型進行分析?)
結(jié)論用一個不過圓錐面頂點的平面去截一個圓錐面,當平面與圓錐面的所成角θ與軸截面頂角的半角α大小關系不同時,交線的不同情況如圖4所示:1)當α<θ<時,交線為橢圓;2)當0≤θ≤α時,交線為雙曲線;3)當θ=α時,交線為拋物線.特別地當θ=時,交線為圓.
圖4
解法3易知 α=45°,θ=∠D1BD,而tanθ=<1=tanα,從而0≤θ<α,故軌跡為雙曲線的一部分.
利用解法3的思路,容易解答以下的高考試題:
例2如圖5,斜線段AB與平面α所成的角為60°,B為斜足,平面α上的動點P滿足∠PAB=30°,則點P的軌跡是 ( )
A.直線 B.拋物線 C.橢圓 D.雙曲線的一支
(2015年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文科試題第7題)
變式1將“動點P在底面ABCD上”改為“動點P在底面ADD1A1上”.
根據(jù)對稱性特點,同原題得到點P的軌跡為雙曲線的一部分,故選C.
圖5
圖8
解法2本題可參照2008年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理科試題第10題,其實是一個平面斜截圓柱表面的問題.點P在以D1B為軸線的圓柱面上,又在平面ABCD內(nèi)運動,則點P在圓柱面與平面的交線上,且滿足平面與圓柱的軸線斜交,從而可得點P的軌跡為橢圓,故選B.
注:根據(jù)平面與圓柱的軸線的不同位置得到不同截面形狀(如圖8所示).
解析幾何中的圓錐曲線是平面截圓錐面所產(chǎn)生的截線,從軌跡觀點來看,又是空間中動點運動的軌跡.通過一道學考試卷中有關正方體軌跡問題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晰地知道怎樣抓住數(shù)(定量分析:通過建系、列式求方程,再判斷形狀)與形(定性分析:需要深入了解曲線的定義與由來,再進行判定)2個角度解決此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