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F(xiàn)在課堂上學生的朗讀總是拖腔拖調(diào),有口無心,甚至破詞破句的。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孩子對朗讀不感興趣。那么,在教學中應(yīng)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他們愿讀、樂讀、愛讀,做到“情動而辭發(fā)”呢?
一、設(shè)境激趣,樂辭發(fā)
教師應(yīng)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良好的情境,可以考慮適當運用多媒體、音樂、語言等方法來渲染朗讀情境。讓學生融入所創(chuàng)設(shè)的教學情境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生們才會產(chǎn)生興趣,形成朗讀的愿望。
人教版第二冊《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充滿詩意的課文。教學中,在指導學生朗讀燕子說的“春雨是綠色的”這一自然段時,學生由于課前預習十分充分,讀起來非常流利。但是感覺朗讀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從學生的朗讀中很難感受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生似乎也沒有體會到草綠了,柳枝綠了,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濃濃綠意。我就適時地采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如:原野上一片片綠色的草地、小河邊一排排隨風飄舞的柳枝。學生完全沉浸在那一望無際的草地和如詩如畫的岸邊垂柳的美景里,有的小朋友還情不自禁發(fā)地發(fā)出:“多美呀!”“真綠呀!”的聲聲贊嘆,“是呀,多么美的景色,多么富有生機的小草與柳枝?,F(xiàn)在你就是那只可愛的小燕子,趕緊來夸夸這美麗的景色吧!”。“情動而辭發(fā)”,學生在多媒體那形象而直觀的視覺沖擊下,不知不覺中與文本有了共鳴,讀起來就繪聲繪色,贊揚和喜愛之情情不自禁地從“綠了”、“也綠了”等詞中溢出來。從孩子的眼睛里,我感覺到他們似乎看到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潤下,漸漸地綠了;柳枝在春雨的淋濕下,也悄悄地抽出了嫩芽。多媒體在朗讀中適時地運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優(yōu)美而直觀的情境,呈現(xiàn)了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美景,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當然,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方法還有很多。在教學《兩只小獅子》這篇課文時,為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只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這句話,我就運用教師豐富的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如:“小朋友們,你們現(xiàn)在就是那只可愛的勤獅子了,我們一起到森林里去練一練吧!”、“這是個晴朗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勤獅子就來到森林里練習,預備起——”、“中午,太陽炙烤著大地,勤獅子還在——”、“月亮都出來,其他小動物都去休息,這只勤獅子仍然堅持在——”。教師有聲有色的語言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勤獅子,于是就感同身受,讀得特別入情入境。
二、褒揚激趣,樂辭發(fā)
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兒童天生就喜歡鼓勵和贊美。教師簡簡單單的一句稱贊和夸獎,就如潤物的春雨悄悄地滋潤學生幼小的心靈,學生就會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產(chǎn)生快樂朗讀的愿望、進而踴躍地參與到朗讀的行列,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比如:在引領(lǐng)學生朗讀《棉花姑娘》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時,有位學生讀得很流利,我馬上說:“XX小朋友,你能一個字不錯地讀下來。真不簡單!”在我的激勵下,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接著我又請了一位女生,她讀的時候皺起了眉頭,我緊緊抓住這一細節(jié),表揚道:“噢!老師注意到了,你在讀的時候還加上了表情,真了不起!”“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皺起了眉頭嗎?”“因為小蚜蟲太可惡了!我不喜歡它?!?“是呀,多可惡的小蚜蟲呀!哪位小朋友也來試試?”一個小男孩子咬牙切齒地讀著,我馬上評價道:“瞧!這位小男孩不僅表情很到位,而且從他的語氣里我感受到了蚜蟲的可惡。