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放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海淀 100872)
?
特型社會主義政黨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異軍突起
高放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海淀100872)
【摘要】俄國國情民情有十大特點,19世紀初俄國社會五種矛盾深化甚至激化,成為世界各種矛盾的集中點??即幕?902年就提出世界革命中心已從西歐轉到俄國。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黨一波三折:1883年成立勞動解放社,1898年建立俄國社會民主黨,1903年創(chuàng)建布爾什維克黨,其黨綱黨章都有新特點,也有欠缺與差錯。黨內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的出現(xiàn)預示著黨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與艱巨性。1902年列寧著《怎么辦?》為布爾什維克黨奠定政治思想基礎,1904年列寧著《進一步,退兩步》為布爾什維克黨奠定組織原理基礎。1904年黨內出現(xiàn)第一次分裂危機,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分立兩個中央機構。列寧與普列漢諾夫、盧森堡關于集中制與民主制的爭論顯示出兩種組織原則的分歧。列寧主張建設以職業(yè)革命家為核心、以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黨是適合俄國國情民情的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異軍突起在20世紀俄國和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俄國國情民情特點;建黨一波三折;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
一、俄國國情民情的特點和世界革命中心轉向俄國
俄國國情民情的特點使得俄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了區(qū)別于歐洲絕大多數(shù)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的另一種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這就是1883年籌建、1898年初建、1903年又重建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國際時期的絕大多數(shù)社會主義工人政黨是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fā)展條件下爭取通過議會合法斗爭逐步取得政權,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逐步改造。而俄國處在沙皇專制政府殘酷統(tǒng)治之下,工人運動和工人政黨難于開展合法活動。俄國國情民情的特點使得俄國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的建立一波三折:1883年普列漢諾夫等人首先在國外成立勞動解放社;隨后1898年在國內建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隨即被沙皇專制政府取締;1903年由列寧等人重新在國外創(chuàng)建新黨。列寧著重從政治思想和組織制度著手建黨,主張要由知識精英加強對廣大工人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秘密的、高度集中的以職業(yè)革命家為核心的另外一種類型的布爾什維克黨。正是這種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隨后領導了俄國1905年的民主革命;這次革命失敗后,又堅持10年之久艱苦卓絕的斗爭,才在1917年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特異取勝,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而開辟了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新局面。布爾什維克黨確實在20世紀俄國和世界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要深刻探究這個特殊類型社會主義政黨的建立和成長以及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興衰成敗的根源,首先必須從了解俄國國情民情的特點入手。
1.俄國國情民情的十大特點
世界萬物各有自己的特質和風貌。自然界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一樣的。各個國家更有各自的特點。俄羅斯這個國家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更具有諸多獨特之點。我把它歸納概括為以下十大特點。
第一,俄國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構成的特點表現(xiàn)為它是橫貫歐亞兩洲獨一無二的大國,是俄羅斯民族占統(tǒng)治地位、東斯拉夫族為主體的獨一無二的多民族大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領土面積已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俄國領土從西到東有1萬公里長,約等于赤道長度的四分之一,橫跨11個時區(qū)。俄國領土從北到南的寬度是5000公里,大于赤道到北極距離的一半,包括亞熱帶、溫帶和寒帶。俄國國界長達6萬多公里,舉世無雙,獨占鰲頭。這個國家地域最為遼闊廣大,地下礦藏和地面森林田野等資源極為豐富。但是大部地區(qū)處于寒帶,無霜期很短,天寒地凍,冰雪常駐,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早在遠古時期這里就有極少人類居住。到公元1至2世紀已有關于斯拉夫人久住此地的記載。到6世紀,這里主要定居著東斯拉夫族。①從9世紀起,東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開始瓦解,進入貧富分化的階級對立社會。公元862年形成基輔羅斯大公國,到1054年這個公國走向解體,開始分裂為眾多小公國。從這時起,東斯拉夫人逐漸形成3個不同民族。人數(shù)最多的是俄羅斯人(俄文Pyccкиe,意為黃頭發(fā)),還有白俄羅斯人(Белорусы,皮膚比俄羅斯人更白)和烏克蘭人(Украинцы,意為邊陲)。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在14世紀中葉立陶宛大公國入侵時被合并入立陶宛。1385年立陶宛大公國并入波蘭王國后,白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又歸屬波蘭。1237年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軍占領羅斯,建立金帳汗國。1276年俄羅斯人另立莫斯科公國后,歷經200多年抗爭,直到1480年才徹底擺脫蒙古統(tǒng)治,獲得加快獨立發(fā)展的機遇。到16世紀初形成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1721年彼得大帝開始稱俄羅斯帝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已成為稱霸歐亞的大帝國。俄羅斯族強大之后,從1503年至1795年多次西征。首先從波蘭手中奪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使白俄羅斯族和烏克蘭族處于依附從屬地位。這樣,俄國就成為俄羅斯族占統(tǒng)治地位、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族尤其要使烏克蘭族俄羅斯化。俄、烏兩族本來都是同祖同族、同根同源的東斯拉夫人,都是9世紀基輔羅斯公國的主體族群??墒?3世紀蒙古族入侵后,東北部羅斯走上了建立莫斯科公國、走上形成俄羅斯族的道路,而西南部羅斯地處邊陲,則被立陶宛、波蘭吞并,形成烏克蘭族。16世紀中葉俄羅斯收回烏克蘭后,1654年俄烏雙方會談后不久曾經簽署協(xié)議,烏接受沙俄統(tǒng)治,但烏保留高度自治。然而沙俄彼得大帝于1772年成立小俄羅斯衙門,實際上取消了烏克蘭的自治,使之成為俄羅斯的一個普通行省。此后不斷采取措施務使烏克蘭俄羅斯化。這就是當今俄烏矛盾的歷史根源。
第二,俄國在社會經濟形態(tài)發(fā)展上的特點是俄國超越奴隸社會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農奴制根深蒂固,同時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農村公社又長期大量延續(xù)存在。農村公社在北方稱米爾(俄文мир音譯,原是多義詞,除“公社”外,還意為“世界”、“和平”,當時農村公社被視為社員的“世界”、“和平”的命運共同體),在南方稱維爾弗(俄文вервь音譯,原意是繩子,傳說因常用繩子丈量土地,故借以稱公社)。它型成于13世紀,直到20世紀初才衰落,1917年十月革命后又得到新發(fā)展(用以抑制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延續(xù)到30年代蘇聯(lián)實行農業(yè)集體化時才消失。農村公社這個怪物在俄國歷史上從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一直持續(xù)存在,達上千年之久,堪稱千古奇觀。它是以家族為紐帶、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村經濟社會自治組織。社員通稱斯默爾德(俄文смерд,意為平民百姓、普通一員),社員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定期選出領導人,社內土地上的森林、牧場和水源也屬公有。土地按戶分配,定期輪換,收獲歸己,政府按戶攤派賦稅。農村公社在700多年中成為俄國廣大農民的命運共同體,專制政府也以此作為穩(wěn)定農村社會的經濟社會組織。農村公社的長期存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奴隸制社會在俄國的形成,但是又促使俄國進入封建社會后出現(xiàn)農奴制,這可以說是奴隸制的封建主義變種。農奴制形成于15世紀末葉,鼎盛于18世紀下半葉,廢除于19世紀下半葉,滅亡于20世紀初葉。農奴制簡而言之就是封建地主階級把廣大農民當作自家奴隸一樣捆綁在自己莊園中服勞役,禁止其人身和出走自由。1497年國家頒布法典規(guī)定:只有在每年晚秋11月底尤里節(jié)②前后一個星期允許各個莊園農民在農事完畢,向地主償清租金后有出走權,即可以從某個農奴主轉到另一個農奴主處,繼續(xù)為奴。違法者要追捕歸案,嚴加懲處。1767年政府進而規(guī)定地主有權任意買賣、饋贈、懲罰農奴,甚至可以將農奴發(fā)配充軍。在廣大農民堅持抗爭之下,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從上而下廢除農奴制。農奴制殘余直至1912年土地改革時才被清除,1917年十月革命才將其徹底除盡。盛行400多年之久的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fā)展,為俄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第三,俄國國家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時間較短,但是獨創(chuàng)的沙皇專制制度嚴重傷害了社會的發(fā)展。俄國經歷了兩個封建王朝,即留里克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第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部隊統(tǒng)領留里克于公元862年(我國唐朝中后期唐懿宗咸通三年)創(chuàng)立,自稱諾夫哥羅德王公。這個王朝統(tǒng)治俄國達736年之久,其間先后傳承21位王公。1276年創(chuàng)立莫斯科公國后逐步使周邊幾個小公國臣服。到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時進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機關,自稱“俄羅斯國王”。伊凡三世之孫伊凡四世于1533年3歲時繼承王位,此人從小在皇宮惡劣環(huán)境中成長,暴戾成性,故有“雷帝”之稱。14年之后,即1547年(明朝后期明世宗嘉靖26年),伊凡雷帝17歲時登基執(zhí)政,就自封加冕為“沙皇”(俄文царь音譯)。他自比古羅馬凱撒大帝(“沙”是凱撒的俄語變音),要變俄國為古羅馬帝國。不料傳到第二個沙皇費多爾,只在位14年就病故。因費多爾無子嗣,引起王位紛爭。1613年第二個封建王朝,即羅曼諾夫王朝建立。新王朝統(tǒng)治俄羅斯304年,先后有17個沙皇(其中有4個女皇)。沙皇專制政府不僅對外窮兵黷武,侵略擴張,而且對內統(tǒng)治殘暴,鎮(zhèn)壓人民。尤其是兇狠鎮(zhèn)壓了1667-1671年拉辛領導的農民起義,1773-1775年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1825年十二月黨人貴族起義和1905-1907年工農人民革命。沙皇專制政府終于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人民推翻。
第四,俄國在軍事擴張上的特點是四面出征,把俄國變成獨一無二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大國。俄國的西征,如前所述,首先是從波蘭手中奪回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同時通過1772、1793、1795年三次發(fā)動瓜分波蘭的戰(zhàn)爭,吞并波蘭46.3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占波蘭領土的62%。還在1812年吞并了羅馬尼亞的摩爾多瓦公國。北面方向,1700-1721年彼得大帝發(fā)動持續(xù)21年的“北方戰(zhàn)爭”,從瑞典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809年沙俄又奪取了芬蘭大公國,從此獨霸北歐。南面方向,從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俄國歷時300多年征服了高加索北南地區(qū)各民族,奪取了波斯和土耳其控制下的格魯吉亞、阿爾明尼亞、阿塞拜疆、車臣等一大片民族地區(qū)??死锩讈啺雿u原是希臘人、斯拉夫人、韃靼人等多民族混居之地。1427年建立克里米亞汗國,15世紀末成為奧斯曼帝國藩屬。1768年俄國打敗土耳其后,克里米亞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獲得獨立,15年后,即1783年沙皇廢除克里米亞汗,正式吞并克里米亞。南面中亞地區(qū),俄國從1714年到1884年的170年間征服了中亞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等民族地區(qū),總面積近390萬平方公里。東面方向,沙皇俄國從1552年起先征服伏爾加河中游和下游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之后進而向東挺進西伯利亞。從1581年東征失必兒汗國,再占領埃文特、雅庫特、楚克奇等地,1598年兼并西伯利亞汗國。到18世紀直達東端的堪察加半島。從1850年起沙俄軍隊多次侵華,占領了我國150萬平方公里領土。強占我國東北方的重要港口海參崴之后,把它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這是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的音譯,此詞前半部分意為占領,后半部分意為東方),意為“占領東方”,這是沙俄侵略者野心的赤裸裸流露和真實寫照??傊韲谏郴式y(tǒng)治370年間(1547-1917年)鯨吞其東西南北四方鄰國2000萬平方公里的非俄羅斯領土,約占歐洲土地的二分之一,亞洲土地的三分之一,使俄國領土面積由第一個沙皇加冕時的280萬平方公里擴大到末代沙皇時的2280萬平方公里,猛增了7倍。列寧于1915年《社會主義與戰(zhàn)爭》一文中稱俄國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1]517。德國和日本也曾經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然而俄國對外掠奪的領土遠超過德、日,所以它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中最大的獨一無二的帝國。
第五,俄國在文化傳播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最突出特點是大力宣揚東正教,麻痹、愚弄群眾,為沙皇專制政權維護經濟社會穩(wěn)定和對外軍事擴張效力。東正教是基督教中與天主教、耶穌教(新教)并列的第三個大教派,又名正教。其教義是公元4世紀至11世紀之間在東羅馬帝國地區(qū)即拜占庭帝國地區(qū)逐步形成的。它自認為是基督教的正宗,所以自稱正教,又因盛行于東羅馬帝國,故通稱為東正教。它以君士坦丁堡的總主教為宗教之長,在教義中不像天主教那樣著重依靠天主為世人救贖,而更強調世人只有多行善舉才能得到天主賜予救贖。在宗教組織圣事和禮拜中東正教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東正教傳入俄國始于公元988年基輔羅斯時期。這一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迎娶拜占庭帝國公主安娜為王后,并宣布東正教為國教。1448年俄國自行召開主教會議產生自己的教主,從此擺脫君士坦丁堡總主教的控制。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第一任沙皇后,自命為要繼承古羅馬凱撒皇位正統(tǒng),繼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之后要在莫斯科建立第三個羅馬帝國。這樣沙皇政府更要借用東正教來蒙蔽群眾。官方通過教會向群眾廣為宣傳:俄羅斯民族肩負著特殊的拯救全人類的使命,“愿上帝保佑我們,你們應該明白,各族人民,你們必須俯首聽命”,“地獄也充滿著良好的祝愿”。1721年彼得一世沙皇廢除俄羅斯正教總主教制,改由政府設立正教管理局,從此俄國不僅以東正教為國教,而且實行政教合一。沙皇政府大力傳播東正教文化,要教徒多行善舉,俯首聽命沙皇旨意,幫助沙皇充當救世主,實現(xiàn)正教“彌賽亞”(俄文мессия音譯)③信念,以拯救世界為名,實為沙俄首先獨霸歐洲,進而獨霸世界。據(jù)說彼得大帝在其遺囑中曾經直言不諱地說過:“俄羅斯人民負有使命在將來成為歐洲的統(tǒng)治民族。”
