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燕
(吉林省吉林市中醫(yī)院,132011)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一書,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組成。用治營血內虧、寒邪外郁厥陰所致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證。近代應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癥、凍瘡、慢性蕁麻疹、消化性潰瘍、痛經、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多種慢性疾病。本人從原條文中所列主癥中得到啟示,認為養(yǎng)血、散寒、通脈之法對血虛寒凝脈絡痹阻諸癥一般均可運用。為此二十余年來將此方運用于下列各癥,多獲良效,茲舉例說明如下。
本病屬于血虛寒滯型者,多見患肢麻木發(fā)涼,運動則疼痛加劇,夜間尤甚,患趾(指)青紫而暗,病深則轉紫黑、破潰,趺陽脈或寸口脈沉細欲絕或不應指,舌質淡紫,苔白潤滑。
患者某,男,42歲,2008年12月17日初診。既往有涉水感寒史,2008年5月曾患右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治療半年余,基本痊愈。2008年7月,左小腿及足跗皮色紫暗起筋疙瘩(淺表靜脈炎),有燒灼刺痛感。2009年2月,左足第五趾發(fā)黑,下肢厥冷麻木,左小腿抽搐疼痛,艱于步履。以后病情逐漸惡化,劇痛難忍,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診為進行性壞疽期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藥用:當歸、桂枝、白芍、玄參、鹿角片、丹參、桃仁、延胡索、穿山甲、忍冬藤各15g,蒲公英30g,細辛6g,甘草9g,黃芪、赤小豆各30g,川牛膝10g,大棗8枚。服藥20劑后,左足麻木疼痛減輕,足跗及第五趾皮色紫黑轉為紫紅,細察舌脈仍屬陽虛寒盛,前方加制附子、黨參各15g,調治3~5個月,下肢轉溫,足趾皮色轉正常,隨訪4年未見復發(fā)。
左下腹與小腹部呈陣發(fā)性絞痛,得溫緩解,發(fā)時左腹可捫及包塊狀痙攣的結腸。
患者某,女,22歲,2011年10月23日初診。左下腹急性絞痛,近半年來遇寒或憤怒即發(fā),腹部拘急劇痛,可捫及圓柱形長包塊,無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稍增強,大便溏薄,脈沉弦細,舌邊青紫,苔白滑。證屬寒滯經脈,氣血失調。以溫針刺神闕、關元穴,痛稍緩解。藥用:當歸、桂枝、白芍、制香附、生姜、高良姜各9g,細辛、通草各5g,吳茱萸、丁香、沉香各6g,炒白術10g。服藥8劑告愈。
因寒凝血瘀而見月經后期,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喜暖,經血量少暗紅,夾有血塊或閉經數(shù)月,面色青紫或青白,肢體畏冷等。
患者某,女,20歲,2012年2月26月初診。閉經5月,腹痛按之尤甚,得熱則減,形寒納差,溲清長。初因經期下水,繼而經閉不潮,腹部柔軟,未捫及包塊,無明顯壓痛,舌淡紫,苔白潤,為經脈痹阻所致。藥用:當歸10g,桂枝、赤芍、川芎、牛膝各9g,細辛、炙甘草各5g,通草、紅花、延胡索、烏藥各6g,炒山楂12g,大棗6枚。服3劑,腹痛減,手足轉溫,月經仍未潮,原方加鹿角膠15g,繼服8劑,經行色黑多塊,5d即凈,諸癥悉除。次月月經前一周再服原方3劑,鞏固療效。
當歸四逆湯為臨床常用方之一,具有養(yǎng)血和營、散寒通絡、溫經止痛的功效,與當歸、桂枝能擴張末梢血管,增進血液灌流量,改善末梢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有關。其緩解痙攣的功效與芍藥、甘草、大棗抑制胃腸管、子宮平滑肌運動有關。止痛的功效可能與桂枝作用于大腦感覺中樞,提高痛閾;當歸含揮發(fā)油,能鎮(zhèn)痛;細辛通過局部麻醉具有較強鎮(zhèn)痛作用等因素有關。調經的功效,則與當歸活血養(yǎng)血、調整子宮功能狀態(tài)有關。
本方應用范圍主要以“血虛寒凝經脈、氣血痹阻”為著眼點,掌握主要癥狀,注意“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結合西醫(yī)學臨床診斷,有是證即用是方,這正是中醫(yī)學異病同治的關鍵所在。
中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值得加以挖掘和研究,使醫(yī)藥學得到更廣更深的發(fā)展,在防病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為人類健康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1]馬立璋,路新國 .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