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綴倩
(浙江工商大學 經濟法學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暴雨導致車輛發(fā)動機進水保險責任承擔的探討
鮑綴倩
(浙江工商大學 經濟法學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法院在審理暴雨中保險車輛發(fā)動機進水車輛損失險索賠案件的裁判思路較不統(tǒng)一,為保護處于締約弱勢的被保險人、受益人,通常只簡單地適用不利解釋原則、近因原則、明確說明義務等來否定保險合同“發(fā)動機進水受損免責”條款的有效性,這不僅是對不利解釋原則、近因原則、明確說明義務的誤用和濫用,更容易導致因保險“技術失衡”而產生的惡性循環(huán)。通過近因原則判斷保險責任及其大小是較為正確的方法,但亦應通過技術手段,全面考慮介入因素等插因的影響,從而準確地把握該類案件的裁判思路。
車輛損失險;暴雨;發(fā)動機進水;賠付
車輛損失險糾紛在保險糾紛案件審理中占較重比例,因暴雨發(fā)動機進水而致損的保險索賠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在該類保險糾紛中,案件的焦點在于:保險合同約定因暴雨等不可抗力原因導致保險車輛損毀的,屬于保險責任的賠償范圍;同時,保險合同又約定,保險人對發(fā)動機因進水導致的損毀不賠,這往往容易引發(fā)爭議。目前,各大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格式合同有關上述內容在合同條款中的描述不盡相同,但大多是依照《中國保險行業(yè)協會機動車輛商業(yè)保險示范條款》(以下簡稱《示范條款》)的有關規(guī)定而制定。根據《示范條款》第六條第四項:“在保險期間,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在使用被保險機動車過程中,因暴雨造成機動車的直接損失,保險人應依約賠償?!钡瑫r,該《示范條款》第十條有關保險人免責范圍的規(guī)定中又包括發(fā)動機進水導致發(fā)動機損壞的情形。各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合同在遵循和參考保險行業(yè)規(guī)范時,只是將《示范條款》中的規(guī)定照搬到其保險合同中,并未充分考慮其潛在的法律風險,這導致在保險實務中保險車輛因暴雨發(fā)動機進水而致損的保險糾紛層出不窮。
因在保險活動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保險人因其擁有絕對的信息和技術等優(yōu)勢而處于強勢地位?;凇吨腥A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保護處于締約弱勢地位的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立法精神,我國各地法院對于此種案例的審理通常向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傾斜,但對于該類案件的裁判思路卻不盡相同,甚至較為混亂。歸納來看,主要分為以下3種:1) 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判決保險公司敗訴。該觀點認為,保險人作為格式條款提供方,在條文存有疑義又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的解釋,例如浙江省義烏市人民法院(2015)金義商初字第1205號的民事判決(本文案例均引自中國裁判文書網,以下略)。2) 通過認定“發(fā)動機進水導致發(fā)動機損壞不賠”的格式條款無效判決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采用此種裁判思路的法院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四十條,認為保險人利用其締約優(yōu)勢,免除其賠償責任,加重投保人、被保險人的責任,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主要權利,例如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南民二終字第00559號的民事判決。另外,審查保險人對免責條款是否履行明確說明義務也是大多數法院普遍采用的裁判思路。在保險人無法舉證或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判定該免責條款無效。3) 依照近因原則,認定暴雨與發(fā)動機進水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這種裁判的思路是:若無暴雨因素,則發(fā)動機不會損毀。那么,暴雨是發(fā)動機損壞的近因,屬于保險賠償范圍。如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浙紹商終字第17號的民事判決,“在無相反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應當認定系暴雨天氣導致發(fā)動機進水造成了發(fā)動機損壞,在‘暴雨’和‘發(fā)動機進水’兩項原因中,在前的暴雨原因對損害的發(fā)生具有支配力,是損害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和決定性原因。”
除此之外,為說理充分,不乏有法院將上述三種裁判思路交叉混合使用。當然,也有少數法院認為,保險合同系當事人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該免責條款在保險合同簽訂時,保險人已充分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判決免責條款合法有效。如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市人民法院(2014)崇商初字第0494號民事判決。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通過上述3種方式進行該類案件的審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亦存在一定的缺陷,易造成《保險法》相關原則的誤用和濫用。
2.1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缺乏前提
保險不利解釋原則是保險制度中典型的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保險相對人權益的一項制度。我國現行《保險法》第三十條體現了對于不利解釋原則的規(guī)定: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由此可見,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的前提有兩個:1) 采用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雙方對合同條款存在爭議;2) 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不能。
