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網絡成癮。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大學生網絡成癮或具有成癮傾向的原因就是各種生存需求在現實情境難以得到滿足,轉而透過虛擬世界去實現。要防治和戒除大學生網絡成癮,需要聯合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大學生本人,使其形成一股合力。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成癮;需要層次理論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346-01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以勢不可擋之勢滲透全世界。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交往的方式,大學生這一富有活力和新潮意識的群體無可避免地將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然而,網絡像把雙刃劍,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尤以網絡成癮最為嚴重。
1.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現狀
網絡成癮指的是難以控制的上網沖動及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并導致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紊亂和損害。[1]網絡成癮者由于長時間沉溺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對現實世界產生疏離感,常有精神恍惚、焦慮、抑郁、偏執(zhí)等不良情緒體驗,甚至導致人格異化,長此以往,極其容易誘發(fā)各種身體疾病和心理障礙。
有研究數據顯示,3-17歲青少年網癮比例最高,為30.5%,18-23青少年網絡成癮比例為26.6%,2005年我國大學生網絡成癮比率在6%-13%之間,2013年針對北京地區(qū)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網絡成癮比率在14.8%,近10年間,長時間上網比例、具有網絡成癮傾向的人數大增。[2][3]近年來,網絡成癮的發(fā)生率逐漸呈現低齡化,尤其以青少年群體癥狀尤為明顯,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使青少年較少地感受到家庭經濟壓力,缺乏承擔社會使命和家庭義務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成熟,使大學生缺乏自制力,難以抵擋互聯網的誘惑。目前,對網絡成癮的界定標準有較為一致的看法,容易辨別。而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類型較集中地體現在網絡游戲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信息成癮和網絡色情成癮,其中前兩種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更多的群體癥狀表現為成癮傾向。
2.從需要層次理論看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70)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指向人類的欲望,逐級向上發(fā)展,只有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后,人們才能關注和致力于更高層次的需求。[4]
從網絡的心理功能來看,它能滿足大學生求知、放松、社交和成就感等多方面的需要,這些網絡世界可以輕易獲得的滿足感,在現實世界卻可能遭遇困難。對游戲成癮者來說,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在其中,更多的是為了獲取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游戲體驗中的勝負,滿足了大學生發(fā)泄式的快感以及成就感,可以讓大學生逃避現實壓力,而游戲中的團隊協作也帶給游戲者歸屬感。歸屬和愛的需要也是社交網絡成癮大學生所迫切渴求的東西,虛擬世界的隱匿性給了大學生角色重塑的機會,既可以以自己想要的形象出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結交朋友,對家庭功能不健全、有孤獨感和社交焦慮的大學生而言,互聯網成了其逃避現實問題的轉接平臺。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類的高層次需求,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有著極高的引導作用,滿足這兩方面需求,需要大學生在現實活動付出一定的努力,通常具有一定的困難。當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互聯網的便捷性、開放性和匿名性迅速使其成為可實現的途徑,進而阻礙大學生從現實事物中獲取意義感和價值感,網絡帶來精神需求的滿足,強化了沉迷行為,導致惡性循環(huán)。
3.網絡成癮的防治與應對措施
預防和戒除網絡成癮,首先需要關注大學生群體個體需求的滿足,其次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需共同努力,引導與監(jiān)督大學生通過合適、正確的渠道實現欲望和目標。
大學生個人特質、學校文化環(huán)境、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親子關系是影響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影響因素。部分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習慣,對家庭、學業(yè)、和現實生活缺乏責任感,尤其是在人格特質方面呈現出自控能力差、低自尊水平和認知行為扭曲的大學生。第一,社會和學校要承擔起教育引導的工作,使大學生對互聯網的兩面性有清醒的認識,對網絡成癮有足夠的重視,自覺提高對上網情況的監(jiān)督意識,懂得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上網行為。第二,對有成癮傾向的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提供一定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幫助其制定上網計劃,對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嚴格控制。第三,對網絡成癮患者,尋求更專業(yè)的解決途徑,通過心理咨詢、藥物治療等綜合方式做戒除治療。第四,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防止大學生將互聯網當作逃避生活應激事件和心理問題的工具;關注大學生成長中的普遍問題,使其學會合理地看待問題,積極地、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網絡當作逃避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錦云.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09.
[2]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2011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OL].
[3]北京市疾控中心衛(wèi)生所.上網成癮報告率大學生最高[OL].
[4]鐘谷蘭.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與規(guī)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6.
作者簡介:
齊麗娟(1984-),女,山西朔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