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良
【摘要】現(xiàn)代體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是"終身體育",學校體育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使體育活動成為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終身體育的提出,給我國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牢固的終身體育觀,通過對終身體育內涵的分析,提出了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系,以及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運動意識,最終實現(xiàn)學校體育教學目標。
【關鍵詞】培養(yǎng) 終身體育 意識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015-02
終身體育理論最早是由著名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的,他認為:"教育不應像傳統(tǒng)觀念那樣,把人生分為兩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勞動。應該是每個人從生到死的持續(xù)過程。"70年代他又在《終身體育導論》中提到:"如果將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如果把體育只看成學校這一段的事,那么體育在教育中就成了插曲。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21世紀委員會"在1996年科教文織成立50周年之時,提出了一份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其中一個重要觀點就是,21世紀的教育應該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牢固的終身體育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要轉變學生對終身體育的認識,樹立終身體育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教育政策不盡完善,使得大部分學校的領導不重視體育。一方面是人們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認識比較模糊,導致體育教學根本提不到學校的議事日程上來;二是體育課沒有一個科學的、統(tǒng)一的考試方法和嚴格的考試制度,許多學校只把體育課作為考查科目,導致學生不重視上體育課。此外,有些體育教師本身也存在不足,比如說不重視體育課教學,教學無大綱、計劃,上課無教案;另外,體育教師的勞保待遇、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經費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導致我國的體育教育不盡如人意。終身體育的理念認為,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教育應該是"終身體育"。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正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極好時機。因為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鍛煉身體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個人志向和奮斗目標也趨向集中,從而為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加強運動技能、理論知識和思想品德的傳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使學生能將體育鍛煉延續(xù)終生,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工作的需要。
二、把學生作為發(fā)展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課程改革強調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選擇余地和發(fā)展空間。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如體育保健活動,既有利于青少年學生防病,強健功能,又能陶冶性情、涵養(yǎng)道德、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學習潛能。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并把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使他們在身體、心理上適應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在實施高校終身體育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大學生具備的學識與能力,使其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終身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大學生具備的鑒賞力與判斷力,將使建立的高校終身體育教育的評價體系具有多向與多元化的顯著特點;大學生的身體與心理漸趨成熟,他們對各種環(huán)境條件、運動強度、運動形式的校園體育活動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與選擇性。因此,要將大學生本身作為實施高校終身體育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體,使其自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增大,為其在校園體育活動中進行終身體育提供更大的時空自由度,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完成課程學習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
三、加強學生的體育理論教學,通過教材改革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大綱下,體育教學的效果明顯不盡人意,歸根結底在于受到以往體育理論的影響,它的很多陳舊的內容已經不再適應現(xiàn)代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必須改革教材內容,打破以往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線的教材體系,向健康型和娛樂型體育多樣化發(fā)展,建立起實效性強、學生喜愛、符合實際情況的教材體系。同時,教材內容應把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統(tǒng)一性是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靈活性是面向全體學生,可以根據(jù)這種思路與理念,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種課程并存的改革方案,一方面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一般要求設計統(tǒng)一課程,另一方面各地方教育部門可以根據(jù)地方社會發(fā)展及其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設計因地制宜的課程,同時各學校根據(jù)自己的教育理念、該校學生的需求和對學校的課程資源評估基礎上自行設置課程。
四、在教學內容上滲透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教學內容應該以傳授新的體育文化知識、保健知識、運動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以增強體質為主,讓學生學會多種健身方法等,讓學生充分體現(xiàn)到運動的樂趣和體育的價值。因此,應增設更多運動項目以滿足學生興趣和愛好。同時,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了解每一個運動項目對提高人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作用以及正確的練習方法,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通過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強化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結構應把教、學、練統(tǒng)一起來,應有利于實現(xiàn)知識、機能傳授的教學過程與鍛煉養(yǎng)護的健身過程及體育意識、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和諧統(tǒng)一。課程的組織形式主要趨向于"綜合"型,即以游戲、韻律操等形式為先導,自然過渡到學習教材,最后以音樂放松活動作為課程的結束。在課程的管理方式上,依據(jù)大綱、計劃,在體育課中實行以必修為主,以選修為輔,在必修課中對體育基礎、接受能力、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采用游離和遞進定位方式進行教學,選修課以普及、提高某一專項為主,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寬松式教學來提高授課效率。
六、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強化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課外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而且在發(fā)展自我鍛煉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充分發(fā)揮課外體育活動這一體系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鍛煉能力,培養(yǎng)興趣,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從而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打好基礎。
終身體育不僅僅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活動,而是要著重解決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能否使其終身受益的問題。學校體育必須轉變觀念,以終身體育為改革的教育主線,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fā)點,強化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形成,使學校體育具有"快樂體育"和"健身體育"的特點。強調從終身的角度來看待學生體質的增強,在考慮未來多種目標的前提下追求近期與遠期效益的最佳組合,從而使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真正超出學生時代,具有深遠意義。
總之,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終身體育教育是以校園體育活動為媒介,謀求大學生個體身心健康和整體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為近期目標,以促進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興趣,提高終身體育能力,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保持終身健康為遠期目標的一種體育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教學改革必須以終身體育為目標和導向,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須曉東.新世紀高校體育創(chuàng)新教育初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3(4).
[2]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教體(1992)11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