第六,俄國在民族關系上的最突出特點是大力推行大俄羅斯主義,使俄國被列寧形象地比喻為“各族人民的牢獄”[2]85。俄國依靠軍事征戰(zhàn)使185個歐亞兩洲的弱小民族④都處于俄羅斯民族統(tǒng)治之下。歷史上英、法、德等歐洲資本主義大國崛起后都在海外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占領了眾多的殖民地。俄國的獨特之點在于它吞并四周的鄰國之后實際上使它們都成為自己的殖民地。俄國統(tǒng)治所有非俄羅斯民族,依據(jù)不同對象各有側重點,采取了以下多種多樣的方式和對策。有的是直接實行軍事管制。如對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qū)實行“衛(wèi)戍司令管理制”,全部軍權和政權統(tǒng)歸俄軍司令掌管。有的是厲行政治控制。如對波蘭王國、芬蘭大公國,表面上讓它們保持“獨立”,但是由沙皇兼任波蘭國王和芬蘭大公,另派總督坐鎮(zhèn)波蘭、芬蘭掌握行政大權,并且監(jiān)督國法的執(zhí)行。沙俄對各異民族的經濟剝削多是通過剝奪土地和各種自然資源、征收名目繁多的高額苛捐雜稅、為沙皇駐軍服差役、發(fā)放高利貸、駐地官員敲詐勒索等渠道實現(xiàn)。在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上大力鼓吹“俄羅斯民族優(yōu)越論”,用“專制、正教和民族”三原則,在全俄建立沙皇專制、東正教和俄羅斯民族統(tǒng)治的一體化大國。沙俄在各民族地區(qū)強行推廣東正教,強迫伊斯蘭教徒改信東正教,強行推廣俄語,實行“義務國語制”。還促使俄羅斯族向各民族地區(qū)移民,以實現(xiàn)民族同化。沙俄竭力擴張大俄羅斯主義統(tǒng)治,激起各被壓迫民族無數(shù)次的抗爭和暴動。
第七,俄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特點,可歸納概括為五個特性,即后發(fā)性、依附性、失衡性、壟斷性和殘酷性。俄國資本主義起源于1721年彼得大帝要著力學習西方,加快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之時,應該說為時不晚。但是根深蒂固的農奴制嚴重阻礙了工商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直到1861年沙皇政府從上而下廢除農奴制之后才加速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步伐。所以它比英、法、德等國起步資本主義晚了上百年或幾十年。俄國資本主義是在沙皇君主專制制度卵翼下得到發(fā)展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專制政府,依靠政府的軍事訂貨和軍需設備需求。俄國資本主義同時還依附外國資本主義,依靠英、法、德、美等國越來越多的投資。俄國資本主義的失衡性表現(xiàn)在側重發(fā)展重工業(yè)和軍事工業(yè),輕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大為滯后。既然是以重工業(yè)和軍事工業(yè)為主,必然使壟斷資本加速增長。英、法、德、美等國都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或大半個世紀才由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而俄國從1861年廢除農奴制后只花了大約40年時間就躍進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俄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勢必加重對無產階級的殘酷剝削與壓迫。工人的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低,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很差。這勢必引起工人的強烈抗爭,掀起強大的工人運動。
第八,俄國資產階級的特點,也可歸納概括出五個特性,這就是分散性、軟弱性、落后性、反動性和投機性。俄國資產階級分散在全國各地和各個行業(yè),長期沒有建立起全國性的組織以顯示其存在和實力。這個階級既然大多依附沙皇專制政府成長起家,它就是個軟骨體,不敢與沙皇專制政府抗爭,不敢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的立憲綱領。英、法、德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都涌現(xiàn)過一批資產階級思想家、理論家,出版過多種著名論著,提出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種種卓越見解。諸如英國的休謨、斯密、李嘉圖、洛克,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德國的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等。俄國比之顯然大為落后失色,只閃現(xiàn)了像米哈洛夫斯基⑤這類遭到列寧譏諷的小人物。英、法、德等國的資產階級政黨如英國的保守黨、自由黨,法國的熱月黨、秩序黨,德國的進步黨、民族黨等等,都比工人階級政黨建立得更早。可是俄國的資產階級政黨也落后了。立憲民主黨成立于1905年,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晚了7年。俄國資產階級的反動性突出表現(xiàn)在它助紂為虐,協(xié)同沙皇反動政府共同鎮(zhèn)壓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人民革命運動。俄國資產階級還有其投機性。當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傳播開來之時,它竟偽裝革命,以“合法馬克思主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妄想魚目混珠,扭轉革命方向。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司徒魯威、布爾加柯夫、杜岡-巴拉諾夫斯基等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擁護馬克思主義的面目出現(xiàn)。司徒魯威鼓吹“加速國內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會加速社會主義的到來”。列寧及時揭露了他的虛偽性。司徒魯威是1905年俄國立憲民主黨的奠基人。
第九,俄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也可歸納概括出五個特性,這就是艱苦性、集中性、斗爭性、組織性和革命性。俄國無產階級比之英、法、德等國無產階級更加艱苦。它不僅深受本國資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還慘遭沙皇專制政府的迫害。俄國沒有西歐國家那樣的議會,廣大工人沒有選舉權,沒有集會結社權和言論自由權,無法開展合法斗爭,每有非法斗爭即被殘酷鎮(zhèn)壓,被槍殺、逮捕、坐牢、流放。俄國工人的優(yōu)點是比西方更具有集中性。由于重工業(yè)、軍工產業(yè)和鐵路建設的大發(fā)展,集中了大量的產業(yè)工人。例如從1865年到1890年這25年間僅大工業(yè)工人和鐵路工人就由70萬多人猛增至140萬多人,即增加一倍以上。這比起大多分散于中小輕工業(yè)工廠的工人力量更加強大得多,因此斗爭性也更強,斗爭的規(guī)模也更大。19世紀70年代工人自發(fā)罷工運動興起后就感到很有必要建立工人統(tǒng)一集中的組織,來領導工人運動,開展有具體目標、有切實成效的群眾性斗爭。1875年在敖德薩成立了南俄工人協(xié)會,參加者為150-200個金屬工人。隨即還在南俄幾個城市建立了分會。三年后,即1878年在首都彼得堡也成立了俄國北方工人協(xié)會,成員有200人。南、北這兩個協(xié)會互相呼應,領導工人開展經濟斗爭與政治斗爭。除提出改善工人勞動與生活條件外,還努力爭取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政治自由與民主權利。到80-90年代,工人們更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罷工斗爭,1895年成立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提出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求得工人階級解放的要求。工人們在斗爭中提高了政治覺悟,增強了革命性,認識到必須通過強力革命斗爭才能改變社會面貌。后來在1905-1907年和1917年的革命斗爭中工人階級的革命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第十,俄國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特點表現(xiàn)為思潮龐雜,運動多樣。起源、流行于西歐的三種社會主義思潮對俄國都深有影響。首先是德國人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被流亡于西歐的普列漢諾夫、查蘇利奇等人接受后,他們1883年在日內瓦成立勞動解放社,開始在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其次是英國人奧哲爾等人鼓吹的工聯(lián)主義,只要求工人開展經濟斗爭,爭取改善生活條件,他們的信條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無獨有偶,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中也出現(xiàn)一個“經濟派”,主張工人只要與廠主進行經濟斗爭,謀求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等就夠了,不要參與反對沙皇政府的政治斗爭。最后是法國人蒲魯東宣揚的無政府主義,在俄國曾經得到新的發(fā)展。在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兩個專題中,已經談到了俄國人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派的活動和危害。俄國還有兩位無政府主義大師在俄國和中國都很有影響,這里要簡要提及。其一是列夫·托爾斯泰(1818-1910),他是偉大作家,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和《復活》膾炙人口。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有兩本社會主義論著,即《土地與勞工》和《托爾斯泰自白》,均有中譯本⑥。書中宣揚農民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托爾斯泰的勞動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在我國“五四”運動后曾經熱傳一時。其二是彼得·克魯泡特金(1842-1921),本是著名地理學家,又是無政府主義大師。他的名著《自由與面包》、《一個反抗者的話》等10多種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風靡一時。⑦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即是因崇拜他而取此筆名的。除了西歐的上述三種社會主義思潮在俄國有重要直接影響外,還有一種俄國土生土長的反映農民解放要求的民主與社會主義思潮盛行大半個世紀之久。在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別林斯基、赫爾岑、杜勃羅留波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60年代以后有民粹派崛起。
從上文能夠看出,在俄國這樣沙皇專制統(tǒng)治嚴酷、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多民族大國,要建立一個科學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是異常艱巨的歷程。有賴普列漢諾夫、列寧等人長達20年(從1883年到190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終于苦建成功。
2.20世紀初俄國各種社會矛盾的深化,世界革命中心從德國轉向俄國
從上述俄國國情民情十大特點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到19世紀末俄國社會存在著以下五種社會矛盾。這些社會矛盾到20世紀初年都呈現(xiàn)出深化甚至激化的現(xiàn)象。
其一,最主要最突出的是沙皇專制制度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沙皇專制制度自1547年建立以來,歷經350多年17個沙皇的暴力統(tǒng)治,人民大眾積怨愈益深重。1826年尼古拉一世沙皇統(tǒng)治期間又增設第三廳作為秘密警察機關,加強監(jiān)控不滿專制制度分子。1880年表面上撤消第三廳,但是其職能職責轉歸內務部警察廳。70-80年代,俄國小資產階級革命派大肆活動,一批知識分子自命為人民的精粹,號稱民粹派。他們主張“到民間去”,為農民平分土地,鼓動農民奮起打倒沙皇專制政府??墒寝r民只同意平分土地,不贊成打倒沙皇,還充滿對沙皇的迷信。于是民粹派分化為兩派,一派成立土地平分社,另一派于1879年成立民意黨,密謀刺殺沙皇。1879年11月和1880年2月兩次行刺未遂。1881年3月13日終于在彼得堡大街上投擲炸彈炸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個沙皇倒下了,另一個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后又大開殺戒,前后逮捕、處死30多名民意黨人,眾多人受到牽連。這更加深了沙皇制度與人民大眾的矛盾。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后,國內人民大眾反專制聲浪愈益高漲,沙皇政府軟硬兼施,極力加強監(jiān)控與鎮(zhèn)壓。1900-1903年俄國發(fā)生嚴重經濟危機,有3000多家大中小企業(yè)倒閉,10多萬工人被解雇或開除,在職工人工資銳減。工人罷工與示威游行大為增多,工人們響亮地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工人們的革命口號贏得眾多市民的熱烈掌聲和衷心支持。大學生甚至中學生也奮起反對沙皇專制政府。地主階級卻和資產階級中開始出現(xiàn)自由派,不滿沙皇政府暴行。沙皇政府面臨眾叛親離局面。
其二,地主貴族階級與廣大農民的矛盾也加劇了。沙皇本人就是全俄頭號大地主。他一家就擁有700萬俄畝土地,這比60萬農民擁有的土地還要多。1861年雖然政府被迫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很多地方地主階級卻趁機以各種方式大肆掠奪農民。地主們把大量好地、肥沃的黑土地都據(jù)為己有,而把賴地、貧瘠之地分給農民。農民們要付出比原價高二、三倍的代價才能分到這些土地,同時獲得人身自由還要向地主們繳納高額的贖金。據(jù)統(tǒng)計,從1861年至1901年40年間,農民交付的贖金高達20多億盧布。在高加索等地,農民即便已交付很多贖金,依然還要被迫為從前的地主服役好多年。沙皇政府在廢除農奴制時還規(guī)定:農民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所有權要交給農村公社米爾或維爾弗。沙皇政府還掌控各個農村公社的行政和司法權,盡力使農村公社不僅是農村的經濟社會組織,而且進一步變成為農村的基層政治行政組織。沙皇政府還在每個村設村長,幾個村聯(lián)合為一個鄉(xiāng),設鄉(xiāng)長。村長和鄉(xiāng)長表面上是民主選舉產生,實際上都是內定由當?shù)氐刂骱透晦r中的頭面人物充當候選人。農民不得不在選舉中劃圈認同。鄉(xiāng)官村官都是沙皇政府的基層官員,由政府給予津貼,為政府征收賦稅田糧和征集服役六年的義務兵,還要協(xié)助警察鎮(zhèn)壓農民騷亂。各鄉(xiāng)的審判官可以判處犯法農民罰款和鞭笞肉刑。上述這些1861年廢除農奴制之后的舉措,使廣大農民怨聲載道,義憤填膺。所以自1861至1901年這40年間,俄國廣大農村爆發(fā)過幾百次小規(guī)模的分散的農民騷動。當然都被沙皇政府各個擊破,先后鎮(zhèn)壓下去了。到了1901-1903年俄國經濟危機時期,在工人階級帶頭抗爭的影響下,農民也紛紛行動起來。1902年春夏兩季,烏克蘭的一些州和伏爾加河一帶的廣大農村,農民自發(fā)暴動的烈火四處延燒。忍無可忍的農民不約而同地奮起焚燒大地主莊園,奪取地主巧取豪奪去的土地,甚至殺戮他們所痛恨的土豪劣紳和惡霸村官。沙皇政府聞訊當即派來警察嚴加鎮(zhèn)壓。有成千成百農民運動先鋒和組織者被槍殺、逮捕和判刑。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顯然已經激化了。
其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不斷深化并開始激化。如前所說,俄國的資產階級具有后發(fā)性,由于它是在1861年廢除農奴制后才邁開大步,所以它要追趕英、法、德、美等先進國家的資產階級就要加緊剝削壓迫無產階級。為此俄國無產階級的首要特點就是備受深重剝削壓迫的艱苦性。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重工業(yè)工人的勞動時間至少是12小時半,紡織業(yè)等輕工業(yè)工人甚至長達14-15小時(這時英、法、德、美等國工人已較普遍實行十小時工作制,正在爭取九小時以至八小時工作制)。俄國工人的工資也是更為微薄。重工業(yè)工人每月最高只得35盧布,輕工業(yè)工人每月通常只有7、8盧布。女工和童工勞動時間與普通工人一般長,所得報酬卻更低。工人居住條件十分惡劣,10-12人擠住在一小間黑屋的上下鋪中,衛(wèi)生條件極差,室內外臭氣熏天。工人普遍缺少勞動保護與保險,工傷、疾病與死亡率極高。備受壓榨的工人從70年代到90年代就持續(xù)不斷開展斗爭。然而資本家們鐵打黑心,極少讓步。如前所述,1901-1903年經濟危機時期,由于工人大批失業(yè),處境更加艱苦,因而爆發(fā)出強烈的反抗。斗爭從經濟罷工發(fā)展到政治罷工,提出政治民主自由權利以至打倒沙皇專制政府的要求。1901年2、3月彼得堡、莫斯科、哈爾科夫、基輔等城市有成千上萬工人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沙皇專制制度!”口號。同年五一節(jié),全國眾多城市舉行罷工斗爭。最為突出的是首都彼得堡奧布哈夫兵工廠6000工人中有1200人罷工。廠方立即開除領頭的工人,引起廣大工人抗議,5月7日開始抗議罷工,要求恢復被開除工人的工作,并罷免工人痛恨的幾個工頭。遭到該廠經理拒絕后,工人們表示要罷免的“不僅內閣大臣們,還有沙皇!”,廠方當即上報政府。政府立刻派來軍警要占領工廠,勒令工人復工。工人們在工廠周圍筑起工事,舉行“奧布哈夫防衛(wèi)戰(zhàn)”,用石塊、鐵棍、木棒奮起反抗,拒不允許軍警進入工廠。許多女工和鄰近工廠工人有3000多人都積極參與這場防衛(wèi)戰(zhàn)。少量軍警眼看工人們人多勢眾,鳴槍示警,工人們也毫不畏懼。這場防衛(wèi)戰(zhàn)堅持了3小時,軍警只好悻悻退走。然后逮捕工人800名,其中37人受審。結果有數(shù)人被處以苦役和刑罰,大多被流放到外地?!皧W布哈夫防衛(wèi)戰(zhàn)”是俄國工人革命覺醒的標志。它聲震遐邇,在國內引起眾多城市工人聲援的浪潮,西歐多國媒體都給予了報道。繼1901年斗爭之后,1902年3月在南高加索的巴統(tǒng)市,11月在頓河岸羅斯托夫市都發(fā)生了工人大規(guī)模罷工斗爭。1903年工人運動更掀起新高潮。五一節(jié)的大罷工和示威游行遍及全俄十幾個城市。到夏天甚至發(fā)展為政治性總罷工,工人們強烈要求政治民主自由與打倒沙皇專制制度。俄國的革命形勢正愈益逼近。
