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純
[摘 要]練習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優(yōu)化練習設計,通過各種有效的練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練習設計 變 悟 練 辨 思維發(fā)展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6-023
練習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數(shù)學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很多的數(shù)學課堂中,卻常常出現(xiàn)教師過度重視例題的講解,忽視練習設計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優(yōu)化練習設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呢?
一、變中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設計隨著條件不斷變化的習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趣味的練習中不斷獲得提升。
例如,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習題:“獎勵棒棒糖?!?/p>
師:同學們的表現(xiàn)非常出色,老師為你們準備了獎品,誰能正確回答問題,老師就把獎品獎勵給誰。(師從袋子中拿出一個棒棒糖并放回)我是從這個袋子中拿出棒棒糖的。(此時學生紛紛舉起了小手)
師:我還沒問問題呢!你們知道問題是什么嗎?
生1(急切地):老師,你不就是要問“這個袋子里有多少個棒棒糖”嘛!
師:心有靈犀?。∧沁@個袋子里有多少個棒棒糖?
生1(急切地):11個!
師:來,把第一個棒棒糖獎勵給會提問題的孩子。下面要提高難度了,誰能回答一連串的問題,才獎勵棒棒糖。
大屏幕出示問題:這個袋子中還剩多少個棒棒糖?你想得到這袋棒棒糖的幾分之一?是幾個棒棒糖呢?袋子中還剩幾個棒棒糖?
……
這樣的課堂是在變化中生發(fā)趣味的課堂,而且有趣的背后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課堂上,不斷變化的整體“1”、幾分之一、剩余量等信息緊緊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在有趣的思維碰撞中用分數(shù)表示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這樣教學,既深化了學生對整體與部分之間關系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悟中求深
愛因斯坦說過:“我所愛的是直接的體驗現(xiàn)象?!币虼?,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的練習,讓學生悟中求思、悟中求深,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給一根針想另一根針的位置?!?/p>
師(大屏幕出示時針指向9多一點的鐘面):現(xiàn)在只給出一根時針,你們能讀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異口同聲地):9時!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放大來看。(大屏幕出示右圖)此時分針可能指在什么位置?
生1:我認為可能指在1的位置。
師:可不可能指向6?為什么?
生2:不可能指向6,因為如果分針指向6的話,時針就會指向9和10的中間。
師:你太棒了!你已經(jīng)感悟到了分針行走和時針行走之間的關系,你學數(shù)學很有感覺!
……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xiàn)為能洞察所研究事物的實質及這些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上述教學中,教師只給出一根時針引導學生去想分針的位置,讓學生感悟分針行走與時針行走中不斷變化的位置關系,通過內在的體驗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練中求新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边@就要變重復練習為多樣活動,變靜態(tài)練習為動態(tài)活動,變封閉練習為開放活動,這樣才能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教學“積的變化規(guī)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看已知算式填數(shù)。”
第一組:12×15=180 36×15=( )
第二組:12×15=180 12×( )=360
第三組:12×15=180 ( )×15=720
……
這里,既可以利用搶答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通過分組動態(tài)出示算式,讓學生根據(jù)第一道算式搶答出第二道算式的答案,再讓學生講清算理,并將學生的思維過程配以大屏幕出示。這樣教學,讓本節(jié)課探索積的變化規(guī)律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四、析中求透
在知識容易混淆處,是人為避開,還是直面問題,對比辨析?答案當然是后者。在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辯論,在辨析中明確知識和把握問題的本質,會對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
1.辨
辨析是發(fā)展思維的一種常用的方法。通過辨析,可以使學生在不清楚處清楚、在不明白處明晰,從而厘清了原本模糊的思維。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一課時,有的學生不能清楚地分辨周長和面積的區(qū)別,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習題:“(1)用12根1厘米的小棒擺長方形或正方形,計算擺出圖形的面積。擺出的圖形什么相同,什么不同?(2)用12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擺長方形,計算擺出圖形的周長。擺出的圖形什么相同,什么不同?”通過兩道相似題的比較,讓學生在畫圖中辨別感悟,在比較中體驗周長與面積的同和不同。這樣的辨析,加深了學生對周長與面積的深刻認識,對知識的把握更透徹。
2.辯
辯論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交流中發(fā)展思維的批判性。例如,教學“間隔排列”一課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下圖,然后提問:“靜靜地看這組圖形,如果隱去正方形,還是不是間隔排列?”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
師:爭辯會讓我們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誰先來講講道理?
生1:我認為不是間隔排列,因為正方形沒有了,只剩下圓了,所以不是。
生2(迫不及待地):我認為是間隔排列,誰說正方形沒有了就不是間隔排列?雖然正方形沒有了,但不是還可以看做是圓與空格的間隔排列嗎?
生3:我也認為是間隔排列。正方形沒有了,但是又出現(xiàn)了空格,此時是空格和圓進行間隔排列。
師:我們應該同意誰的看法?
……
隱去正方形到底還是不是間隔排列?學生的第一反應說不是,但有的學生靜心思考后給出的答案依然是間隔排列。此時,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去展開辯論“為什么認為不是間隔排列,為什么認為是間隔排列”,從而使學生在辯論中把握間隔排列問題的實質,發(fā)展他們思維的批判性。
優(yōu)化練習設計,不僅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知識的學習更扎實,而且讓他們在充滿興趣、主動投入練習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實現(xiàn)知識與思維發(fā)展的同生共長。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