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連
淺析中學文言文翻譯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策略
謝慧連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基本理念之二“正
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提到“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如果教師在文言文翻譯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一些漢字學的知識,學生會更有興趣學習。在筆者教學實踐過程中,曾在文言文翻譯教學中給學生講解甲骨文。例如《荊軻刺秦王》中“秦王還柱走”的“走”,先在黑板上寫出甲骨文,讓同學們猜字,再猜含義,“‘走’字形,像人甩開手腳奔跑,所以它的本意是‘跑’”。《詩經》:“彼有遺秉”的“秉”字形,像一只手握著一把禾,本意是“一把莊稼”,所以“彼有遺秉”的意思是“那邊有收獲后留下的一把把莊稼”。教師通過這種猜甲骨文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整個課堂效果都非常好,學生也能很牢固地記住知識點。
古漢語的形體可以反映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家”字,是會意字,上面是“宀”,表示與室有關,下面為“豕”,即豬,古代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屋子里有豬就成了家的標志。詞匯的演變也具有文化色彩。如“百姓”一詞。《書·堯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边@里的“百姓”為百官之意;現在“百姓”一詞則指普通人民的意思。
對于學習文言文,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是古文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及超然的智慧。而現代教師總是將“言”的教學,即字詞解釋作為教學的重點,等于是將經典古文拆解開來,等到進行“文”的理解與欣賞時,早已是興味索然了。
要解決文言分離的問題,首先要重視“文”的教學。先讓學生通過課下注釋,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將“文”與“言”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落實詞語理解,還能感受經典古文的魅力。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如果注重“言”的教學,則會將重點落在“夜”上,強調是名詞作狀語,就會忽視了一個特別有張力的詞“縋”,如果此時設問“燭之武為什么‘夜縋’而出”,一方面表現了他的臨危不懼,另一方面表現出了鄭國當時已經大兵壓境的危急局勢。
想要上一堂趣味橫生的語文課,除了使用許多方法外,教師本身還必須擁有幽默的語言素養(yǎng)。這個策略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刻領悟到的。
那天是《陳涉世家》的翻譯教學,我穿了一身休閑裝去上課,同學們看后就說:“老師今天看起來像十八歲”,我愣了兩秒,然后爽快的回答“我本來就十八歲”,學生們哄堂大笑。通過這一簡短但又幽默的對話,學生們放下了對教師的畏懼,整堂課都充滿了親切和輕松的空氣。在講到古今異義詞“亡”(古義:逃跑,今義:死亡)時,舉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我故意給出錯誤解釋:“有的人認為他死了,有的人認為他死了”,學生立刻發(fā)現錯誤并指正。學生們在老師“故意的錯誤中”邊笑邊記,教學效果甚佳。
文言文翻譯教學是以文字作為基本材料的學習,這種學習獲得的信息比較單一,對大腦的刺激缺乏立體感和色彩感,學習時間久了容易疲勞,所以教師應積極靈活的制作和運用教具,彌補文字材料的不足之處。
1.運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
(1)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束縛
文言文中所講述的事情,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個未知的、抽象的世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使學生看千古如在目前,跨萬里不過咫尺。學生們看到并認識了這個未知世界,就會更有興趣去研究學習。
(2)使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
在文言文翻譯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朗誦家的成果,為學生范讀課文,幫助學生更好地正音,體味語感,使學習內容進一步立體化,給人以真切細膩的感覺。例如:《出師表》中有許多生僻拗口的字,學生通過名家朗讀去正音的效果比多次口頭強調要好得多。
2.積極制作和運用教具
(1)以最經濟的時間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氛圍之中
比如在教《滕王閣序》時,掛一張滕王閣景觀的掛畫,學生對文中的 “鶴汀鳧渚”“層巒聳翠”“落霞與孤鶩”等的感受就會生動得多,對學習課文的興趣就會強烈得多。
(2)便于學生更加具象化地理解課文
如高中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由于學生不了解春秋時期的各國地理位置和形勢,所以學習起來枯燥、晦澀難懂。如果能自制一張簡單的春秋形勢圖,學生在學習文章時,不僅對燭之武所說的道理很容易理解,而且學起來也會很有興趣。
教師應當打開思路,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具,也可以讓學生來制作,分組布置、競爭錄用、署名亮相,不但可以節(jié)約開支,還可以減輕學生理解的難度,又可以調度學生學習的情趣,真可謂“一箭三雕”。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