其四,大俄羅斯主義勢力與各異民族的矛盾在深化和激化。如前所述,俄羅斯族從1547年沙皇制度建立起到19世紀末,兼并了四周185個民族近2000萬平方公里領土。這185個弱小民族人口總數(shù)約占俄國人口總數(shù)1.8億人的57%,俄羅斯族人只約有8100萬人,約占全俄總人口43%。俄羅斯族總體而言是以少數(shù)民族身份統(tǒng)治大多數(shù)異民族。盡管俄羅斯族的大俄羅斯主義勢力愈益強大,它使盡了軍事占領、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移民混居、民族同化等等各種手段,依然無法消除俄羅斯族與各異民族之間的根本矛盾。沙皇專制政府統(tǒng)治350多年間,大俄羅斯主義統(tǒng)治屢次引起各民族的反抗與起義。如1662、1695、1705、1731、1825、1836、1898年在西伯利亞、中亞和伏爾加河流域都發(fā)生過連續(xù)多年的異民族起義。到20世紀初年,在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之下,各異民族人民也都紛紛發(fā)起反對大俄羅斯主義和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從1900年至1904年各異民族地區(qū)有記載的民族暴動就有670次之多。尤其是在烏克蘭、伏爾加河流域和南高加索的格魯吉亞地區(qū)斗爭更為熾烈。1903年7月南高加索巴庫地區(qū)工人掀起罷工浪潮時,有各異民族眾多工人積極參與。在波蘭和立陶宛,1901-1904年每年五一節(jié)在華沙等城市都有工人沖破沙皇政府的重重高壓,英勇無畏地上街游行示威,唱著紅旗歌,響亮地高喊:“打倒沙皇,自由萬歲!”“八小時工作制萬歲!”“社會革命萬歲!”等口號。波蘭和立陶宛工人堅決表示要與俄國工人站在一起,并肩戰(zhàn)斗。芬蘭人民在20世紀初強烈要求擴大自治,獨立自主,堅決反對強行擴大俄語的措施。當這些合理要求遭到申斥和打壓時,憤怒的芬蘭義士于1904年將沙皇政府派來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總督刺死。以上這些突出事件足以表明在20世紀初俄國的民族矛盾已達到相當尖銳的程度。
其五,俄國與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也在加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正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帝國主義階段。各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進一步加劇。由于這時世界領土幾乎已被列強瓜分完畢,因此重新瓜分世界的戰(zhàn)爭頻頻出現(xiàn)。例如1898年的英布戰(zhàn)爭就是英國要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搶奪荷蘭在非洲殖民地布爾人居住的地盤。到1902年戰(zhàn)爭結束,英國人得到德蘭士瓦和奧蘭治,1910年英國人進而把這兩地并入英國的自治領南非聯(lián)邦。1898年美國為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古巴發(fā)動了美西戰(zhàn)爭,同年美國為從西班牙手中奪取菲律賓又發(fā)動美菲戰(zhàn)爭。俄國在19世紀末與德國、奧國激烈爭奪歐洲霸權。1892年俄國先尋求同法國結成軍事同盟,簽訂秘密協(xié)定,規(guī)定俄德、俄意或法德、法意發(fā)生戰(zhàn)爭時雙方要互相給予大量軍事援助。1904年英法兩國訂立協(xié)約,1907年英俄也訂立協(xié)約。于是到1907年俄、英、法三國為與1882年德、奧、意結成的同盟國爭奪世界霸權,終于締結形成了協(xié)約國軍事集團。隨后,正是這兩大軍事集團間的爭霸,才引發(fā)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0世紀初,俄國在西方與英、法結成三國協(xié)約軍事集團的進程中,另把重點轉向東方,它還要與日本爭奪在東北亞的霸權。首先是要爭奪我國東北地區(qū)。1899年俄國先下手為強,強迫我國把遼東半島和旅順、大連地區(qū)租借給俄國,并且強行在我國境內修建中東鐵路。1900年沙俄把旅大地區(qū)改稱關東州,還派來總督,明目張膽地把旅順變?yōu)槎韲谶h東的海軍基地。同年俄國參與了帝國主義八國聯(lián)軍侵入我國。1901年9月7日我國被迫簽訂的《辛丑和約》,賠款4.5億兩白銀,沙俄得款最多,為1.3億多兩,占賠款總數(shù)的29%。沙皇用這些賠款迫使我國數(shù)萬勞工加快修筑中東鐵路,這條鐵路于1903年建成,全長1721公里(在我國境內就有1481公里)。沙皇俄國強占我國東北時已發(fā)出要在滿洲建立“黃俄羅斯”的計劃(即俄羅斯統(tǒng)治的黃種人)。日本帝國主義眼看沙俄已捷足先登中國國土,只好加緊擴軍備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顯然已經迫在眉睫。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到20世紀初年,由于沙皇專制制度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大俄羅斯主義勢力與各異民族的矛盾、俄國與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矛盾都在加劇深化以至激化,所以這時俄國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集中點,“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俄國革命風暴即將颯然來臨。這一場俄國革命具有什么樣的深遠意義?它將把俄國帶向何方?它將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什么樣的重大影響?這個重大問題不能不引起當時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的深刻思考?,F(xiàn)在看來思考得最為深邃而且已經被后來俄國和世界的歷史發(fā)展所證實了的精辟見解,是第二國際著名理論家卡爾·考茨基(1854-1938)1902年3月初在《斯拉夫人和革命》中提出的??即幕堑聡耍陀^冷靜地從國際的視角,第一次對俄國的革命進程作出這樣中肯的評價,他說:“現(xiàn)在可以認為,斯拉夫人不僅已經踏進革命民族的行列,而且革命思想和革命事業(yè)的重心正在日益轉向斯拉夫人。革命的中心正在從西方移向東方。”[3]90考茨基是如何得出這個嶄新的觀點的呢?這不完全是他個人獨具慧眼的天才發(fā)現(xiàn),而主要在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即幕谧x過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等書后于1881年轉變?yōu)榭茖W社會主義者。1883年他創(chuàng)辦《新時代》雜志并擔任主編,直至1917年???。他著有《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6年)、《愛爾福特綱領解說》(1892年)、《土地問題》(1899年)等書。他深知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講過19世紀世界革命、世界工人運動重心或中心在40年代憲章運動時期是在英國,自1848年6月巴黎起義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時期轉移到法國,70年代至90年代又轉移到德國。恩格斯于1875年4月寫成的《流亡者文獻》一文已經根據(jù)當時俄國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和官吏貪污腐敗嚴重等情況,得出結論說:“俄國無疑是處在革命的前夜”,“這個革命無疑正在日益臨近”[4]401。既有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論述在先,所以他敢于依據(jù)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6年來、尤其是20世紀初俄國情況的新變化,提出世界革命中心已經又從德國東移到俄國的新見解。考茨基在這篇文章中接著這樣說:“新的世紀開始時所發(fā)生的一些事件,使人們感覺到我們正在面對著革命中心的進一步轉移,亦即移向俄國”;“新的一代英雄人物已經在俄羅斯民族中成長起來,并且現(xiàn)在已經不再是孤軍作戰(zhàn)了?!覀冋诿媾R著俄國革命斗爭的新時代;……從西方接受了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的俄國,現(xiàn)在可能成為西方革命動力的泉源”[5]90-91??即幕@篇論證俄國革命斗爭新時代的宏文為何不在他自己主編的《新時代》雜志刊登,而專門寄給由列寧主編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秘密報紙《火星報》發(fā)表呢?⑧我以為他這樣做旨在希望此文能在俄國革命者中廣為傳播,給他們鼓氣增智,促進俄國真正成為新世紀世界革命的中心,反過來推動西方革命發(fā)展??即幕@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力作確實給俄國眾多革命者以莫大的鼓舞。它首先啟迪普列漢諾夫(他生于1856年,比考茨基小兩歲)、列寧(他生于1870年,比考茨基小16歲)等等俄國第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如何去創(chuàng)建一個真正符合俄國國情民情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這是俄國革命取勝并且真正能夠成為世界革命中心的首要關鍵。
二、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曲折建成及其制訂的黨綱黨章
1.俄國社會主義政黨一波三折終于建成
從上述俄國國情民情十大特點的復雜情況來看,在俄國要創(chuàng)建真正適合俄國實情的社會主義政黨,決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之舉,決不像西歐大多數(shù)社會主義政黨那樣召開一次會議就能宣布建立起來;而是一波三折,再接再厲,歷經20年之久,先后建立了三次。第一次是1883年普列漢諾夫等人在日內瓦創(chuàng)建勞動解放社,為建黨作準備;第二次是1898年在國內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發(fā)表建黨宣言;第三次是1903年在國外召開黨的二大,重新建黨,正式制訂了黨綱和黨章,并且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構。下面概述俄國建黨的這三次曲折歷程。
在俄國創(chuàng)建科學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除了沙皇專制政府的嚴密迫害這個外部天敵之外,還有兩個必須加以消除的內部對手,這就是代表小資產階級鼓吹農民社會主義的民粹派和工人運動中初現(xiàn)的名為經濟派的改良主義派。普列漢諾夫在消除民粹派方面貢獻最大,列寧在消除經濟派方面功勛卓著。
先說普列漢諾夫怎樣從民粹派的首領轉變?yōu)榉磽?、批判民粹派的先鋒。格·瓦·普列漢諾夫(1856-1918)出生于俄羅斯中部唐波夫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一個小地主貴族之家,其父曾任沙皇政府中級軍政官員。其母也出身于貴族之家,是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侄孫女。普列漢諾夫受父母親家教影響良多。1868年他在12歲時考取陸軍中學,1873年畢業(yè)后又到炮兵軍官學校和首都礦業(yè)學院學習。1875年19歲時結識革命民粹派分子、青年工人米特羅范諾夫,年底加入民粹派暴動派小組,從此走上民粹派革命之路。1878年初參加民粹派的“土地和自由社”,年底發(fā)表第一篇文章《爭論什么?》,文中堅持農村公社不會瓦解、會成為俄國社會主義基礎的觀點。他因參加民粹派鼓動工人革命的活動,曾經幾次被捕。1878年8月他因反對采取恐怖活動退出“土地和自由社”,9月另外創(chuàng)立“土地平分社”。1880年他24歲時流亡日內瓦,結識眾多高朋新雨,大開眼界,博覽群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認真細讀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等書,思想有根本轉變。1882年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俄譯本在日內瓦出版,馬克思、恩格斯為之撰寫了俄譯本序言。1883年夏天他寫成第一本批判民粹派的專著《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這標志著他已從民粹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這一年9月25日,他與同時完成思想轉變的青年老戰(zhàn)友阿克雪里羅得、查蘇利奇(女)、捷依奇、伊格納托夫聯(lián)手,在日內瓦共同創(chuàng)立“勞動解放社”。普氏本來主張采用“社會民主社”的名稱,后因其他人擔心這個名稱幾乎就是社會民主黨,易遭沙皇政府取締,于是他們決定以馬克思在1864年《國際工人協(xié)會成立宣言》中提出的要實現(xiàn)工人“勞動解放”作為這個新成立的革命團體的名稱。幾個月之后他們已覺察到這個名稱不確切,所以又在勞動解放社之前加上“社會民主主義”的定語。勞動解放社是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在它成立時擬就、1884年修訂后公布的《社會民主主義“勞動解放社”綱領》中開宗明義地說:“‘勞動解放社’所抱定的目標是在俄國宣傳社會主義和培養(yǎng)組織俄國工人社會主義政黨的一些成分。”[6]12簡而言之,勞動解放社的目標就是在俄國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政黨。那么在它活動的15年間究竟為建黨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呢?我以為主要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⑨
第一,翻譯、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俄國廣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對知識分子和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勞動解放社出版過普列漢諾夫翻譯或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著《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和《論貿易自由的演說》,馬克思、恩格斯著《神圣家族》(摘譯),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弗·恩格斯論俄國》等名著。普氏還為其中多本名著寫了序言,以便于俄國讀者領會其要點和真諦。列寧就是通過細讀這些名著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
第二,勞動解放社深刻批判了在俄國思想界深有影響的民粹派的唯心史觀和農民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錯誤理論。普列漢諾夫連續(xù)發(fā)表《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1883年)、《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年)、《不可避免的變革》(1888年)、《專制主義的新辯護人,或列·吉荷米洛夫先生的煩惱》(1889年)、《再論俄國社會主義者的原則和策略》(1890年)、《俄國面臨制度的改變》(1894年)、《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fā)展》(1895年)等論著。列寧等人從這些論著中得到很多教益。不破不立,有破有立,邊破邊立,破中有立。正是由于普列漢諾夫等人從多方面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俄國能夠廣為傳播,深入人心。
第三,勞動解放社還注重聯(lián)系群眾,在群眾中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為建黨做準備。從1890年起多國社會主義者組織響應第二國際1889年成立大會關于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的決定,開始宣傳并組織各國工人舉行五一罷工以至示威游行等活動。普列漢諾夫發(fā)表《1890年的‘五一’節(jié)》,第二年他又寫出《工人每年的節(jié)日》。這兩篇文章在俄國工人中頗有影響。1892年彼得堡工人為紀念五一節(jié)還舉行四次秘密會議,討論工人運動形勢和任務。普氏在日內瓦及時熱心集錄彼得堡工人在這次秘密會議上的發(fā)言內容,5月初就編出了《工人們的四次講演文集》,他還親自寫了序言加以推薦。此書隨即在日內瓦由《社會民主黨人》雜志印刷所出版,秘密運回國內散發(fā)。1895年2月彼得堡20多個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初步聯(lián)合組成“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開展革命活動。普氏得知這個斗爭協(xié)會派列寧為代表到瑞士聯(lián)系,非常高興。他于5月和8月先后兩次在日內瓦和蘇黎世與列寧會晤。雙方決定勞動解放社與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建立固定聯(lián)系,合作定期出版文集《工作者》,在日內瓦編輯、出版后秘密運回俄國傳播。