在這兩個前提下仍存在兩種以上解釋的,法院可以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從現有相關裁判文書看,一旦出現保險合同雙方對合同條款存在爭議的情形,許多法院即跳過常理解釋這個前提,直接適用不利解釋原則。嚴格來說,這是保險不利解釋原則的誤用。曹興權教授認為,當事人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fā)生爭議只是賦予格式條款的解釋權,并不足以構成啟用不利解釋原則充分、必要的理由[1]。即當格式條款的理解出現爭議時,對格式條款的解釋應當遵循先按常理解釋,再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的順序進行。只有在按通常理解無法解釋的情況下,才可啟用不利解釋原則。跳過常理解釋直接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的做法,不僅是對保險不利解釋原則的錯誤理解和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保險公平原則。
《保險法》中所謂的“按通常理解”,應當是指《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有關合同解釋的規(guī)定。根據該條規(guī)定,當當事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時,應當按照文義解釋、整體解釋、目的解釋、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解釋。只有在按上述解釋方法窮盡后,仍存在兩種以上的“合理解釋”的,法院應適用不利解釋原則,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這時的啟用理由才是“充分且必要的”。按目前法院忽略常理解釋而直接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的裁判方法,看似是法院出于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考量,維護保險合同的實質公平,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種具有明顯“傾斜性”的“倒向”未必正確:保險不利解釋原則是《保險法》為維護公平而設立的制度,這種“公平”與一般所謂的合同“公平”相區(qū)別。保險活動相較于其他的民商事活動具有其特殊性。保險合同具有其特殊的技術品性,除與一般的民商事交易公平外,還應關注“對價平衡”[2]。
2.2認定格式條款無效或存合法性瑕疵
所謂格式條款是指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3]?!侗kU法》上對格式條款效力否定的主要依據是第十七條保險人的明確說明義務,作為特殊商業(yè)合同的保險合同在簽訂時,除應遵循普通民事合同的締約規(guī)則外,還有對保險人應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的要求。保險人除了應在保險合同文本上用醒目的文字和標記載明免責條款的詳細內容外,還應通過各種行為或渠道提請投保人注意。但對于明確說明義務的標準還不甚明確,法院在履行程度的把握上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往往對保險人“發(fā)動機進水損壞免責”的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審查較為嚴格,通常因保險人未能舉證或舉證不足而否定免責條款的效力。
除上述條款外,《保險法》第十九條亦規(guī)定,保險人在采用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險人責任,抑或是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的條款無效。因此,有法院認為“發(fā)動機作為汽車主要部件,發(fā)動機進水受損應是被保險車輛所有人的主要損失”,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約定發(fā)動機進水而免責,“排除了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應屬無效。其實,該種裁判思路是對《保險法》第十九條的誤用:該條所指的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被排除的權利應是“依法”而享有的權利,如保險人對法律規(guī)定的合同解除權的限制的免除等[4]。因此,“發(fā)動機進水不賠”是否是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筆者認為,發(fā)動機進水是否在賠償范圍之內可以由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按意思自治自行約定,并非《保險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的“依法享有的權利”,法院以該條規(guī)定來否定暴雨免責條款的效力,存在合法性瑕疵。
2.3確定保險事故近因的邏輯不嚴密
近因是指保險事故與保險標的損失之間最直接的因果關系,近因原則是保險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但是從現有案例來看,法院關于近因原則的分析與論述還不夠清晰與完整,是較為粗糙的。如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2015)徐商終字第00238號民事判決中認為:雖然發(fā)動機進水系客觀事實,但導致發(fā)動機進水系暴雨所致,或者說,暴雨是造成涉案車輛受損的近因,因此保險人應當承擔責任。這樣的分析以及由此產生的裁判結果未免過于簡單,缺乏嚴密的邏輯推演。表面上,這樣的邏輯似乎是周全的:沒有暴雨,發(fā)動機就不會進水,也即不會有發(fā)動機進水損壞而產生的損失。但是,也可能因較籠統(tǒng)而出現較多問題,如忽略了保險因果關系中介入因素的存在,以及該介入因素對于近因的判斷及其對保險事故損失大小的影響[5]。在實踐中,通常因保險人對其免賠的主張無法舉證敗訴,而使事實上可能存在的介入因素沒有被法院采納,這也與介入因素較為隱秘且復雜的特點不無關系。
相比較而言,適用近因原則確定保險人的保險責任是審理暴雨導致發(fā)動機進水損壞保險糾紛案件較為理想的裁判思路。
3.1運用近因原則定責的合理性分析
所謂近因,并非指時間上最接近損失的原因,而是在效果上對損失的作用最直接有力的原因[6]。也就是說,近因是保險事故發(fā)生最直接、起著支配性作用的原因。社會生活是多重關系交錯的多面體,有時保險事故的發(fā)生并非只是一種原因作用的結果,但保險人只對屬于保險范圍內的近因承擔保險責任。抓住近因,理清保險事故最直接的因果關系,是確定此類案件保險責任最正面且有效的方法。在司法裁判中,近因并非簡單地通過邏輯推理來確定,是否存在介入因素等通常需要借助技術手段分析,這既有利于證據固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法院自由裁量的空間,有利于裁判結果的公平。
