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關靜云(1990-),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法學碩士,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
摘 要:人文關懷理念是新時期高校德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著力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人文關懷的涵義以及高校德育中貫徹人文關懷思想的重要性,接著具體分析了高校德育中人文關懷思想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德育;人文關懷;學生
一、高校德育中人文關懷思想的內涵及重要性
高校德育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塑造高尚道德人格方面起主導作用,為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培養(yǎng)方式,需要全方位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引進人文關懷理念。其中高校德育人文關懷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一方面,高校德育要注重人文精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全面滲透,從人文關懷的視角探索大學生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要充分尊重、理解、肯定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fā)展,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和德育內化的意識。
人文關懷是高效德育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本質要求,也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有效路徑以及新時期高校德育轉型的現實需要。首先,強化人文關懷是高校德育的現實立足點。高校德育要將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作為育人的首要目標,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多樣化需求,貫徹關懷式和人性化德育,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打牢人文關懷在高校德育中的根基;其次,強化人文關懷是高校德育促進青年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教學活動來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這就要求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時要貼近大學生實際、調動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促進其身心的和諧、全面發(fā)展;最后,強化人文關懷是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方式的有效途徑。把人文關懷思想納入高校德育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實現高校德育由刻板化向人性化的重大轉變,增加德育對象思想、情感上的關懷因素,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二、高校德育中人文關懷思想缺失現象及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中有人文關懷的體現,主方向是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在現實的高校德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現象突出,主要表現為高校德育以灌輸式授課為主,忽視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德育授課忽視人文情感和人性意識的培育;道德實踐重形式輕內容,忽視青年大學生個體性的存在;忽視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對于出現的情感、心理問題沒有針對性、有效性的關懷策略和拯救措施。因此,要從源頭上全新改革高校德育現狀,需要深層分析其原因。
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動搖了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礎地位。“德育首位論”無論在中小學還是高校都一直占據首要地位,然而高校教師面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不得不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學術科研領域,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德育對象的個體性,只是機械性的完成教學任務,完全不關心實際的授課效果。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錯誤德育觀念不利于大學生主體性的有效發(fā)揮,阻礙了高校德育的改革進程,動搖了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礎性地位。
其次,高校傳統的德育方式,削弱了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認知度。傳統的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強調外在規(guī)范對大學生的約束并使其無條件的服從,這種德育觀念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發(fā)展,也阻礙了能動性的發(fā)揮,使青年大學生感受不到人文關懷的氣息,進而影響了青年大學生對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認知度。因此,要不斷用人文精神變革高校傳統德育方式,使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德育中并發(fā)揮人性的光芒,以此提升高校大學生對德育內容和形式的認知水平。
最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阻礙了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增加了不同程度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再加上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化速度的加快,無形中沖擊了人文關懷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實施。同時,高校采取的應試教育方式很少注重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相應的部分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只是拿個學歷證,這些都使高校德育實施人文關懷的難度系數增加。
三、實現高校德育人文關懷思想的基本路徑
(一)高校德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人性化的高校德育就是根據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采取有針對性、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德育策略滿足大學生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體表現為尊重、理解、關心和服務學生。尊重學生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自覺性、能動性和主動性,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個體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逐步構建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德育網絡體系;理解學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充分了解學生的處境和實際需求,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提升的人文關懷氛圍;關心學生要求高校德育過程要滲透人文精神,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尊重、理解和關心學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建立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關懷服務體系,這也是實現高校德育價值的真正落腳點。
(二)高校要構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人文校園環(huán)境
加強人本和諧、多元高效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以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運用美好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自覺克服不良習慣和個性弱點,同時還要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的整治工作,凈化校園周邊環(huán)境,使校園真正成為大學生培育良好思想道德的“一塊凈土”。除此之外,高校德育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組織和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能使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真正把“德”、“才”、“學”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線,不斷開發(fā)具有創(chuàng)造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的高校校園環(huán)境并成為教育青年大學生的“最好老師”。
(三)高校要實現德育回歸生活,切實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養(yǎng)
高校德育的對象是現實的人——大學生,要實現高校德育的生活化,必須在生活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培育其道德的認知和選擇能力,以增強高校德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高校人文德育目標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實現德育目標的現實化;二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內容要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實現德育內容的具體化;三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形式、手段要融入生活,實現德育方法的多樣化。在實現德育生活化的同時也要注重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的提升,促進主客體之間的角色轉換和交流互動。為此,高校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學識水平,儲備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揮為人師表的人格力量,成為大學生心靈上的傾聽者和生活上的關懷者;除此之外,高校教師要把身教和言教結合起來,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fā)揮人文關懷的榜樣作用,使大學生能切身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及對學生的關心,以此達到良好的人文德育效果。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竟輝,雷潔.論高校德育工作中人文關懷思想的發(fā)展維度[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5),5:123-125.
[2] 盛青廣等.高校德育人文關懷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35,1:271-272.
[3] 銀燕.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德育工作路徑探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4,4:182-183.
[4] 黃正軍等.新時期高校德育要注重人文關懷[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9,6:46-47.
[5] 劉桂芳.高校德育人文關懷取向實現的基本路徑[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