第四,勞動解放社還作為俄國社會主義組織的代表多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與多國社會主義政黨建立了聯(lián)系,擴大了俄國社會主義組織的國際影響。1889年7月普列漢諾夫同拉甫洛夫等5人組成俄國代表團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在會上發(fā)表演說講道:“現(xiàn)在我們的任務就在于,同你們在一起維護國際社會主義的事業(yè),用一切辦法在俄國工人們中間傳播社會民主主義的學說和率領他們去轟擊專制制度的堡壘。”最后他強調:“俄國的革命運動只能作為工人運動而勝利,否則它永遠不會勝利。”[6]109他的講話在大會上贏得好評。他的《在巴黎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上的演說》,隨后發(fā)表在倫敦出版的《社會民主黨人》雜志第1期上。1891年8月第二國際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勞動解放社感到俄國社會民主黨尚未正式建立起來,所以未派代表出席大會。但是由普列漢諾夫與查蘇利奇二人聯(lián)名向代表大會提交了近萬言的關于俄國革命運動發(fā)展情況的書面報告,表示自己要努力使工人協(xié)會遍布全俄國。1893年8月第二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在瑞士蘇黎世召開。普氏出席大會,并被選入戰(zhàn)爭問題委員會。他譴責資本主義列強的戰(zhàn)爭政策,主張埋葬沙皇專制制度。1896年8月他又參加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同無政府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勞動解放社參與第二國際前四次代表大會的活動,為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黨創(chuàng)造了國際條件。
第五,勞動解放社為俄國社會主義政黨起草了黨綱。1883年秋季成立勞動解放社之初,普列漢諾夫就起草了綱領。經國內幾個社會民主黨人組織提出修改意見后,1887年他又撰寫了《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綱領第二草案》,1888年在日內瓦發(fā)表。這個草案比4年前的第一個綱領草案有很大進步。草案開宗明義提出,俄國社會主義者“致力于使勞動從資本的壓迫下獲得完全的解放。這樣的解放只有把生產的一切手段和產品轉變?yōu)樯鐣胁拍苓_到,……這一共產主義革命在社會的和國際的整個制度中將引起最根本的改變”[6]101。第一個綱領只有一處提到“社會主義革命”,第二個草案進而有兩處提到“共產主義革命”,這表明俄國社會主義政黨是從更堅決、更徹底的共產主義的高度來理解社會主義的。草案還寫明俄國社會主義政黨要致力于工人階級解放的先決條件是奪取政權,要堅持與各國工人階級配合行動的國際主義原則等等,這些都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guī)定。草案用較大篇幅說明依據(jù)俄國實情,俄國社會主義者的具體任務和奮斗目標,其中寫明“推翻專制主義應當是他們的第一個任務”[6]103。為此,俄國社會主義者的“首先的和主要的職責就是組織革命的工人黨”[6]103。這個工人政黨要發(fā)揮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就要重視爭取農民和知識分子。因為“專制主義的最主要支柱正寄托在農民的政治上漠不關心和智力的落后上面”。還表現(xiàn)為“我們知識分子的政治思想的不穩(wěn)定,而有時是灰心和完全失望”[6]103。依據(jù)俄國實況,草案提出了政治上爭取民主憲法的九點要求(如公民的選舉和被選舉權,公民的人身和住宅不可侵犯性,言論、出版、集會和信仰自由等)和爭取改善經濟條件的四點要求(如農民退出公社的自由,為工人與雇主的關系立法等)。綱領草案不免也有欠缺與差錯。如草案沒有提出如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和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草案還照搬德國社會民主黨1875年哥達綱領中關于要求實現(xiàn)人民直接立法以取代代議制,要求國家?guī)椭l(fā)展合作社,這都是不切俄國實際的。從總體上看,應該說普氏擬就的這兩個綱領草案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最早文獻,普列漢諾夫不僅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而且是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先行者和帶頭人。
由于勞動解放社15年間在理論、政治、思想、組織和骨干五個方面為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黨做了較為全面的準備工作,所以俄國能夠在1898年正式成立社會民主工黨。勞動解放社本身可以說就是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第一個形態(tài)。列寧1899年底在《我們黨的綱領草案》一文中曾經這樣指出:勞動解放社“為俄國社會民主黨奠定了基礎,為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發(fā)展做了許多事情”[7]188。
有了勞動解放社15年來從國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經過國內各地社會民主黨小組的具體籌備,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終于1898年3月1-3日在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社會民主黨人普·弗·魯勉采夫的寓所秘密召開。出席代表只有9人,來自彼得堡、莫斯科、基輔和葉卡特林諾斯托夫,主要是在各地基層從事秘密工作的領導人。流亡國外的勞動解放社成員當然不可能派代表與會。列寧從1897年2月起就被沙皇政府流放西伯利亞,也無緣與會。大會開了3天,舉行了6次會議,為防止泄密不作記錄,一致決定正式成立工人階級社會主義政黨。大會討論了黨的名稱、黨的組織結構、黨的民族政策等問題。關于黨的名稱問題曾經在會議中引起爭論。代表提出“俄羅斯社會民主黨”、“俄羅斯工人黨”、“俄羅斯工人協(xié)會”等不同方案。其共同點是都突出“俄羅斯民族”。多數(shù)代表認為應該用俄國取代俄羅斯,因為俄國包括以俄羅斯為主體的眾多民族。最后民主表決時以5票對4票通過采用“俄國社會民主黨”作為黨的名稱。會后在草擬黨的宣言時經兩名中央委員同意,又加上一個“工”字,就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樣就與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等名稱一致。經大會通過唯一公布的決議是黨章的要點,共有11條內容。⑩規(guī)定:由代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是黨的執(zhí)行機關,中央委員會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中央委員會的職責是遵循黨代表大會的指示,關心黨的有計劃的活動,出版書刊并運往各地方委員會,組織有全俄意義的活動,如慶祝五一節(jié)和支援罷工工人等;黨的地方委員會以適合當?shù)氐姆绞綀?zhí)行中央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地方委員會可以獨立活動,但是得以黨綱為指針。這個決議沒有規(guī)定黨的組織原則是什么,但是從上述這些具體內容可以看出,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制,而不是集中制。因為其中明文規(guī)定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要服從黨代表大會;而且決議還規(guī)定地方委員會有相對獨立性,而不是地方必須服從中央。決議中還有一條涉及黨的民族政策,即“黨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決權”,這是最早承認民族自決權的文獻。決議最后一條是:宣布《工人報》為黨的正式機關報。決議還附帶說明:“詳細的黨綱將在黨的地方委員會審議后公布?!贝泶髸x舉拉德琴柯、艾克爾曼和克列美爾三位同志組成中央委員會。與會的9個代表大概都知道普列漢諾夫早在1883年和1887年已經草擬過兩個綱領,所以會議上土查普斯基代表提議約請普列漢諾夫起草正式黨綱,同時他還要普氏撰寫關于黨的成立的鄭重聲明;而拉德琴柯則認為最好由彼得堡委員會來做這項工作,因為在彼得堡“做這件事能夠避免在同國外打交道時不可避免的各種困難”。大會最后采納拉德琴柯的議案,并且決定會后由中央委員會起草黨的宣言正式發(fā)表。大會閉幕前,還特意決定發(fā)出兩封賀信:一封是發(fā)給日內瓦的普列漢諾夫,祝賀他的名著《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發(fā)表15周年;另一封發(fā)給德國社會民主黨,紀念德國1848年革命50周年。
天有不測風云。大會閉會剛一周,3月11-12日沙皇政府就在俄國歐洲地區(qū)27個城市大肆搜捕社會民主黨人,約有500人入獄。大會原來決定以社會民主黨人基輔小組于1897年出版過兩期的《工人報》作為黨的機關報。然而《工人報》第3期剛印好,即因印刷所被破獲而遭到銷毀。參加第一次代表大會的9名代表有5人被捕,其中包括2名中央委員。3名中央委員中只有伊·伊·拉德琴柯(1868-1911)得以幸免,他曾在彼得堡工人小組中任宣傳員。因為他是工科學生,大概自感難以勝任起草黨的宣言,于是請“合法馬克思主義”頭面人物、著名筆桿子司徒魯威捉刀執(zhí)筆。這份題為《俄國社會民主黨宣言》的文獻于1898年4月用單頁印發(fā),6月間由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國外聯(lián)合會主辦在日內瓦出版的《工作者小報》第8期全文轉載。這份宣言講到社會民主黨成立后要把“爭取政治自由的任務當做全黨當前任務中最重要的任務”,“但這只是實現(xiàn)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建立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的第一步。俄國無產階級將擺脫專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去繼續(xù)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作斗爭,一直斗爭到社會主義全勝為止”[8]6。然而宣言并沒有明確寫出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工人階級政權、最終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實現(xiàn)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取得社會主義全勝這些核心內容。
由于沙皇專制政府加緊迫害新成立的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全黨一時陷于群龍無首的癱瘓狀態(tài)。1898年3月成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是繼1883年創(chuàng)建的勞動解放社之后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第二個組織形態(tài)??墒撬怀闪讉€月就名存實散了。黨不僅組織渙散,各地方小組習氣濃厚,而且思想混亂,畏難避險情緒陡長。這時黨內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經濟派”的派別。經濟派首領克里切夫斯基、馬爾丁諾夫等人于1899年4月在日內瓦創(chuàng)辦《工人事業(yè)》雜志,作為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國外聯(lián)合會的機關刊物;此前經濟派另一首領塔赫塔列夫等人已于1897年10月在彼得堡主辦《工人思想報》作為“工人思想社”的機關報。這些報刊大肆宣揚經濟派的改良主義思想觀點,反對工人參與政治斗爭,主張工人運動只爭取改善工人的經濟條件,宣揚沙皇政府會幫助工人滿足其經濟要求,如提高工資、縮短工作日等。他們標榜“工人運動的座右銘”就是“為改善經濟狀況而斗爭,為日常的切身利益而同資本家作斗爭,以罷工作為斗爭的手段”;他們認為工人運動的“信條”就是“工人應進行經濟斗爭,自由派則應進行政治斗爭”。僅此而已,豈有它哉!列寧早在1899年流放西伯利亞期間就寫出《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批駁經濟派的這些“座右銘”和“信條”。1900年2月他從流放所回到莫斯科后更是全力投入到反對經濟派的斗爭與重建社會主義政黨的工作。
在這里有必要簡要概述青年革命家列寧的家世和身世。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原姓烏里揚諾夫,后用他的筆名列寧為姓氏),1870年4月10日(公歷22日)生于俄國中部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市一個書香門第。其父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里揚諾夫是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視察員,其母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學識淵博,掌握幾種外語。列寧的祖父是裁縫,屬小資產階級。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一樣,其階級出身查三代都不是無產階級。然而,他也同馬克思、恩格斯一樣,經過自己刻苦學習,勤奮著述,積極投身工人運動和實際革命斗爭,終于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家。列寧從小聰穎活潑,5歲知書,9歲上辛比爾斯克古典中學,連年成績優(yōu)異。1887年6月中學畢業(yè)前一個月,他的哥哥和其他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民粹派分子被判處死刑。列寧明確表示:“不,我們要走的不是這條路,不應當走這條路(指民粹派個人暗殺之路——引者著)?!蓖?月,17歲的列寧考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可是12月間即因參加學生民主運動被捕,旋被放逐農村。翌年10月回到喀山加入馬克思主義小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著作。1889-1891年用一年半時間自修完大學法律系課程。1891年春秋,他被允許到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應試,因每門功課成績均是優(yōu)等,獲得首都第一流大學畢業(yè)文憑。1892年他在薩馬拉省當律師助理。1893年8月移居首都彼得堡,投身革命運動。1894年撰寫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從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三方面深刻批判民粹主義,同時還著文批判合法馬克思主義與伯恩施坦修正主義。1895年秋建立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領導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隨即被捕入獄并被流放西伯利亞三年。流放期間他寫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巨著,繼續(xù)批判民粹派否認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謬論。1900年初流亡期滿,7月他出國到西歐從事革命活動。這時他已是“三十而立”之年、成為獨當一面的革命領導人。他的首要任務是著力重新建立俄國社會主義政黨。馬克思有幸,得到恩格斯這樣優(yōu)異的伙伴,兩人并肩奮斗40年,為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不朽業(yè)績。列寧無緣遇到終生志同道合的親密戰(zhàn)友,但是有幸得到克魯普斯卡婭這樣杰出的終身伴侶。他們自1894年2月相識相愛起,攜手合作近30年,為俄國和世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樹立了革命家伉儷的光輝榜樣。
1900年7月列寧到達瑞士后,當即與普列漢諾夫等人聯(lián)系協(xié)商,決定籌辦全俄社會民主黨人的第一份馬克思主義秘密報紙,取名《火星報》,意為“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在兩年多時間內,報紙發(fā)表了眾多文稿,批判經濟派的錯誤,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真理,聯(lián)系國內各地方社會民主黨人組織,為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重新建黨做了大量工作。《火星報》編輯部另于1901年到1902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市出版《曙光》雜志,配合《火星報》加強政治思想傳播,列寧就是在該刊發(fā)表文稿時開始以“列寧”為筆名的。同時,列寧在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又寫成《怎么辦?我們運動中的迫切問題》一書,約12萬字。本書在德國斯圖加特出版后被秘密運回俄國,在各地社會民主黨人中引起強烈反響。全書主要解決了三大問題。第一,深刻批判了經濟派否認政治的錯誤,論證了政治鼓動、政治揭露、政治斗爭在當前俄國的首要意義,指明了工人階級是爭取民主制的先進戰(zhàn)士,揭示了經濟派推崇英國工聯(lián)主義的政治實際上是誘使工人階級遠離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只滿足于爭取自身的點滴經濟利益。第二,深刻批判了經濟派崇拜工人運動自發(fā)性的錯誤,強調了社會主義政黨自覺性的歷史價值,論證了社會主義政黨對廣大工人群眾堅持不懈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關鍵作用,提出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嶄新觀點,肯定了理論斗爭與政治斗爭、經濟斗爭三者具有同等的意義和內在的聯(lián)系。第三,深刻批判了經濟派在組織上崇拜“手工業(yè)方式”的錯誤,說明了建立全俄統(tǒng)一集中化的黨組織的迫切性,闡釋了把地方工作轉移向全俄工作的必要性,申述了在俄國要建立以職業(yè)革命家為核心的群眾性的工人政黨,喊出了“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的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的豪言壯語,警示了秘密的革命家組織只能實行集中制,而不能享有“廣泛的民主”,規(guī)定了黨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对趺崔k?》一書的傳播,《火星報》的主導工作,勞動解放社的長期努力,為重新建黨做好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痘鹦菆蟆肪庉嫴窟€于1902年6月發(fā)表了黨綱草案。國內大部分地方組織團結在《火星報》周圍。1902年3月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組織委員會,專門負責積極籌備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
