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初
【摘要】要想打造以“預習、展示、質(zhì)疑、反饋”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的高效課堂,必須引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指導預習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指導,并及時檢查預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上課時有的放矢,這樣的課堂才更高效。
【關鍵詞】預習;方法;差異;檢測;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的預習是關鍵。所以要打造以“預習、展示、質(zhì)疑、反饋”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的高效課堂,必須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預習的意識,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由“注入式”向“發(fā)動式”轉(zhuǎn)變。
一、預習的具體方法
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摸索出一套簡易有效的預習方法,這種預習方法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動中完成預習要求,在自主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一)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在學習新課之前,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兩到三遍,達到讀通讀順,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包括文章的體裁、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
(二)自學生字新詞,搜集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等
我在指導低中年級的學生自學生字時,往往要求他們把重點放在查字的音、形上,而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在了解詞語本義的同時,還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如果學生在課前對生字新詞的預習較為充分,老師在課堂中就可以直接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重點指導學生寫字,而不必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生字詞的教學,這樣一來就可以集中精力抓住課文的重點進行教學,課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對課文背景的了解,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負荊請罪》這一課,講的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其侮辱卻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此故事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之上的,正是由于藺相如在上述兩個事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職位一天一天比廉頗高,才導致廉頗的不滿。如果學生對這兩個事件不了解,就很難理解這篇課文。所以讓學生課前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對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三)思考課后習題及老師布置的預習題
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讓學生對書后的問題先作初步的思考。對一些內(nèi)容較深、篇幅較長的課文,可出一些預習題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難點,為理解課文作鋪墊。譬如:在學習
《愛之鏈》一課之前給學生布置如下預習題:(1)這是一種怎樣的“愛”?(2)這“愛”發(fā)生在誰與誰之間?(3)這“愛”又是怎樣被鏈接起來的?(4)文章贊揚了什么?又告訴了人們什么?(5)本文為什么以“愛之鏈”為題?
(四)從文中發(fā)現(xiàn)問題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時,還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語句、內(nèi)容、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或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的。對于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最好書面寫下來(每一個學生都應準備一個預習的本子,用來記錄搜集到的資料和摘抄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或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以及尚需解決的問題等)。
另外,對于小學生來說,為了保證預習效果,預習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開始指導預習,老師一定要精心設計預習題,并認真檢查落實,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學生的預習能力就一定會有提高,待學生真正掌握預習方法并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后,那時他們在家中也就會主動預習了。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
每一個班的學生都存在著差異,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在預習時我們也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分學習組時按優(yōu)秀的和后進的相互搭配,在預習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要求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和督促基礎差的同學,按時完成預習任務;其次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優(yōu)先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來回答預習中的問題,讓他們有成就感,從而樹立自信,并且在他們回答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知識缺陷,并及時給予彌補,讓學生共同進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勵。往往學習后進的學生膽子特別小,他們怕出錯誤不敢發(fā)言,只要他們能寫一個字,一個詞,能開口講話,就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只有通過多鼓勵學生發(fā)言,老師才能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然后才能抓住重點指導學生學習。
三、預習效果的測評
檢測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班干部檢查學生預習時在書上或預習本上做的筆記,一方面是通過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來檢測。我每堂課都拿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用于預習展示,展示的形式有學生自主匯報字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朗讀,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問題等口頭形式,也有到黑板上板書和老師根據(jù)課文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的一些測試題等書面形式。通過預習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兩種情況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一種是學情,知道了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哪些還需要進一步理解;一種是學生,就是了解到了哪些學生的預習情況好,跑在了前面,哪些學生沒有預習或效果不好,需要在上課時多關注。學生的預習情況老師心中有數(shù)了,在上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課堂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總之,只要我們能做到重視預習,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學生就能有效地完成課前預習。到預習成為孩子們最愛完成的一項作業(yè)時,我們就能看到充分預習后的孩子們上課時積極的表現(xiàn),那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更加輕松,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高效。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