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摘 要:概念整合理論是繼概念隱喻后提出的新的關涉意義構建和信息整合的理論。概念整合視角下的隱喻認知具有空間的多重性、認知特征的創(chuàng)新性以及認知意義的動態(tài)構建性等特征。本文揭示了概念整合視角下的隱喻具有張性的闡釋力,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隱喻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概念整合;隱喻;概念隱喻;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272-02
一、隱喻、概念隱喻與概念整合
我們經(jīng)常使用詞的比喻意義,這已是常識,因此,處于比喻下位的隱喻傳統(tǒng)上被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段。它通過在風格上增加魅力的手段進而利用語言手段表達思想。以莎翁十四行詩里關于eye(眼睛)的描寫為例(F.Ungerer&H.J.Schmid,2001):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t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譯文:
天空的眼睛有時照的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眼睛”原本指人的視覺系統(tǒng),但在此例中“天空的眼睛”實際指太陽,用的就是隱喻手法。以“head-of-department(系主任)”為例,“頭”原本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但在此用法中出人意料的、甚至連使用者也沒意識到會用來表示“領導、首腦”的意思??梢哉f,當隱喻逐漸詞匯化、固定化并且是在無意識中進入交流語言系統(tǒng)時,隱喻就擁有了“認知的功能”(Black,1962.37),概念隱喻理論便應運而生。
概念隱喻理論將隱喻看作是一種對事物進行思維的方法,認知學家借用數(shù)學中的術語“映射”來表達其概念:隱喻是把源模型的結構映射到目標模型上。源模型也叫做源概念,通俗講就是“喻體”或“解釋要素”,目標模型又叫做目標概念,通俗講就是“本體”或“被解釋要素”(F.Ungerer&H.J.Schmid,2001:120-121)。例如:He has departed(他已經(jīng)去世了),這句話里depart是源概念,dead是目標概念,映射域為“人的生命周期為出生、生長和死亡三個階段”這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前提,映射過程是基于個人的文化和認知背景的積極的思考過程:
人的生命周期為出生、生長和死亡三個階段,“離開”不屬于前兩個階段,故而只能是去世的含義。
概念隱喻在解釋類似上述有一套固定語言表達方式的映射是沒有問題的,然而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話語內(nèi)涵的豐富性以及說話者意圖的變化,使得概念隱喻在傳統(tǒng)層面上進行的解釋陷入困境。首先,從源概念到目標概念的過程具有單向性,而實際上我們在建構和推理隱喻概念時,還涉及到雇傭空間、注射空間等心理空間,以及壓縮、完善等一系列豐富心理活動;其次,進行隱喻語言的認知主體雙方具有差異性,也可以叫不同步性,這緣于人們頭腦中的概念系統(tǒng)復雜多變,并且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存在差別,因此在傳遞和接收源概念的隱喻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因此,把“來自不同認知領域的框架結合起來的一系列的認知活動”(趙冬生,2012年)稱作概念整合理論中的“概念整合”。概念整合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兼哲學家Fauconnier與Turner等一批認知語言學家提出來的,是繼概念隱喻后提出的新的關涉意義構建和信息整合的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概念整合涉及從兩個輸入空間向第三個輸入空間即整合空間的組合、完善和拓展三個認知過程的動態(tài)映射,它是建立在人類的認知體驗基礎之上,因此絕不是簡單的表面特征的合并或者邏輯概念的疊加,而是主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動態(tài)空間認知模型合并的運作,因此對隱喻、雙關、幽默等多種語言現(xiàn)象都有張性的闡釋力。
二、概念整合視角下的隱喻認知特征
1.認知空間的多重性
概念整合“為分析復雜而新鮮的隱喻表達開創(chuàng)了一條更加深刻的道路”(LAKOFF G,1980)。概念整合網(wǎng)絡包括兩個輸入空間(雇傭空間和注射空間)、跨空間映射以及整合空間,顯示出在隱喻認知過程中認知空間的多重性。如圖2所示,輸入空間不僅通過提供必要的投射填充了整合空間,還以跨空間映射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而這種跨空間映射的基礎是輸入空間Ⅰ調(diào)料的行為和輸入空間Ⅱ穿禮服這兩個行為之間的同一性。為了建立組合,兩個輸入空間的行為經(jīng)過壓縮、組合和完善后映射到整個空間,如下圖所示:
——“What did the mayonnaise say to the refrigerator?”