黨的二大于1903年7月17日(公歷7月30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由于比利時警方的干預,中途不得不轉移到倫敦繼續(xù)開會,至8月10日閉會。各地的26個組織選出的代表共43名,擁有51票表決權(有6個組織的代表每人享有兩票表決權)。大會開幕時首先民主選舉3個人組成主席團。普列漢諾夫為大會主席,列寧和克拉西柯夫為大會副主席。列入大會議程的共有20個問題。這次大會既然旨在重新建黨,所以主要議題是制訂黨綱、黨章,主辦黨的機關報,選舉產生黨中央領導機構。同時還討論了民族問題、黨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工會、軍隊、學生工作,以及對待其他黨派的方針等問題。由于這次大會代表成分復雜(既有火星派,又有不堅定火星派、中派和反火星派),所以注定大會在重大問題上必定會有重大爭議。
前面講過,1883年和1887年普列漢諾夫為勞動解放社草擬過兩份黨綱草案。隨后,列寧也提出過兩份黨綱草案,這就是寫于1895年和1896年的《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及其說明》和1897年底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任務》。這次提交黨的二大討論的是由普列漢諾夫草擬、經《火星報》編輯部修改后提出的黨綱草案。在大會上爭論最為激烈的是黨綱中是否要寫上“社會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經濟派首領阿基莫夫和馬爾丁諾夫等堅決反對黨綱寫進“無產階級專政”,他們認為專政是同民主原則不相容的,黨的政策應該服從基本民主原則。普列漢諾夫挺身而出,說明我們不能孤立、抽象地看待基本民主原則,而必須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準則。他還通俗地表明:社會民主黨人掌握政權后如果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限制上層階級的選舉權,這樣的無產階級專政并不違背革命民主原則。反火星報派還認為西歐各國社會黨黨綱中均未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俄國的階級矛盾正趨向緩和,只要逐步改善工人經濟狀況,不必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就可以達到社會主義。這些觀點遭到在場知情代表的批駁。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未在黨綱中寫進無產階級專政,那是由于它們在參與議會合法斗爭的條件下顧忌會因此遭到資產階級借口加以取締。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1875年和1891年曾經嚴厲批評過德國社會民主黨未在哥達綱領和愛爾福特綱領中寫進無產階級專政。俄國根本沒有議會,俄國社會民主黨也沒有進行議會合法斗爭,它在1898年剛成立就被沙皇專制政府鎮(zhèn)壓取締。如今重新建黨,當然要表明黨當前要進行民主革命,將來要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目前沙皇政府和一些資本家雖然已承諾要限制工人勞動時間,這是工人階級堅決堅持斗爭的成果,但是八小時工作制遠未實現(xiàn),階級矛盾緩和遠未出現(xiàn),不可能只通過經濟斗爭就實現(xiàn)社會主義。經濟派代表還反對黨綱草案中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以及要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和民族問題,以爭取農民同盟軍和各民族人民同盟軍的規(guī)定。會上也都遭到眾多代表義正詞嚴據(jù)理批駁。結果黨綱草案在大會上獲得大多數(shù)代表同意通過。
大會在討論黨章草案時出現(xiàn)了更為復雜的情況。黨章草案是列寧起草的。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都可以作為一個黨員。”在大會討論中,馬爾托夫對這一條提出不同的意見。他主張修改為:“凡接受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且在黨的一個組織領導下經常協(xié)助黨的,都可以成為”黨員。馬爾托夫屬于哪一派?他為何要反對列寧的條文而另作主張呢?爾·馬爾托夫(1873-1923),猶太血統(tǒng),1891年在彼得堡大學就讀期間加入革命小組,次年被捕流放;1895年參與創(chuàng)建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翌年又被捕流放三年;1900年流亡歐洲后成為列寧創(chuàng)辦的《火星報》編輯部編委。他在黨代會上提出修改黨章第一條條文是照搬西歐社會民主黨的經驗,沒有考慮到俄國國情民情的特點。例如,德國社會民主黨1890年哈勒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第一條規(guī)定:“凡承認黨綱的基本原則,并盡力支持黨的人,都可以成為社會民主黨黨員?!盵9]119德國黨當時主要從事議會合法斗爭,不要求黨員參加一個組織,不給黨員個人布置具體的任務,只要求黨員憑個人自覺盡力支持黨。而俄國黨處在沙皇專制政府嚴加監(jiān)控條件下,從事秘密非法斗爭,必須要求黨員參加秘密組織,還要過組織生活,接受黨組織布置的具體任務。列寧認為俄國必須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紀委嚴明、對黨員要求嚴格、對違紀者要嚴肅處理的、以職業(yè)革命家為核心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政黨。由于火星報派骨干馬爾托夫倒戈,并聯(lián)合反火星報派和中派,在大會上占多數(shù),結果大會在表決黨章時,以28票對22票(另有1票棄權)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盡管如此,黨章中關于堅持中央委員會權威、捍衛(wèi)黨的集中制原則、反對黨內地方自治和聯(lián)邦制的條文,還是在大會上獲得多數(shù)通過。
大會代表中有5名是“崩得”分子?!氨赖谩笔恰傲⑻胀?、波蘭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聯(lián)盟”的簡稱。這大半是居住在俄國西部地區(qū)猶太工人的組織,持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氨赖谩笔嵌砦魔咬濮擐找糇g,該詞的俄文又音譯自猶太文,原意是聯(lián)盟。崩得分子要求大會承認他們是俄國猶太工人的唯一組織,這顯然是狹隘民族主義的表現(xiàn)。工人階級政黨應該是統(tǒng)一的集中的組織,不能按照民族成分劃分。于是這5個全部屬于反火星報派的崩得代表退出會場。還有,大會拒不承認將經濟派把持的俄國社會民主黨國外聯(lián)合會作為黨的國外代表機關,于是兩個經濟派分子也退出大會。他們7人退出后,在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時,自然對火星報派是很有利的。按照黨章規(guī)定黨中央有3個機構,即中央委員會,黨中央機關報《火星報》編委會,以及黨的總委員會。當選中央委員的3人分別是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林格尼克和諾斯科夫,都屬于“火星報”派。 當選黨的機關報《火星報》編委會的3人是普列漢諾夫、列寧和馬爾托夫。黨的總委員會5人是由中央委員會和機關報編委會各推選2人,另在大會選舉第五名委員。結果普列漢諾夫當選第五名委員和總委員會主席。這樣在黨中央3個機構6位領導人當中火星報派的有5人,占絕大多數(shù),反火星報派的只有馬爾托夫一個人,占絕對少數(shù)。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1903年8月剛重新建立,在黨中央內部就明顯劃分為布爾什維克(從俄文單詞Больше[意為較多]演化而來的Большевик音譯)和孟什維克(俄文單詞Меньше[意為較少]演化而來的Меньшевик音譯)兩派。從此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詞成為特定的專有名詞,專指俄國社會主義政黨內的兩派。到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又成為俄國黨的名稱(191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把黨的名稱改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常簡稱布爾什維克黨。
總之,1903年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以列寧為首的火星報派重新建立的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列寧后來于1920年寫成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1903年開始的?!盵10]135布爾什維克黨,這是自1883年勞動解放社成立以來一波三折最終建立起來的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第三個組織形態(tài)(在二大上勞動解放社宣布加入這個黨,正式解散)。以后蘇聯(lián)共產黨即把這次大會開幕的7月30日定為黨的誕生日。這是區(qū)別于19世紀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扎根俄國本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革命社會主義政黨。然而二大之后在黨中央甚至在黨代表大會和全黨黨員中,布爾什維克派并不總是占多數(shù)。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它還時常占少數(shù)。這就使得俄國社會主義政黨在1903年重新建立之后黨內兩派之間的競爭與斗爭異常激烈。布爾什維克黨的異軍突起是一個異常艱巨的歷程。1903年二大時黨員總數(shù)才有7000多人,1917年4月增為2.4萬人,十月革命前夕猛增至35萬人,到這時布爾什維克已經在其中占居絕對多數(shù)。
2.黨綱、黨章新評
以往蘇聯(lián)官方出版的蘇共黨史課本,對這次大會通過的黨綱作了很高的評價。例如,1959年波諾馬遼夫主編的《蘇聯(lián)共產黨歷史》這樣說:“第二次代表大會所通過的綱領,是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是俄國馬克思主義者使得馬克思主義大大豐富了的理論工作的總結。這個綱領給黨規(guī)定了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的政策”[11]63。其實今天看來,這個綱領雖然有很多新成就,但是仍有不少欠缺,甚至還有違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錯誤,這些值得我們重新評析。
二大通過的新黨綱全文約4500字。其中前后大體上可分為國際方面“最終目的”和國內方面“最近任務”兩個部分。黨綱中對這個部分并未明確表述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國際方面“最終目的”部分約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三點欠缺。首先,黨綱寫明“社會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來鎮(zhèn)壓剝削者的一切反抗”[12]37。把“無產階級專政”寫進黨綱,這一點確實超越了西歐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但是馬克思在1875年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是把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整個過渡時期的政權,無產階級專政的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上н@個綱領只寫“無產階級專政”,而只字未提無產階級專政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欠缺。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綱,理應寫明黨奮斗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過渡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共產主義。其次,黨綱只寫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和勞資兩大階級矛盾的一般概況,只字未提19世紀80年代以來托拉斯等壟斷資本主義、股份資本發(fā)展的新形式和新情況。1900年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的第五次代表大會曾經專門討論了托拉斯問題,并且作出了決議,指明:“由于這些大生產部門已經完全由托拉斯組織起來,因而有可能對它們實行剝奪。這樣以利潤為目的的私人生產就將逐步改造成為以制造產品為目的的生產?!盵13]90普列漢諾夫又一次參加作出這個決議的第二國際巴黎代表大會,而且當選社會黨國際局委員,他深知這次大會討論并且通過了關于托拉斯問題的決議??墒?903年黨綱沒有反映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的這個新事物,不能不說是個缺憾。最后,1901-1903年世界又一次爆發(fā)嚴重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新階段的轉折點,也是新世紀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波及英、法、德、美、俄多國,大量企業(yè)倒閉,生產下降,失業(yè)增多,工人階級貧困化擴大加深。這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新特點是日益增長的金融資本集團趁火打劫,大肆吞并中小企業(yè),在托拉斯之外,大力發(fā)展壟斷資本的另一種新形式,即卡特爾。它是同一生產部門的企業(yè)聯(lián)合,參與的企業(yè)保持自己在生產和商業(yè)上的獨立性,彼此間簽訂價格和市場的協(xié)議,借以保持壟斷高價,以緩解和渡過危機。例如德國的卡特爾1896年約有250個,到1903年就增至300多個。世界經濟危機加深了資本主義的三大矛盾:國內勞資矛盾加深,資產階級政府加緊鎮(zhèn)壓,如奧地利當局1902年2月在的里雅斯特市對總罷工工人進行大屠殺,德、捷、匈、比、美等國都發(fā)生武力鎮(zhèn)壓工人事件。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矛盾激化,戰(zhàn)爭頻發(fā),這一點前文已經論及。1903年黨綱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場世界資本主義深重危機毫無反映,顯得毫無國際景象和時代氣息,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失。
再看1903年黨綱的國內“最近任務”部分。黨綱在政治方面提出了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這是切合俄國實際的政治綱領。其中具體要求未來共和國憲法應保證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14項權利。在經濟綱領中列舉出實現(xiàn)八小時工作制等16項權利。黨綱還專門為農民提出了包括廢除贖金和盤剝性租金等5項要求。這些翔實的規(guī)定大部分都是符合本國實際情況和工農大眾的切身權益。但是,如果細加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部分也存在三點欠缺甚至錯誤。首先,綱領只字未提1900-1903年世界經濟危機給俄國造成的損失。俄國當時約有3000家企業(yè)倒閉,10萬多工人失業(yè),有眾多工人被降低或克扣工資,或延長勞動時間,罷工工人又遭到迫害鎮(zhèn)壓。綱領并未就這些最迫切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和具體要求,這顯然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其次,綱領中有些要求是照搬第一國際、第二國際和西歐社會民主黨的規(guī)定,也是脫離俄國實際、脫離俄國群眾的。例如,政治綱領第12條:用全民武裝代替常備軍。早在186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代表大會就作出決議,要求實行全民武裝,普遍訓練使用武器,廢除政府的常備軍。后來第二國際1889年巴黎代表大會又提出了實行全民武裝、廢除常備軍的要求,認為全民武裝在常備軍失敗的情況下更有力量保衛(wèi)國家。1891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愛爾福特綱領》也提出“以人民軍隊取代常備軍”。幾十年國際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表明,在資產階級政府不斷加強常備軍的態(tài)勢下,實行全民武裝和廢除常備軍的要求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要求。在沙俄政府日益擴軍的條件下,最迫切的要求應是減少連年征兵和爭取軍隊站在人民方面。最后,綱領還有個別錯誤的提法。綱領規(guī)定的政治任務第1條“建立人民專制”,這是俄國民粹派的主張和詞語。民粹派自認為是人民之友,它在推翻沙皇君主專制之后要建立人民專制。殊不知“專制”(despotism)一詞原意是個人專斷或寡頭專斷的政治體制,這是苛政、暴政;“人民”是一個偌大的群體,人民掌權后是由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由人民選出代表議決國家大事,由人民政府治理國家和社會,不應該也不可能實行“人民專制”。人民掌權后對反人民的敵人理應是依法懲治,不能施仁政、德政。也不能無法無天,濫施苛政、暴政。馬克思從1850年起使用“工人階級專政”或“無產階級專政”話語,這是指未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即工人階級領導、掌握國家大權),而并非政體(政治統(tǒng)治的形式)。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專政,政體則必須是共和制、共和國,而不能是專制制、專制國。馬克思、恩格斯從未使用過“人民專制”的提法。把“人民專制”這種民粹派的詞語寫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的綱領,包括列寧在內的43個大會代表均未察覺發(fā)現(xiàn),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疏漏。
