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榮 姚明松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yī)院,463000)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是由各種因素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約占慢性胃炎的80%以上,而多并癥又占慢性淺表性胃炎的80%以上。常表現為胃脘部疼痛、不欲飲食、惡心、反酸等癥狀。多并癥常見有十二指腸潰瘍、結腸炎、慢性膽囊炎、胃下垂等,或伴有婦科炎癥、神經血管肌肉關節(jié)疾病等,常兼一癥或兼兩癥、三癥不等。本病病程遷延,癥情復雜,治療頗為棘手,若常規(guī)只予以辨證辨型用藥,難免顧此失彼,療效不甚滿意。2010年5月~2011年6月,我院門診收集6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多并癥患者,運用健脾和胃湯,結合日常護理觀察,逐步完善治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6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15~75歲;病程最長18年,最短1個月。就診病例多為病程久,病情加重3~10d。主訴有胃內嘈雜、噯氣、灼熱、反酸、胃痛等癥狀,胃鏡及X線報告排除肝膽脾胰明顯器質性病變者。舌質正常者46例,僅14例舌質有紅絳、紫暗、淡胖,邊有齒印,瘀點瘀斑。消化系統(tǒng)疾病舌質變化不明顯,而舌苔變化稍多,舌苔異常包括黃膩、白膩、薄黃、苔少、裂紋、剝苔。60例患者中有43例舌苔異常者。
辨證分析:①舌苔:苔黃膩和舌絳、紫暗屬濕熱瘀滯;苔白膩和舌淡胖有齒印屬寒濕食痰;少苔、剝苔和瘀點瘀斑的舌占少數。②脈象:澀脈主氣滯血瘀;滑脈主食、熱、痰;弦脈主痛、飲、肝?。患毭}主氣虛、血虛、濕;濡脈主虛與濕。由此而知,本病病機乃為虛、郁、濕、食、痰、瘀、毒七方面原因所致。虛為脾虛,脾虛易生濕,肝郁易生熱,濕熱膠結,氣滯血瘀,則諸癥叢生。
胃之為病,其虛為本,其余皆為標,治當標本同治,以治本為主。既不能過補過消,也不能過涼過熱,過補致脾失健運,過消影響胃氣受納,過涼傷及脾陽胃陽,過熱傷及脾陰胃陰,唯有補中寓消,溫而兼清,方合脾胃久病緩治之旨。
方藥:木香6g,砂仁6g,姜厚樸10g,潞黨參10g,炒白術10g,白茯苓10g,旋覆花10g,制半夏10g,川楝子10g,蒲公英15g,徐長卿10g,神曲10g,陳皮6g,莪術10g,乳香6g,佛手15g,冬瓜皮30g,甘草10g。
中藥宜水煎服,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2次溫服,連服3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自覺癥狀消失,舌脈正常,胃鏡及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有效:臨床自覺癥狀部分消失,舌脈正?;蜉^前好轉,胃鏡及X線檢查,病變部位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舌脈無變化。
結果:6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多并癥患者,痊愈46例,有效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
1.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進食應定時定量有規(guī)律,不可暴飲暴食,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煙酒,飯后避免劇烈運動,避免睡前2h進食,白天進餐后不宜立即臥床,睡眠時可將床頭適當抬高,防止胃內容物反流。
2.情志護理:認真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情志抑郁、焦慮、生氣等致胃病發(fā)作者,應調攝情志,有利于患者情緒保持穩(wěn)定,緩解癥狀,可采用多種方法,如情緒轉移法、認知療法、全身肌肉放松法、冥想法等。
3.用藥觀察:掌握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期間應注意做好飲食護理,服用本藥5劑后,可根據患者自覺癥狀及舌脈情況,進行加減。
4.康復鍛煉:急性期注意臥床休息,病情允許的患者,飯后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每日早晚各1次順時針按摩腹部,每次15~20min,也可配合按摩足三里、合谷、中脘、內關等穴位。
慢性胃炎多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方中木香、砂仁益氣燥濕化痰;蒲公英清熱,用此可殺滅或抑制幽門螺旋桿菌。莪術性近平和,活血化瘀;乳香為通絡止痛之良藥;徐長卿辛溫無毒,活血解毒;旋覆花降逆;神曲消滯;川楝子、佛手疏肝行氣止痛之力最強;冬瓜皮滲濕不傷陰。諸藥合用,具有健脾化濕、清熱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慢性淺表性胃炎多并癥患者應用健脾和胃湯,根據其臨床癥狀及舌脈的改變,辨證選藥,加上綜合治護,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