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優(yōu)兵
摘 要:本文通過兩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對比研究,為教師轉變對“課堂主體”、“概念教學”、“實驗作用”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的路徑。
關鍵詞:有效性;課堂主體;概念教學;實驗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10(S)-0026-2
1 緣 起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動中,筆者聆聽了初三兩位老師的教研課,教學內(nèi)容為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上“機械效率”一節(jié),兩位老師都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但在處理上卻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F(xiàn)將筆者聽課后的幾點思考呈現(xiàn)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2 案 例
教法1
1. 復習提問
問題1:
有幾種簡單機械?作用是什么?
問題2:
使用機械能省功嗎?
2.新課教學
(1)出示例題:
現(xiàn)有三種情況下把重為5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求:①克服物體的重力做的功;②拉力做的功。
(1)不用機械;
(2)用動滑輪;
(3)在不考慮繩重、摩擦和動滑輪重時用動滑輪。
學生計算,三位同學上黑板練習。師生分析三位同學的解答情況:錯與對、解題的規(guī)范。
(2)學習機械效率
教師對比三位同學的計算結果,分析得出: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比不使用機械做的功多。從而講解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的概念及三者的關系。明確使用任何機械不能省功,再講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公式及幾點說明。
通過機械效率公式的變形與學生一起分析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老師總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盡量減少額外功,使用輕質(zhì)的機械和加潤滑油的方法減少摩擦;在機械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增加所提的物重。
教法2
1.復習提問
復習:
做功的兩個必要的條件;功的計算公式。
提問:
小明用動滑輪提升鉤碼時,手拉繩子做的功怎么計算?動滑輪對鉤碼做的功又如何計算?它們相等嗎?
2.合作探究
(1)再探動滑輪
教師引導:師生交流分析使學生明確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及計算的量,并設計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明確實驗中的操作的注意點。
分組實驗:有幾個小組的同學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動滑輪的大小與其他小組不同,還向老師報告了。學生們都能積極的動手實驗,小組之間的分工配合很好,很快測出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并討論交流。(有幾組提供的動滑輪不同)
學生交流:手拉繩子做的功大于動滑輪對鉤碼做的功,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功。在老師的引導下懂得:在提升鉤碼時,不僅要克服鉤碼的重力做功,還要克服動滑輪的重力、繩子的重力及滑輪的輪和軸之間的摩擦做功。
(2)學習機械效率
師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學習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及三者的大小關系。老師講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公式及幾點說明。
出示例題,學生先練習,老師后啟發(fā)、引導。
師生再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探究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各組學生由實驗的三組數(shù)據(jù)很快得出:同一機械,所提物重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老師把使用不同動滑輪測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投影,師生互動后得出:提升相同的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師生共同總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盡量減少額外功,使用輕質(zhì)的機械和加潤滑油的方法減少摩擦;在機械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增加所提的物重。
3 評 析
這兩堂課教學的過程從表面看目標明確、結構合理、重點突出,都能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fā),教學過程銜接自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較好,目標的達成度高,完成了教學的任務。但這兩種教法體現(xiàn)了兩位教師的不同的教學思想,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方法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對課堂主體認識的不同
教法1中,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系統(tǒng)知識的認知,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是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解迅速掃除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學生在課堂獲得知識的效率較高,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關注。教法2中,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像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那樣去進行發(fā)現(xiàn),進行探究式學習。重視了物理知識的獲得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能力、發(fā)揮了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對概念教學的認識不同
教法1的老師認為,物理概念是不需要探究的,只要讓學生知道即可。在教學中注重對機械效率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影響因素的講解,側重知識點的教學。學生表面上是聽懂了,由于缺乏形成機械效率的直觀材料,其實還沒有很好地認識機械效率的本質(zhì),還是一知半解的。教法2的老師認為,物理概念的教學是需要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知道其形成的過程。通過實驗的探究知道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物理量,通過實驗的探究知道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物理。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理解了知識,使課堂真正達到高效,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3)對實驗作用認識不同
教法1中,老師對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夠,沒有安排學生實驗,也沒有演示實驗。物理學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中每一個概念的建立、每一個定律的發(fā)現(xiàn),都有其堅實的實驗基礎。學生的思維的活動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必須借助于外界的某種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師創(chuàng)設的實驗情境,正是引起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活動的重要外部條件。教法2中,教師設計良好的實驗情境有利于學生生成物理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完成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生真正做到知識與能力、態(tài)度與情感的共進。教師應當切實加強物理實驗,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做好實驗,通過真感受獲得真知體驗,通過真體驗提升學生真知識。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校里,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已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這一理念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把學生視為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更應看做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以意義構建的方式參與認知過程中來,體現(xiàn)學習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jīng)歷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努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才是提高物理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欄目編輯 劉 榮)
物理教學探討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