二大通過的黨章也值得我們重新評析。列寧向大會提交了黨章草案。最后大會通過了包括13條內容的正式黨章。如前所述,黨章第1條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提案,這將使黨成為較為松散的組織。然而從整體而言,黨章還是貫穿了列寧提出的集中制的原則,賦予黨中央委員會以很大的權力。這表現(xiàn)在第6條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組織各委員會、委員會聯(lián)盟和黨的所有機關并領導它們的活動;組織并管理全黨性的事業(yè);分配黨的人力和財力并管理黨的中央會計處;處理黨的各種機構之間的以及它們內部的爭端,并大體上統(tǒng)一和指導黨的全部實踐活動?!盵12]45這一條較為全面規(guī)定了黨中央的“領導”、“指導”、“管理”、“處理”、“分配”、“統(tǒng)一”等各方面的職權、職能和職責。第9條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決議,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執(zhí)行;一切黨組織還應按中央委員會規(guī)定的數(shù)量向黨的中央會計處繳納黨費?!盵12]45即便黨章這樣強調黨中央的權威,但其中畢竟沒有把“全黨服從中央”作為一條紀律規(guī)定下來。因為黨章第2條寫明:“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12]44黨章并未把黨中央委員會與黨代表大會并列為黨的最高機關。為此,中央委員會也應服從黨代表大會,全黨理應都服從黨代表大會,而不能全黨服從中央。黨章中寫明“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決議,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執(zhí)行”,這只是表明:地方必須服從中央,部門必須服從中央;而不是全黨服從中央。1903年二大黨章在黨的權力結構方面,最大的疑問是黨中央為什么要設立3個機構,即中央委員會、中央機關報編委會和黨總委員會。對這個問題,未見有人加以解惑。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中央委員會成員重點在俄國國內秘密領導黨的工作,而機關報只能設在國外編印出版,然后再秘密運回國內發(fā)行。所以機關報編委會就無法在國內的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之下開展工作。因此必須賦予機關報編委會與黨中央委員會同等的地位與權力。兩者的分工大體上是中央委員會管組織實際,機關報編委會管思想理論。為了協(xié)調這兩個中央機關,只好另設一個黨總委員會。當時中央委員會并未設主席,3個委員在國內分駐三地開展工作??偽瘑T會設5個委員,其中3個委員常住國外,不能不設1名主席。普列漢諾夫年長(47歲,列寧33歲)望重,當選總委員會主席。黨章中還有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既然第2條規(guī)定“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可是第5條又寫明“黨總委員會是全黨最高機構”。[12]44這樣的規(guī)定使普列漢諾夫擁有很大的權力,這一點在二大閉幕后不久就顯示出來了。3個中央機關的組織結構只能是適應當時俄國黨特殊情況的過渡性舉措,到1905年12月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時就決定把黨中央委員會與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合并為一個機構,機關報編委也成為中央委員。到1905年召開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新黨章,黨中央就只有中央委員會一個機構。黨章雖然貫徹了集中制原則,但是關于黨內民主的原則也多有顯示。如規(guī)定:黨代表大會的召開“盡可能至少每兩年一次”;“黨內的所有組織自主地處理專門同它所主管的黨的工作的一切有關事宜”;“每一個黨員或者同黨有來往的個人都有權要求把他的聲明原樣送達中央委員會、中央機關報編輯部或黨代表大會”。這些規(guī)定都是黨內民主的應有內容。
二大通過的黨綱黨章,盡管尚有欠缺甚至差錯,然而從總體來看,可以說它們是把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重要歷史文獻。應該說,1903年最終建立起來的俄國工人階級政黨是適合俄國特殊情況的特種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以往所有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本(包括我主編的4本)都說俄國新建的黨是新型政黨。當今看來,我認為把它定性為特型社會主義政黨更為準確。
三、黨內第一次分裂危機與圍繞集中制問題的爭論
1.二大后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分立兩個中央
1903年8月間在黨的二大上形成的黨內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在會后立即繼續(xù)擴大分歧。孟什維克首領馬爾托夫因在黨的機關報《火星報》編委會內孤自一人,處于少數(shù)(另外兩位編委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竟拒不在編輯部工作。他暗中聯(lián)絡了支持他觀點的17名孟什維克分子于9月上旬在日內瓦召開秘密會議,成立由馬爾托夫、唐恩、波特列索夫、阿克雪里羅得、托洛茨基5個人組成的少數(shù)派常務局,堅決反對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派。馬爾托夫揚言,這是由他“發(fā)動的反列寧主義的起義”?!傲袑幹髁x”一詞正是這時由馬爾托夫作為貶義詞第一次提出的。他堅決反對列寧的集中主義,要求黨成為各個地方自治組織的松散組織。為達到目的,他們企圖首先奪取黨的地方性組織的領導權,進而來改組中央機關,最終在黨中央機關中占居多數(shù)。于是他們瞄準了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國外同盟這個地方性組織。它本在1901年10月由列寧發(fā)起成立于日內瓦,參與者有《火星報》和《曙光》雜志編輯部以及勞動解放社人員。1903年黨的二大承認、批準該同盟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國外的唯一地方性組織。馬爾托夫等人多次要求召開該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以便在會上挑起爭論,務使孟什維克壓倒布爾什維克。1903年10月13-18日同盟二大在日內瓦舉行,出席會議的布爾什維克代表15人(擁有18票表決權)、孟什維克代表18人(擁有22票表決權),另有既非布爾什維克又非孟什維克的代表1人(擁有2票表決權)。從代表構成中可以看出,孟什維克比布爾什維克略占優(yōu)勢。在這次大會上列寧作了關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綜合總結報告之后,馬爾托夫就帶頭批駁列寧關于要建立統(tǒng)一集中的有革命理論指導、有嚴明紀律的工人階級政黨的觀點,主張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國外同盟可以不接受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和監(jiān)督,可以不執(zhí)行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可以獨立與各地方黨組織建立直接聯(lián)系,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這實際上是破壞黨的統(tǒng)一集中,要把國外同盟變成為黨內派別斗爭的宗派組織。列寧、普列漢諾夫等人在會上都批評了馬爾托夫的錯誤觀點,認為孟什維克這樣做是違背二大決議的,是非法的,是要分裂黨的。當時擔任《火星報》編輯部秘書的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寫給國內同志的一封信中說:希望事情不要發(fā)展到分裂的地步。列寧在這封信中親筆補充了一句重要的話:“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嚴重了?!笨梢娏袑幷嫘南Mh不要分裂。
可是到1903年10月間,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這一場黨內嚴重斗爭的局勢發(fā)生了未曾預料到的新變化。這就是擔任黨總委員會主席的普列漢諾夫,他從與列寧等布爾什維克站在一起反對孟什維克的錯誤觀點和分裂活動,轉向調和立場,主張向孟什維克讓步,力求保持黨的統(tǒng)一與團結。10月18日晚上參加國外同盟的布爾什維克成員召開非正式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孟什維克的分裂活動。在會上普列漢諾夫突然一反常態(tài),神色憂郁,情緒激動,突如其來地表明:黨內兩派“應該和解”,“再也不能自相殘殺了”。為了和解,他擅自主張《火星報》編輯部應該改由原有的6個編委組成。這顯然是違背1903年8月間剛閉幕的黨的二大決議的??墒嵌簏h章第5條規(guī)定“黨總委員會是全黨最高機構”,普列漢諾夫作為黨總委員會主席,他事先未與其他委員磋商,更未經黨總委員會開會討論議決,擅自轉向與孟什維克妥協(xié),使列寧等人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列寧當場挺身起立反對普列漢諾夫這種個人專斷行為,勢必加深黨內矛盾與危機。于是列寧只好忍氣吞聲,表示自己退出《火星報》編輯部。馬爾托夫、阿克雪里羅得、波特列索夫、查蘇利奇4個孟什維克在普列漢諾夫支持下奪取了《火星報》這個黨的機關報陣地后,馬爾托夫于10月22日寫信給阿克雪里羅得時得意地說:“普列漢諾夫建議我們(同他一起)在《火星報》上進行反對中央委員會的戰(zhàn)爭。不管怎樣,列寧是被擊敗了?!?/p>
就這樣,從1903年11月7日出版的第53期起,《火星報》就已經變成孟什維克把持的黨的機關報了。在這一期新《火星報》上,普列漢諾夫發(fā)表了《不該怎么辦》一文,極力為自己轉向孟什維克作辯護。他在文中指責正統(tǒng)派(指列寧等人)不該這么嚴厲地對待馬爾托夫等人,不該把修正主義與修正主義者同等看待。他認為要同修正主義作斗爭,但是不該與修正主義者“處處為敵”。他在這篇文章中很機智地引用列寧譏笑過的實例,用以警示列寧不要重犯這個錯誤。他以列寧在《曙光》雜志1902年8月第4期上發(fā)表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土地綱領》一文為例,說列寧在這篇文章中曾經嘲笑了“著名的鳥兒直線性”,意即鳥兒不會沿著直線飛翔。接著,他不指名地暗中告誡列寧們:“在政治實踐上‘著名的鳥兒直線性’比在理論推論上還要危險。其所以更為危險,是因為人們容易錯誤認為這是一種堅毅的性格?!盵14]274普列漢諾夫認為這與堅毅的性格無關,而是由于有人思想作風頑固。他的結論是:“走直線的和作風頑固的人常常不是有始有終的?!盵14]274意在警告列寧們如果硬要頑固地走直線,硬要與孟什維克斗爭到底,那是不會達到目的、不會有好結果的。他還挖苦列寧們說:“尖刻性只有在適當?shù)牡胤讲攀呛玫?,不合時宜的尖刻性與其說是‘正統(tǒng)的’社會民主黨人的作風,不如說是索巴凱維奇的作風?!盵14]276索巴凱維奇是俄羅斯作家果戈里的名著《死魂靈》中一個丑惡地主的姓氏。此詞后來成為粗暴、頑固、慳吝的代名詞。普列漢諾夫還認為:現(xiàn)在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之間的“意見分歧是很不重要的,完全不值得為著這些分歧面紅耳赤,爭吵不休。再說一遍,如果這些并不重要的意見分歧繼續(xù)把我們分成兩個敵對的陣營,這對我們的事業(yè)將是有害的。以前我們斗爭過,現(xiàn)在我們可以以交換思想為限”[6]277??傊?,他希望兩派繼續(xù)在《火星報》上表達自己的思想。他說:“這定會給我們黨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應當這樣做下去?!盵6]279他還說:紀律固然重要,但是“有時對破壞紀律的行為閉著一只眼睛是有益的”[6]279。為此,他要求兩派和解,不要再內斗下去。他在文末還鮮明地提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可能是、當然也不會是集中制的空想主義者。”[6]28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果蔬品質要求也不斷提高。果蔬在運輸和加工過程中容易發(fā)生擠壓碰撞,一般會承受一些外載荷作用,可能導致果蔬品質發(fā)生變化,因此對果蔬進行力學特性試驗研究可以有效減少農產品的損傷,具有很高的價值。圣女果在收獲、運輸、分級、貯藏等過程中的機械損傷通常是由壓縮載荷引起的,在一般的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圣女果又都處于完整形態(tài)。因此,對整體圣女果壓縮特性的研究可為研究圣女果損傷機理、評定產品品質以及設計制造有關的各種機器提供合理、可靠的設計依據(jù)提供最佳參數(shù)[1-2]。
在列寧看來,依據(jù)俄國不同于西歐各國的實際情況,要應對沙皇專制政府的周密殘酷壓迫,必須建立一個集中制的有嚴密組織、嚴明紀律和對黨員有嚴格要求的黨;如果黨組織渙散,各地方組織各自為政,那是很容易被專制政府各個擊破、一網打盡的。因此,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當時的分歧,并非像普列漢諾夫所說,只是“并不重要的意見分歧”,況且這種分歧在黨的二大上已經爭論過,如果再在《火星報》上繼續(xù)交換思想也未必能夠取得統(tǒng)一認識。但是為了表示維護黨的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誠意,在普列漢諾夫的《不該這么辦》一文發(fā)表5天之后,即1903年11月12日,黨中央4名委員即克爾日札諾夫斯基、林格尼克、加爾佩林和列寧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協(xié)商一致,決定向孟什維克作最后一次讓步,采取一項非常性的舉措,即發(fā)出中央委員會最后通牒。其要點是:1、補選4位編委進《火星報》編輯部,2、由中央委員會補選二人進入中央,3、恢復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國外同盟的原來狀況(即不再被孟什維克掌控),4、孟什維克在黨總委員會中占一個席位。這4個條件實際上就是要使布爾什維克在黨中央3個機構和黨在國外的唯一組織(即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國外同盟)中都占多數(shù)。這樣的最后通牒,當然遭到孟什維克的拒絕。于是黨內矛盾與危機進一步加深。
一不作,二不休。普列漢諾夫幫助孟什維克奪取了《火星報》編輯部這個陣地后,又進而為孟什維克奪取了中央委員會委員的多數(shù)。1904年1月15-17日在日內瓦召開了黨總委員會會議。出席者有中央委員會的列寧和林格尼克(屬布爾什維克派)、《火星報》的馬爾托夫和阿克雪里羅得(屬孟什維克派),普列漢諾夫作為黨總委員會主席,他又站在孟什維克一邊。由于3比2的格局,連續(xù)三天的會議否決了列寧提出的關于恢復黨內和平并結束實際工作中混亂現(xiàn)象的具體提議,通過了把孟什維克補選進中央委員會的決議。由于普列漢諾夫在黨內是年長望重、很有影響的最高領導人,經過他幾個月的努力爭取,原中央委員中屬于布爾什維克派的諾斯科夫、加爾佩林和克拉辛三個人都轉變?yōu)檎{和派。他們鑒于沙皇政府近年來多次在國內各地大肆搜捕大批革命者,強調大敵當前黨內要加強團結,不可與孟什維克對立、對抗。1904年7月底被孟什維克和調和派把持的中央委員會趁列寧在瑞士山區(qū)休養(yǎng),又瞞著另一個中央委員捷姆利亞奇卡,在他們兩個人缺席的情況下,擅自開會作出多項決定,并且擬定《中央委員會聲明》,即《七月宣言》,公開發(fā)表在8月25日出版的《火星報》第72號上,號召與孟什維克和解團結,還把3個調和派分子柳比莫夫、卡爾波夫和杜勃洛文斯基補選為中央委員,并且剝奪了列寧的中央駐國外代表的權利,限定列寧今后出版著作要先經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同意。列寧認為中央委員會的這些決定都是錯誤的,他拒不服從,而且宣布今后斷絕同中央委員會的一切聯(lián)系。7月底列寧另在日內瓦召開22個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列寧夫婦、捷姆利亞奇卡等19人與會,會后又有3個人同意會議決議,故通稱22個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會議通過了《告全黨書》,聲明黨已面臨嚴重的分裂危機,唯一出路在于盡快召開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以求澄清情況,解決沖突,把黨內斗爭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既然黨中央的3個機構,即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編委會和黨總委員會都已被孟什維克和調和派所奪取,列寧就只好于12月12日前在彼得堡省的科爾皮諾秘密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北方區(qū)域代表會議,有彼得堡、莫斯科、里加、下新城等地黨組織代表參加會議。會上一致同意22個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發(fā)出的《告全黨書》,決定準備盡快召開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由黨的最高權力機關來解決黨面臨的第一次分裂危機。會上一致同意22個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的代表組成多數(shù)派委員會常務局,來負責三大的籌備工作。12月22日布爾什維克的機關報《前進報》在日內瓦秘密出版,并運回國內傳播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報紙由列寧主編,克魯普斯卡婭繼續(xù)任秘書。
總之,二大結束后僅1年又4個月,黨內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互有謀劃,互不相讓,已分裂為兩個中央和兩個機關報。黨建立后的第一次分裂危機,只有待黨的三大來解決。
2.列寧著《進一步,退兩步》為黨奠定組織原理基礎