真會朗讀!”在學生體會蚜蟲可惡之后,我又追問:“棉花姑娘的葉子上爬滿了蚜蟲,此時的她心里會想什么呢?誰來讀一讀?”一位小朋友把棉花姑娘著急的心情讀出來了,我繼續(xù)評價:“聽出來了,你和棉花姑娘一樣著急,棉花姑娘會很感動的。”“老師,這個句子的末尾還有一個感嘆號?!?“是呀,你真是細心的孩子!你都關(guān)注到了標點符號,真棒,老師真喜歡你?!蓖瑢W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全班同學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朗讀好的同學鼓掌。我也趁勢表揚道:“多么急切的棉花姑娘,老師都想變成醫(yī)生為她治病了呀!”“同學們,讓我們也像這位同學這樣,把棉花姑娘那種著急的心情讀出來吧!”小朋友個個都捧起書搖頭晃腦地讀起來。教師這種時時抓住學生朗讀時出現(xiàn)的閃光點,恰如其分地表揚,以及不顯山不露水、化雪無痕般地朗讀指導,無疑給學生的朗讀注入了興奮劑,讓學生樂于釋放自己的潛能,感覺朗讀是一種充滿快樂的活動。
三、演繹激趣,樂辭發(fā)
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聲音、色彩和感覺去思維的,而表演這種方式就非常形象、具體、直觀,易于兒童接受。”而喜歡表演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他們在游戲中常常把自己扮演成各種角色。而我們低年級的課文以童話故事類的居多,課文內(nèi)容大多以對話體的形式出現(xiàn),這為孩子分角色表演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孩子的表演天賦,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演繹感知人物的語氣、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講述了小壁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經(jīng)過,課文中出現(xiàn)了各種小動物的對話。教學中,在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后,我就讓學生先把每種小動物說的話畫出來,清晰明了之后我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把他們說的話好好地讀一讀,有了這一層次的鋪墊之后,我再讓他們分小組自己進行練習表演,在表演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議。學生一聽說要表演,熱情空前高漲,迫不及待地圍在一起嘰嘰喳喳地開始表演起來,整個班級瞬間熱鬧起來。最后,再由小朋友推薦一個小組上臺展示表演,當然,小朋友個個表演得惟妙惟肖、朗讀時也讀得絲絲入扣。
四、PK激趣,樂辭發(fā)
一年級的孩子們好表現(xiàn),一見到挑戰(zhàn),要展示自己的聰明,就會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抓住孩子愛比賽、樂PK的心理特點,在朗讀時采用PK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比如:《比尾巴》這首兒歌描寫了各種小動物尾巴特點,它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朗朗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教學中我就引導說:“課文中的小動物們正在進行一場比尾巴大賽。我們今天也來一場朗讀大賽,好不好?比比誰讀得最好?”于是,在朗讀時,我就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男生問女生答、女生問男生答、小組間互問互答等賽讀形式,比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在賽讀中獲勝者給予星卡獎勵。為了在PK中取勝,小朋友們個個開心地讀著,臉上洋溢著笑容,整節(jié)課學生的朗讀此起彼伏,朗朗讀書聲不絕于耳。
PK的形式除了大多數(shù)人參加的小組比賽讀、男女生比賽讀這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比賽讀之外,還可以是一個人與多個人的挑戰(zhàn)讀。比如:老師向?qū)W生挑戰(zhàn)讀。遇到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或段落,老師可以先示范讀,然后向?qū)W生發(fā)出挑戰(zhàn):“哪位同學敢跟老師挑戰(zhàn),看看老師讀得好,還是你讀得好?!焙⒆勇犝f要和教師挑戰(zhàn),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那股勁,定能積極地應(yīng)戰(zhàn)。讀完后,再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分,如果讀得好的同學就給予大張旗鼓地表揚。當然,學生也可以毛遂自薦擔當朗讀的小擂主,其他學生當挑戰(zhàn)者,搶奪擂主之位等等。經(jīng)過這樣的PK,學生就會體會到朗讀的無窮樂趣,就會自然而然地愛上朗讀,樂于朗讀。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樟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