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華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黑龍江五大連池 164100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效果探究
劉秀華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黑龍江五大連池 164100
目的探究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該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厄貝沙坦治療,觀察組在前者的基礎上口服螺內(nèi)酯,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的變化。結果治療前,兩組臨床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除血鉀外,兩組臨床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良好,安全性佳。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糖尿病腎??;臨床效果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代表藥物包括依普利酮、保鉀低效利尿劑、螺內(nèi)酯等,其中以螺內(nèi)酯的臨床應用歷史最為悠久[1]。螺內(nèi)酯具有較全面的抗醛固酮作用,且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體內(nèi)水鹽代謝。有研究指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具有保護腎臟的作用,能夠減少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的排泄,可用于治療糖尿病腎病[2]。該研究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旨在探究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含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4~81歲,平均(62±2.5)歲,2型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9±1.7)年,其中糖尿病腎病3期27例,4 期23例;觀察組含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46~80歲,平均(63±1.2)歲,2型糖尿病病程2~17年,平均(9±2.1)年,其中糖尿病腎病3期25例,4期25例。兩組均無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過敏者,均無高血鉀、低血鉀癥狀,均無其他治療禁忌證。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厄貝沙坦治療,觀察組在前者的基礎上口服螺內(nèi)酯。厄貝沙坦口服,劑量為300 mg/次/d;螺內(nèi)酯口服,劑量為25 mg/次/d。此外,兩組還接受同樣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以及控制血壓血糖等一般護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為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的變化,包括血鉀、血清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等。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收集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
治療前,兩組臨床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除血鉀外,兩組臨床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屬于降壓藥,它能夠抑制醛固酮的逃逸,也能削弱胰島素的抵抗,對改善血管平滑肌的張力以及削弱血管與腎上腺激素的加壓反應有積極作用。有文獻資料指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應用于臨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臨床療效良好,同時還指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輔助常規(guī)手段治療糖尿病腎病,一方面能降低患者血壓,另一方面能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控制蛋白尿排泄情況[3]。該次研究采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中常用的螺內(nèi)酯配合厄貝沙坦及其他常規(guī)治療手段治療糖尿病腎病,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1個療程的治療,患者的血清肌酐清除率和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顯著改善,血鉀濃度在3.5~5 mmol/L之間,屬正常范圍。血鉀濃度變化不大,意味著螺內(nèi)酯治療糖尿病腎病不會引起高血鉀或低血鉀等不良反應,安全性佳。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時間組別血鉀(mmol/L)血清肌酐清除率mL/min 24h尿蛋白mg/d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4.1±0.2 3.9±0.8 4.2±0.5 4.1±0.9 58.6±10.2 58.7±9.2 62.7±9.4 68.3±11.3 1770±157 1776±143 1236±102 867±95
血清肌酐是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因其濃度變化主要由腎小球的濾過能力(腎小球濾過率)來決定,因此能較準確地反應腎實質(zhì)受損的情況。如果腎臟受損,腎小球濾過能力下降,血清肌酐濃度就會升高。在該次研究中,患者完成療程治療后,血清肌酐的清除率明顯提高,也就是說,血清肌酐的濃度下降,患者腎臟功能有所恢復。
正常人24 h尿蛋白的范圍為≤0.15 g,常規(guī)化驗檢測為陰性,但如果腎臟發(fā)生病變,人體排出的尿蛋白量就會明顯增多,因此臨床上常根據(jù)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來判定腎臟損傷程度以及腎病治療效果。在該次研究中,經(jīng)過治療,患者的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顯下降,這意味著患者腎臟病變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受損腎臟獲得了良好的修復;且采用了螺內(nèi)酯治療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下降幅度更大,也就是說,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更顯著。
[1]房英姿,金朝霞.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4(4):87.
[2]李元富.淺談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J].求醫(yī)問藥,2013,11(10下半月):324.
[3]陳輝,周道遠,覃丹平,等.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128.
R587
A
1672-4062(2015)02(a)-0036-01
2014-11-10)
劉秀華(1973-),女,黑龍江五大連池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nèi)科醫(yī)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