為了總結1903年8月黨的二大后黨內兩派斗爭和黨的危機發(fā)展過程,為了深入批判孟什維克在黨建方面的錯誤觀點,為了系統(tǒng)論述布爾什維克關于黨的建設的原理,列寧于1904年1-4月在日內瓦寫成《進一步,退兩步(我們黨內的危機)》一書。他為寫這本書查閱了所有黨的二大決議和大會代表發(fā)言記錄。當他正在夜以繼日精心趕寫本書過程中,深知本書真諦的舊《火星報》編輯部秘書克魯普斯卡婭于3月26日在寫給國內下新城黨委員會一位同志的書信中,這樣寫道:“這個月底列寧關于代表大會和黨內形勢的一本小冊子(份量很重,有八、九個印張)即將脫稿。應該認為,這本小冊子將會透徹地闡明多數(shù)派的立場。我甚至有一個希望,這本小冊子將會使目前盛行于黨內的理論上混亂的現(xiàn)象得到消除。”5月6日該書在日內瓦印成單行本正式出版。全書分16章,共約16萬字。前14章分述1903年黨的二大的準備、二大的進程、二大上的爭論、二大上黨內兩派的形成,后4章專述二大后兩派斗爭的方法、經過,孟什維克的錯誤,布爾什維克的主張。書名《進一步,退兩步》旨在表明:俄國社會民主黨在二大上建立了統(tǒng)一集中的黨,克服了以前各地小組的渙散狀態(tài),這是前進了一大步;然而,二大后黨內兩派紛爭,孟什維克搞分裂活動,又使黨倒退到二大前的渙散狀態(tài),這是倒退了兩大步。列寧在書中結尾處語重心長地說:“進一步,退兩步……在個人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歷史上,在政治的發(fā)展中,都有這種現(xiàn)象。革命的社會民主黨的原則,無產階級的組織和黨的紀律,必定獲得完全的勝利,懷疑這一點,即使是片刻懷疑,也是一種行同(似應是形同——引者注)嚴重犯罪的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我們應當繼續(xù)努力奮斗,不因遭到挫折而灰心喪氣,我們應當堅持斗爭,鄙棄那些庸俗的小組爭吵的方法,盡一切可能來保衛(wèi)用極大精力建立起來的”全俄統(tǒng)一的黨。[15]158
邊破邊立,破中有立。列寧在本書中深刻批判了孟什維主義的錯誤,系統(tǒng)論證了布爾什維主義關于工人階級社會主義政黨的組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6條。
第一,科學社會主義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即先鋒隊。列寧批駁了孟什維克把黨同階級混為一談,把任何在實際活動中支持黨的群眾都可以作為黨員。這實際上是降低了黨的水平,降低了黨員標準。他論證說:我們是工人階級政黨,“但是,如果以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論在什么時候,幾乎整個階級或者整個階級都能把自己的覺悟程度和積極程度提高到自己的先進部隊即自己的社會民主黨的水平,那就是馬尼洛夫精神和‘尾巴主義’”?!巴浵冗M部隊和傾向于它的所有群眾之間的區(qū)別,忘記先進部隊的經常責任是把愈益廣大的階層提高到這個先進的水平,那只是欺騙自己,無視我們的巨大任務,縮小這些任務”[15]105。列寧在這段話中3次提到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先進部隊即是由先進分子組成的先鋒隊。先進分子的主要標準就是在這段話中講到的“覺悟程度和積極程度”,也就是政治思想覺悟程度和實踐行為積極程度這兩方面都要達標。先進部隊不僅要由先進分子組成,而且還有“巨大任務”,就是要盡量提高非黨群眾的“覺悟程度和積極程度”。這樣才能不斷壯大黨的隊伍,實現(xiàn)黨對非黨群眾的領導作用。
第二,科學社會主義政黨是工人階級有組織的部隊。孟什維克把黨同組織混為一談,把黨降低為一般的組織,把有組織的分子同無組織的分子混為一談,否認組織的重要性。列寧認為黨不僅是工人階級先進分子才能加入的組織,而且是工人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有嚴密組織系統(tǒng)的先鋒隊。列寧說:“黨應當是組織的總和(并且不是什么簡單的算術式的總和,而是一個整體)”。這就要求黨組織必須要在全國范圍建立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和暢通的安全的聯(lián)絡渠道,務使全黨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基層,從西部到東部,從北方到南方,從中原到邊疆,從國內到國外,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靈活的整體。為此就要“使作為階級的先進部隊的黨成為盡量有組織的,使黨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組織性的分子”[15]102。如果每個黨員缺少起碼的組織性,黨就無法成為有堅強領導力和戰(zhàn)斗力的強大組織。孟什維克把有組織的分子和無組織的分子混淆在黨內。列寧指出:“這樣的混淆才真正是危險的。”[15]102孟什維克還提出這樣的實例來反駁組織性。他們說強調黨的組織性就會使很多知識分子如大學教授、大學生、中學生等等留在黨外,因為他們素來自由散漫慣了,或者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的,這些人覺得“加入某個地方組織是有失體面的事”。列寧指出:“作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特殊階層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一般和整個說來,正是個人主義和不能接受紀律和組織,……這也就是這個社會階層不如無產階級的地方?!盵15]113科學社會主義政黨既然是工人階級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要接受知識分子入黨就必須要求他們拋棄、改造自己原來的階層屬性和特點。工人階級先鋒隊的社會主義政黨不能為害怕組織性的知識分子敞開大門。
第四,科學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應該建立以職業(yè)革命家組織為首位的包括多種多樣工人組織的廣泛組織體系。列寧在1902年寫成的《怎么辦?》一書中,十分強調職業(yè)革命家在建黨中的作用。他甚至把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翻轉過來”修改為“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17]406。當時如果沒有一批有堅強革命意志、有一定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善于做秘密工作的職業(yè)革命家埋頭苦干,黨是建立不起來的。孟什維克在二大后竟借此批評列寧只要革命家組織,而不要眾多工人組織。對這種指責,列寧作了有力的反駁。在1902年時,由于小組習氣嚴重,組織過于渙散,那時曾經強調職業(yè)革命家組織的作用。1903年二大以后情況已發(fā)生很大變化。列寧提出:現(xiàn)在革命的秘密組織不是只有作為革命家組織的黨,而是有一個以黨組織居首位的廣泛的群眾性的組織體系。他說:“這一點可以具體表述如下。一般按照組織程度,尤其是按照秘密程度來說,各組織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革命家組織;(2)盡量廣泛和多種多樣的工人組織(我只說到工人階級,當然,在一定條件下,這里也包括其他階級中的某些分子)。這兩種組織就構成為黨。其次,(3)靠近黨的工人組織;(4)不靠近黨,但是事實上服從黨的監(jiān)督和領導的工人組織;(5)工人階級中沒有參加組織的分子,其中一部分——至少在階級斗爭的重大事件中——也是服從社會民主黨的領導的?!盵15]111在這五種組織中,前兩種是黨組織,后三種是黨的外圍組織。五者共同組成為從事秘密革命活動的組織網絡。而黨組織并非只是少數(shù)職業(yè)革命家的組織,還包括盡量廣泛和多種多樣的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馬爾托夫他們主張“每一個罷工者”都可以“宣布自己是黨員”。列寧說:“這種界限模糊有什么好處呢?可以使‘稱號’廣泛散布。它的害處就是會產生一種把黨和階級混淆起來的瓦解組織的思想。”[15]111
第五,科學社會主義工人階級政黨不僅要在工人階級中廣泛建立工人組織形成組織體系,而且還要密切聯(lián)系未加入任何組織的廣大工人群眾、勞動群眾、學生群眾以至中上層群眾。黨應成為工人階級先進部隊與最廣大非黨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體現(xiàn)。黨只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才能真切了解群眾利益、要求和意愿,并且集中群眾智慧,進而組織群眾、領導群眾為革命的勝利而斗爭。孟什維克既模糊黨與群眾的界限,就更談不上要求黨去密切聯(lián)系群眾。馬爾托夫他們反而主張黨要去圍繞密謀組織,意即要黨參與密謀組織,甚至依靠密謀活動去推翻沙皇專制政府,奪取政權。列寧認為國內眾多卓越革命活動家領導小組之所以能夠完成政治任務,取得優(yōu)異成績,其主要經驗就在于“他們的沸騰的毅力能夠得到革命階級的毅力的響應和支持”。據(jù)此,他得出結論說:“要成為社會民主黨,就必須得到本階級的支持。不是像馬爾托夫同志所想象的那樣,黨應當去圍繞密謀組織,而是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應當圍繞既包括密謀組織又包括非密謀組織的黨?!盵15]108在《進一步,退兩步》全書的末尾,列寧特別強調指出:“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睙o產階級“所以能夠成為而且必然會成為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就是因為它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組織的物質統(tǒng)一來鞏固的,這個組織把千百萬勞動者團結成一支工人階級的大軍。在這支大軍面前,無論是已經衰敗的俄國專制政權還是正在衰敗的國際資本政權,都是支持不住的。不管有什么曲折和退步,……這支大軍一定會把自己的隊伍日益緊密地團結起來”[15]158-159。也就是說,只要黨組織密切聯(lián)系并依靠群眾,使黨、工人階級和千百萬勞動者三者緊密團結、聯(lián)合成一支大軍,革命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第六,科學社會主義的工人階級政黨在當時的俄國必須依照集中制原則來建黨,而不能按照孟什維克的主張實行自治制。在沙皇專制政府嚴酷統(tǒng)治之下,各地方分散自治的黨組織,缺少整體組合的統(tǒng)一集中領導,很容易被專制政府各個擊破,甚至被一網打盡。1898年初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之后5年的實踐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各地方渙散的手工業(yè)方式的黨組織陷于癱瘓狀態(tài),難有作為。1903年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重新建立了統(tǒng)一集中的黨,必須堅持集中制原則才能鞏固黨,并且進一步繼續(xù)發(fā)展黨。列寧指出:孟什維克在組織問題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和老爺式的無政府主義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維護自治制,反對集中制”[15]138。他們喊叫集中制是“官僚主義和專制”,是使維護自治制的孟什維克“受到不應有的忽視”,是要每個黨員“惟命是從”,充當“農奴”。他們實際上是把民主原則歪曲為無政府主義。列寧說:“這種老爺式的無政府主義在俄國虛無主義者身上是特別突出的。黨的組織在他們看來是可怕的‘工廠’;部分服從整體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在他們看來是‘農奴制’,……他們一聽見在中央領導下實行分工,就發(fā)出可悲又可笑的嚎叫,反對把人們變成‘小輪子和小螺絲釘’(在這方面他們認為特別可怕的,就是把編輯變成撰稿人),他們一聽見別人提起黨的組織章程,就做出一副不屑的樣子,輕蔑地說(對‘形式主義者’),完全不要章程也可以?!盵15]135這豈不是完全否定黨的章程嗎?列寧還說:“現(xiàn)在,我們已經成為有組織的政黨,這也就是說造成了一種權力,思想威信變成了權力威信,黨的下級機關應當服從黨的上級機關。”[16]366從這里摘引的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列寧認為黨內集中制的原則包括“三個服從”,即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和部分服從整體。盡管列寧強調實行集中制要求“三個服從”,可是他從未提出“全黨服從中央”。因為二大黨章規(guī)定:“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只是黨代表大會的執(zhí)行機關,所以全黨理應服從黨的代表大會,中央也要服從黨的代表大會;地方和部門要服從中央,這屬于下級服從上級的范疇。斯大林主編的《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解釋列寧的《進一步,退兩步》一書,講到黨需要統(tǒng)一的紀律時,有這樣的說法:需要有“由黨代表大會所體現(xiàn),在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黨中央委員會所體現(xiàn)的統(tǒng)一的全黨最高領導機關……各個組織服從中央”[18]53。這里把黨代表大會與黨中央委員會并列為全黨最高領導機關是不符合列寧思想的,也不符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二大通過的黨章。黨的最高權力機關與執(zhí)行機關是有區(qū)別的。這本來在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參與創(chuàng)建的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章程中早就明文規(guī)定。既然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理應各個組織服從黨代表大會,而不是服從中央。
《進一步,退兩步》一書闡述的以上六點,為新建立的布爾什維克黨奠定了組織原理基礎,簡而言之,它包括黨的先進性、組織性、紀律性、組織原則、黨的階級基礎和黨的群眾基礎等六個原理(以后列寧的建黨思想又有很多新發(fā)展)。此書的傳播使眾多黨員和同情者了解黨內爭論的真相,他們都紛紛表示接受并支持布爾什維克的觀點。這為黨的三大的召開做好了思想準備。
列寧在本書中批評孟什維克在組織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時,使用了上百次“機會主義”一詞,書中第17章的標題更直接是“新《火星報》。組織問題上的機會主義”。黨內同志之間就重大決策問題發(fā)生爭論是常有的事。爭論雙方應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不宜頻繁使用“機會主義”來指責對方?!皺C會主義”一詞從19世紀80年代起才在國際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中開始使用,它通常是指隨機應變、穿鑿附會、喪失原則、背棄革命的思潮。在黨內同志平等爭論中不斷使用這個概念指責對方,這無異于要對方認錯求饒,深刻檢討。這樣難以做到曉人以理,令人心悅誠服。果不其然,此書出版后即在思想理論界引起了一場頗為熱烈甚至激烈的爭論。
3.普列漢諾夫、盧森堡對列寧集中主義的批評
早在《進一步,退兩步》一書出版前夕,普列漢諾夫就在1904年5月1日《火星報》第65期上發(fā)表了《集中主義還是波拿巴主義?》萬言書。這篇長文的標題足以表明他是把布爾什維克主張的集中制、集中主義定性為波拿巴主義,也就是指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在1852-1870年間所實行的君主專制主義。他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反對黨的中央委員會權力過大,反對黨中央有權解散各種不同意中央觀點的團體,反對黨中央不能接受不同意中央觀點的人側身中央委員會,反對黨中央由清一色的人掌權。他認為:如果黨中央權力過大,不容異己,那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景象:“由中央委員會的親信組成的代表大會齊聲向中央委員會高呼‘萬歲!’贊成它的全部成功和不成功的行動,鼓掌歡迎它的計劃和倡議。那時我們這里的確不會有黨內的多數(shù)或少數(shù),因為那時我們這里已經實現(xiàn)了波斯王國的理想(指由國王治理天下——引者注)?!盵19]291他說:這種集中主義“簡直是緊緊套在我們黨的脖子上的絞索,這是波拿巴主義”,“這樣的集中主義,已故的謝爾蓋·涅恰也夫(指民粹派暴動派頭子——引者注)大概會喜歡,但是它任何時候也不會得到繼續(xù)保有自己的智力的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的贊同”[19]292。他更加尖銳地指出:主張黨中央集中絕對權力的人,“他們顯然把無產階級專政和對無產階級的專政混為一談了”[19]292。普列漢諾夫還鄭重表明:“我是集中主義者,但不是波拿巴主義者。我主張建立強大的集中制的組織,但是我不希望,我們的黨中央吃掉整個黨”。[19]293普列漢諾夫的這些看法,對于主張中央要絕對控制代表大會、中央要擁有超過黨代表大會的絕對權力的人是有警示意義的??墒橇袑幈救藦奈从羞^這種主張。所以他在5月下旬草擬的《告全黨書》的提綱中當即作出回答:“駁關于波拿巴的誹謗。胡說。不值一駁?!盵16]433
1904年5月6日《進一步,退兩步》一書出版問世后,普列漢諾夫當即在5月15日《火星報》第66號上發(fā)表《現(xiàn)在不能沉默》一文,他特別標明這是《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公開信》。信中公開點名批評列寧,建議各中央委員同列寧及其《進一步,退兩步》一書劃清界限。他在這封公開信中這樣說:“列寧出版了一本在我們的內部糾紛史上會起火上加油的作用的小冊子(指《進一步,退兩步》一書——引者注)。至少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都會從這本小冊子中得到一個信念:它反映著你們共同的觀點,它的出版本身就是你們共同的事業(yè)。如果你們不同意列寧的意見,……那么你們應該盡可能迅速地和盡可能明確地表示態(tài)度?!逼樟袧h諾夫接著向中央委員們提出了兩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要求中央委員們表態(tài),給予回答。第一,中央委員會是否同意列寧此書的觀點?他還用激將法表示:“如果你們在這個問題上避不作答,那么大家都會把你們的沉默看成是同意的表示?!钡诙h內兩派的爭論是由于歷史上有眾多誤會?,F(xiàn)在“為了鞏固我們的團結,我們應當消除足以破壞團結的種種誤會。讓列寧去制造誤會吧;因為這是他的利益;而我們事業(yè)的利益則要求反其道而行”,“請你們努力地使這些誤會煙消云散吧”,“請說吧,請說吧!現(xiàn)在不能沉默,因為現(xiàn)在沉默會成為破壞黨員義務的行為”[20]77-78。其實當時俄國黨內兩派之間的分歧與爭論,并不是由于列寧制造的誤會而形成的,普列漢諾夫是有意回避雙方的原則區(qū)別,采取調和折中態(tài)度,盡力偏袒孟什維克。