——“Close the door! Im dressing”(戴琴,2008)
之前對于此類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從違反“合作原則”的角度出來討論幽默是如何產(chǎn)生的,如今我們可以從認知隱喻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幽默會話的效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上圖反映的是關于“蛋黃醬”相關信息的輸入空間和另一關于“人”的相關信息的輸入空間,通過人在穿衣服和蛋黃醬是一種調(diào)料的映射進行整合,構建出“蛋黃醬采用擬人的手法說自己在穿衣服”這一新的結構,并進一步拓展出了幽默的言語Dressing——既有“調(diào)料”,也有“穿衣服”的意思,兩種翻譯在本句中都行得通。若僅從字面上看,蛋黃醬確實是一種經(jīng)常抹在沙拉上的調(diào)料,可是如果直接翻譯成“調(diào)料”,會喪失掉語言中的幽默色彩。因此對隱喻概念進行理解需要額外的認知推導和信息加工,經(jīng)過這種再加工過程最終形成的翻譯是:
——“蛋黃醬和冰箱說了什么?”
——“關上門,人家在穿衣服”
在隱喻認知過程中,概念整合正是將來自不同認知空間的框架結合起來的心理空間網(wǎng)絡,通過輸入空間的同一性進行跨空間映射,并在形成新的整合認知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diào)整和修正,最終完成新意義的構建。
2.認知特征的創(chuàng)新性
概念整合“本質(zhì)上揭示的是人的思維方法,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兩個相似而不相關的概念整合”(沈家煊,2006)。這種思維實質(zhì)是將兩個不相干領域中的相似部分整合到一起,進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此意義常常超越具體的文字表意,從內(nèi)在的相似規(guī)律性去看待新的認知客體,所以說認知具有創(chuàng)新性特征。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生活所面臨的新問題,人們開始用圖代替原來的文字進行表達。例如今年網(wǎng)絡最流行的祝福是一幅圖:下面一匹駿馬,馬背上面有兩頭大象,并且是鼻尖相對,暗含的寓意是“馬山有對象”。因為今年是十二生肖中的馬年,以“馬”開頭的成語通常預示著成功。這幅圖在這樣一個語境下很容易提取到兩個輸入空間:輸入空間Ⅰ是馬背上面托著的兩頭象,輸入空間Ⅱ中“馬上”意味著很快就有好事發(fā)生,“對象”表示找到了戀愛另一方,兩者存在著互為映射的關系。上述映射關系投到合成空間,在時下青年一代對婚戀的向往的大背景下就構建出一個新的結構:“馬上有對象”既可以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也可以是送給單身朋友的祝福,既幽默詼諧,也毋庸多言。此外,還有“馬上有錢”、“馬上有房”、“馬上有業(yè)績”等等系列圖片。
3.意義的動態(tài)構建性
概念整合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主要研究言語意義的在線生成和解讀問題,它更關切言語意義在動態(tài)語境中的在線構建,是一種在線意義構建理論(Coulson.S & Oakley.T, 2000)。概念隱喻的運作基礎是認知模型,而概念整合的運作基礎是心理空間。這里的心理空間與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認知模型不同,它依賴語境,并包括與具體情景有關的信息,并且是在線處理時建立的,因此,心理空間經(jīng)常以認知模型為基礎。心理空間包括實體以及主客體雙方不同的感知、理解、記憶或想象的能力。例如成語“傾國傾城”,字面意思為“國家和城堡都傾倒”,然而其隱含意為“極為美麗的女子”,兩者在字面上是很難建立聯(lián)系的。這就需要在跨空間映射的過程中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進行思維,從音、形、意、歷史背景進行整合,是一個反復推敲、復雜的在線動態(tài)認知活動?!皟A國傾城”出自“北方又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句中,在“女子的美貌使一國和一城都為之傾心喜愛”的認知模型下,“國家和城堡都傾倒”與“極為美麗的女子”之間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種映射,在整合空間形成的動態(tài)過程中,相同、相似和引申出來的概念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并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在長期的語言交流中不斷的加強這種映射,更多的時候交流者甚至覺察不到兩者之間還有什么區(qū)別,已經(jīng)形成了認知的無意識化了,最終“傾國傾城”的意思就轉化為“極為美麗的女子”了。
三、結束語
Fauconnier與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論論是繼概念隱喻后提出的新的關涉意義構建和信息整合的理論,借助該理論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觀察和剖析以前根本無法看到的細微的推理和整合過程,還能對我們最熟悉的基本隱喻的許多從來沒有認識到的方面進行揭示”(王勤玲,2005),其價值不可低估。
參考文獻:
〔1〕Coulson,S.&Oakley,T.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Langacker,R.Concept,Image,and Symbol.Cognitive Linguistics,2002,(9).
〔5〕戴琴.“合作原則”的違反在幽默藝術中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
〔6〕沈家煊.概念整合與浮現(xiàn)意義[J].修辭學習,2006,(5).
〔7〕束定芳.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2).
〔8〕王勤玲.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整合理論的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5,(1).
〔9〕趙冬生.概念整合理論關照下的隱喻認知闡釋[J].江西社會科學,2012,(6).
〔1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