3.2近因的判斷方法
厘清保險事故發(fā)生近因的關鍵是把握保險事故與損害結果之間的介入因素。介入因素向來是因果關系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可能會使得原本成立的因果關系鏈條斷裂,使事實和結果之間不再是直接的關系。關于介入因素對保險事故的作用,許多中外學者都提出過不同的判斷方法和衡量標準。
筆者認為以同時具備“現實性”“支配性”和“有效性”為標準來判斷近因較為科學?!艾F實性”是指該介入因素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所謂“支配性”和“有效性”是指介入因素對保險事故損失影響的大小。“支配性”是指該介入因素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保險事故的結果;“有效性”是指該介入因素的作用是否足以導致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也就是說,若介入因素現實存在,且對保險事故的發(fā)生具有支配力的、有效影響的,那么,該介入因素就是近因,反之,初始的原因便是近因。若近因在保險范圍之內,則保險人應承擔保險責任,反之,保險人免責。
3.3近因原則在實務中的具體把握和應用
暴雨導致發(fā)動機進水致損的保險糾紛案件中,暴雨是導致發(fā)動機進水受損的初始原因,若不存在具有“現實性”“支配性”和“有效性”的介入因素,暴雨的發(fā)生即該保險事故的近因,保險公司應承擔保險責任。若存在其他的情形,即介入因素,比如,車輛合法使用人在車輛進水的情況下,強制二次點火、車輛合法使用人不當操作或違法等,則暴雨非發(fā)動機進水受損的近因。若出現多個介入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的情形,則需要具體加以分析:
1) 多個介入因素同時并存。 若多個介入因素并存,并都對保險事故的發(fā)生有著直接有力的影響,則均為該保險事故的近因。此時,若多個介入因素都在保險范圍之內,保險人應當負有保險事故全部的保險責任。否則,保險人只對屬于保險范圍內的事故原因按比例大小承擔保險責任。
2) 多個介入因素連續(xù)發(fā)生。若連續(xù)發(fā)生的多個介入因素且均在保險范圍之內,則保險人負全部保險責任。否則,應根據介入因素發(fā)生的順序進行區(qū)分:在保險風險早于除外風險且除外風險是保險風險必然結果的情況下,保險風險是近因,保險人應負保險責任;反之,保險人不負保險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既有裁判思路的禁錮,法院通常傾向于保護投保人一方利益而對此類案件進行簡單化審理,這可減輕社會輿論的壓力,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從長期的角度看,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影響保險交易的穩(wěn)定發(fā)展,還有可能引發(fā)道德風險。因此,在處理暴雨導致發(fā)動機進水的保險糾紛中,法院應運用近因原則加以正確判斷,同時運用科學手段加以鑒定,以防錯誤裁判的發(fā)生。
[1] 曹興權,羅璨.保險不利解釋原則適用的二維視域:弱者保護與技術維護之衡平[J].現代法學,2013,35(7):73-81.
[2] 曹興權.保險締約信息義務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108.
[3] 王利明.對《合同法》格式條款規(guī)定的評析[J].政法論壇,1999(6):3-15.
[4] 袁小梁.暴雨下機動車“涉水險”賠付探討[EB/OL]. [2015-06-10].http://www.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5] 趙苑達.插因存在的情況下近因的判斷與近因原則的適用:對暴雨條件下車輛發(fā)動機進水損失保險索賠爭議案件的思考[J].保險研究,2013(6):84-95.
[6] 任以順.保險近因原則之“近因”概念的內涵探析[J].法律經緯,2008(5):81-84.
〔責任編輯: 張 敏〕
Astudyonthepaymentforthecarenginefloodinginsuranceundertheconditionofheavyrain
BAO Zhui-qian
(Economic Law Department, Zhejiang Business University, Zhejiang 310018, China)
The referee thoughts of court are not unified in the cases on the payment for the car engine flooding insurance in heavy rai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weak party, who are the insured and beneficiary, the court is used to simply deny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ine flooding” exception clause, applying to disadvantageous explanation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or specify obligations and so on. It seems to be simple and effective. However, it’s not truly good for the insured or beneficiary. It’s the misapplication of law, which is easier to result in a vicious cycle because of technical imbalance. Judging by the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is the true way to determine the insurance liability, while it also needs to fully consider other intervention factors according to technical means. Consequently, the referee thoughts can be grasped in those certain cases.
motor vehicle loss insurance; heavy rain; engine flooding; compensation
2015-08-10
鮑綴倩(1990—),女,浙江舟山人,碩士生,主要從事金融法研究。
D922.296
: C
:1008-8148(2015)04-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