普列漢諾夫的公開信發(fā)表一周后,就收到黨中央委員會特派員利亞多夫給他來信,要求他公布文獻和事實真相,來論證兩派分歧是出于歷史的誤會,還要求他說明他要中央委員與列寧劃清界限的充足理由。普列漢諾夫在1904年6月1日《火星報》第67號又發(fā)表《答利亞多夫同志》的文章。文中避而不回答利亞多夫向他提出的兩個問題。他還故弄玄虛地說:“我有足夠的材料。不過在我對這個問題表示意見以前,中央委員會本身必須出來講講話,而不是某個訴訟辯護人講話。”[20]81他認為利亞多夫只是訴訟辯護人,而且他擺老資格,斥責利亞多夫不能采取質問、審問式口吻同他談話(利亞多夫生于1872年,比他小16歲,而且其身份只是中央委員會特派員,并非中央委員)。普列漢諾夫在答復利亞多夫信末還透露另有一個署名尼洛夫者也給他寫信提出質問,甚至使用謾罵語言,他懷疑這是一封匿名信??梢姰敃r不滿普列漢諾夫者,不止利亞多夫一個人。
普列漢諾夫答復利亞多夫的信,雖然回避了實質性問題,但是卻有打動人心之處。前面講到,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一書中上百次使用“機會主義”一詞批判孟什維克,不利于黨內同志間的平等友好爭論問題,反而令人產生反感。大概利亞多夫在給普列漢諾夫的信中也是指責孟什維克少數(shù)派是機會主義。所以普列漢諾夫在公開回信中附言:“說到少數(shù)派的所謂機會主義,我并不認為有必要同利亞多夫同志爭論。因為我已經多次證明過,要說像巴·阿克雪里羅得、馬爾托夫、斯塔羅維爾等一些同志有機會主義,那無異于不懂得這個名詞的意義。如果他們硬要一個勁地去找機會主義,可以斷言是毫無希望的?!盵20]83即是說,普列漢諾夫絕不相信孟什維克犯了機會主義錯誤,而是有人硬把“不愿意使自己的觀點去適應列寧的觀點和‘性情’的人”稱作機會主義者??傊?,普列漢諾夫認為列寧、利亞多夫等強硬派硬說孟什維克是機會主義者,是為了把孟什維克排除在外,制造分裂,硬要壟斷黨的權力,強制全黨推行自己的主張。
普列漢諾夫給中央委員會的公開信和答利亞多夫的信,當時確實打動了中央委員的心。如前所述,在1904年7月底黨中央委員會背著列寧開會,諾斯科夫、加爾佩林和克拉辛三個原屬布爾什維克的中央委員都深受普列漢諾夫思想影響,不指責孟什維克是機會主義者,轉向調和派,主張同孟什維克和解。他們發(fā)表《中央委員會聲明》,表示不完全同意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一書中的觀點,決定今后列寧著作要經中央委員會審定才能出版,并且撤消列寧作為中央駐國外代表的資格。
中央委員會倒向普列漢諾夫一邊后,他躊躇滿懷,十分得意。他又趕寫出一篇題為《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的長文,分兩期刊登在1904年7月25日和8月1日《火星報》第70號和71號上。顧名思義,這是篇集中論述工人階級同社會主義知識分子關系的文章。他在文中表明:“我從不認為列寧是多么杰出的理論家,而總是發(fā)現(xiàn)他本性上不能作辯證思維”,“與其說他是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如說他是本能的馬克思主義者”[6]315。他說早在1902年他讀到列寧的《怎么辦?》一書書稿時就發(fā)現(xiàn)列寧的形而上學思維,表現(xiàn)在書中過分強調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在向工人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作用,過分強調職業(yè)革命家在俄國的歷史作用,而忽視了自發(fā)工人運動對產生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性作用,忽視了工人階級群眾的決定性作用??墒橇袑帥]有采納他的有益意見。后來“小冊子《怎么辦?》出版了,原來列寧對它幾乎壓根兒什么也沒有改動。這自然使我不高興。有一段時間我們的關系很緊張”[6]316。如果說列寧在1902年寫成的《怎么辦?》一書中的表述確有片面、不妥之處,那么他在1904年完稿的《進一步,退兩步》新書中已經十分強調工人階級群眾的決定性作用??墒瞧樟袧h諾夫不但看不到列寧的進步,反而認為列寧是后退了幾步。他這樣說:列寧“慷慨激昂地拍著胸脯,滿腔義憤地大肆叫囂,說只有無產階級才懂得組織和紀律的一切意義。這類的叫囂充滿著他的新小冊子《進一步,退兩步》”。這“甚至同小冊子《怎么辦?》比較起來,也后退了許多步”[6]314。這真可以說是:列寧進一步,普列漢諾夫卻硬說列寧是退兩步,甚至退許多步。普列漢諾夫崇尚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可是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列寧是沿著辯證法前進了一步,而普列漢諾夫卻陷入了形而上學,后退了兩步。
列寧與普列漢諾夫之間的爭論,在1903-1904年只是剛剛開始,以后我們還要繼續(xù)關注與考察。
在1904年就集中制、集中主義問題對列寧提出批評意見的,還有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女革命家、理論家羅·盧森堡。她曾是反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先鋒。她比列寧小一歲,本來很敬重列寧,并不像普列漢諾夫那樣支持孟什維克。然而她對列寧極端集中主義的觀點甚感憂慮。她應普列漢諾夫等人主編的《火星報》之約,于1904年7月10日在該報第69號發(fā)表了《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該文對列寧的《進一步,退兩步》一書提出了中肯的、尖銳的批評。她認為列寧在這本書中從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特殊國情出發(fā),強調在黨組織中應該實行集中主義、集中制原則是很自然的。但是她不同意賦予黨中央委員會過高、過大、過多的權力。她說:列寧所主張的“黨的集中制是根據(jù)以下兩個基本原則建立的:第一,使黨的一切組織及其活動,甚至在最微小的細節(jié)上,都盲目服從中央機關,這個中央機關單獨地為大家思考問題,制定計劃和決定事情;第二,把黨的有組織的核心同它周圍的革命環(huán)境隔離開來。在我們看來,這就是把布朗基密謀集團的運動的原則機械地搬到社會民主黨的工人群眾運動中來”[21]504。她概括列寧書中的思想和認定列寧是照搬布朗基密謀集團的原則,這個評論未必準確。但她正確地指出:“社會民主黨的集中制不能建立在黨的戰(zhàn)士對中央機關的盲目聽話和機械服從的基礎之上。”[21]503她還說:“列寧所主張的極端集中主義的全部實質是,它沒有積極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是一種毫無生氣的看守精神。他的思想過程主要是集中于監(jiān)督黨的活動而不是使它開花結果,是縮小而不是發(fā)展,是束縛而不是聯(lián)合整個運動?!盵21]508
從上述普列漢諾夫和盧森堡對列寧《進一步,退兩步》一書中集中主義的批評可以看出,當時的爭論涉及工人階級社會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究竟是民主制還是集中制的分歧。在當時俄國沙皇專制政府統(tǒng)治下強調集中制是對的,但是如果黨的權力過度集中、極端集中于黨中央而缺乏黨內民主,那就會扼殺地方、基層和廣大黨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中強調集中制的同時,沒有談到今后還要發(fā)展民主制,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疏漏,以至引起普列漢諾夫和盧森堡的尖銳批評。我認為列寧雖然并不同意普列漢諾夫和盧森堡的批評,但是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實際上還是接受了他們的一些意見,所以在一年多后,即1905年11月10日,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第一份合法報紙《新生活報》上發(fā)表了《論黨的改組》一文,宣布布爾什維克已經決定:“一旦有了公開活動的條件就立即向工人政黨的民主組織過渡,這個過渡實質上就是同舊日小組習氣中的過時的東西斷然決裂。”[17]770這里所說的“舊日小組習氣中的過時的東西”就是指分散主義、尾巴主義、無政府主義。當時為了克服這些弊病,特別需要依靠集中制、集中主義?,F(xiàn)在客觀條件已有所變化,已有了公開活動的自由,則要依靠民主制、民主組織去同這些過時的東西斷然決裂。在同一天的《新生活報》上還公布了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列寧說:這“是在黨組織內充分實現(xiàn)民主原則的一項決定性步驟”[22]81。由此可見,1905年11月初列寧已經明確提出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制,他已不再強調集中制。那么,民主制與集中制究竟是什么關系?此后何時、為什么列寧又認同民主集中制?這個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的表述前后變化的問題,是在俄國1905年革命浪潮中才得到解決的。這個重要問題有待我在下一個專題中細述。
注釋:
①斯拉夫人是定居東歐廣袤土地上操印歐語系中斯拉夫語族各種語言的族群的總稱。斯拉夫人按其定居地理方位分為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族)、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族)和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族)。
②尤里節(jié)(Юрьев день),這是俄國東正教組織紀念圣徒尤里的節(jié)日,時間在俄國使用的歷法的每年11月26日。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1015年。尤里是受難的著名圣徒。劉澤榮主編的《俄華大辭典》中說:“尤里耶夫節(jié)……紀念圣徒喬治的教堂節(jié)日?!?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1322頁)。此說不確;尤里節(jié)不能譯為尤里耶夫節(jié),因為“耶夫”是俄文姓氏“尤里”的后綴(尤里與節(jié)日連用時要加后綴);這個節(jié)日是紀念尤里,并非紀念喬治(如果是紀念喬治該稱喬治節(jié))。
③彌賽亞的英文是messiah,原為猶太教所期待的救世主。后來基督教以耶穌基督作為救世主。
④通常人們都說俄國共有100多個或120多個民族。但是據(jù)俄羅斯聯(lián)邦民族事務部副部長博科夫在1995年3月初一次民族問題討論會議上公布:俄羅斯共有128個民族,另有60個人數(shù)不多的少數(shù)民族。見俄通社-塔斯社1995年3月21日電,載《參考消息》同年4月13日。
⑤尼·康·米哈洛夫斯基(1842-1904),俄國自由派思想家,曾經創(chuàng)辦《俄國財富》雜志,并在《俄國紀事》、《俄國思想》和《北方通報》等期刊撰稿,批駁馬克思主義。
⑥我收藏的托爾斯泰《土地與勞工》為商務印書館1934年再版中譯本?!锻袪査固┳园住窞樯虅沼^1935年初版。
⑦我收藏的克魯泡特金論著中譯本就有11種。
⑧該文被譯成俄文刊于1902年3月10日在德國慕尼黑出版的《火星報》第18號上,被秘密運回俄國散發(fā)。
⑨關于勞動解放社的活動詳見高放、高敬增著《普列漢諾夫評傳》和《普列漢諾夫年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和1986年版。
⑩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全文見《蘇聯(lián)共產黨決議匯編》第1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8頁。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革命的無產階級和民族自決權[M]//列寧全集:第27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斯拉夫人和革命[M]//考茨基文選.王學東,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學東,編.考茨基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張光明,編.普列漢諾夫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列寧全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俄國社會民主黨宣言[G]//蘇聯(lián)共產黨決議匯編:第1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
[9]德國社會民主黨組織章程[G]//高放,曹德成,張心緒,主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文獻史料匯編:第2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10]列寧選集:第4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波諾馬遼夫,主編.蘇聯(lián)共產黨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蘇聯(lián)共產黨決議匯編:第1分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3]布拉斯拉夫斯基,編.第一國際 第二國際歷史資料(第二國際)[G].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4.
[14]不該這么做[M]//張光明,編.普列漢諾夫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列寧專題文集 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列寧全集:第8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列寧選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9]集中主義還是波拿巴主義?[M]//張光明,編.普列漢諾夫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0]普列漢諾夫機會主義文選(1903-1908年):上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4.
[21]中共中央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盧森堡文選: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列寧全集:第1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張海波]
Bolshevik, a Special Socialist Party Surging up in Russia
GAO F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aidian, Beijing 100872)
Abstract:The national and people,s conditions of Russia took on ten major features, and five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ed and even flared up, which made Russia a focus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of the world. Kautsky pointed out in 1902 that the revolutionary center had shifted from West Europe to Russia.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party had undergone ups and downs: in 1883 Labor Group was established; In 1898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as established; and in 1903, Bolshevik was established, its program and constitution having new features, and deficiencies and errors as well. The emergence of two factions, Bolshevik and Menshevik within the party, bespoke long-term, complex and arduous intra-party conflicts in the future. In 1902, Lenin,s book, What Is To Be Done? lai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Bolshevik; in 1904, Lenin wrote another book, 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of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for Bolshevik. In 1904, the first crisis of splitting surfaced: Bolshevik and Menshevik set up their separate central organs. Arguments between Lenin and Plekhanov and Luxemburg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divided on the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Lenin insisted that the party with career revolutionaries as its core and centralized system as its organization principle was a special socialist party, suitable to Russia,s national and people,s conditions. Bolshevik surged up,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made a great impact in both the Russian and world political arenas.
Key Words:national and people,s conditions of Russia; ups and downs in establishing the party Bolshevik; Menshevik
【中圖分類號】D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碼號】1674—0351(2015)02—0059—27
【作者簡介】高放(1927— ),男,福建長樂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