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柳詒徵研究綜述

        2014-12-31 16:33:26高偉軍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3期
        關(guān)鍵詞:圖書館學

        [摘 要]柳詒徵是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活躍于學術(shù)、思想界三十多年,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即后來的中央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擔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大二十年之久,為近代中國的圖書館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柳詒徵先生一生勤于治學,著述宏豐,在史學理論、中國文化史、東南亞史、民俗學、方志學、圖書目錄學等多個領域均有杰出貢獻。柳詒徵先生誨人不倦,提攜后進,為中國學術(shù)、思想界培養(yǎng)了一批重要學者。本文梳理、總結(jié)了近三十年關(guān)于柳詒徵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之處。

        [關(guān)鍵詞]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學衡派;圖書館學

        柳詒徵(1880—1956年),江蘇丹徒人,字冀謀,號劬堂居士,中國近代杰出學者,在史學、教育學、圖書館學等多個領域具有杰出成就。1915年,柳詒徵受聘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即后來的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任國文和歷史教員。柳詒徵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識、誨人不倦的敬業(yè)精神,贏得了南高師生的廣泛尊敬,成為南高文史學科的靈魂人物之一。柳氏門下俊彥云集,張其昀、繆鳳林、陳訓慈、鄭鶴聲、向達、胡煥庸等,均曾受業(yè)于柳氏門下。著名學者吳宓曾這樣評價:“南京高師校之成績、學風、聲譽,全由柳(詒徵)先生多年培植之功。論現(xiàn)時東南大學之教授人才,亦以柳先生博雅宏通第一人?!保?)1927年至1937年,柳詒徵擔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在圖書館藏書建設、圖書目錄編訂、讀者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院士,柳詒徵以其杰出的學術(shù)成就,當選為史學組的院士。當時,史學組的院士僅為柳詒徵、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傅斯年五人。無論是個人學術(shù)造詣,還是其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影響,柳詒徵都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

        一、柳詒徵研究的現(xiàn)狀

        1949年以后,柳詒徵逐漸被人遺忘。1980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幾乎沒有關(guān)于柳詒徵的研究著作。1986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政協(xié)舉行柳詒徵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并編輯出版《柳冀謀先生紀念文集》(該文集被編入《鎮(zhèn)江文史資料》第11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師范大學鄭師渠教授先后發(fā)表一系列關(guān)于學衡派的著作,其中論述了柳詒徵的思想與學術(shù)貢獻;1999年,南京大學中文系卞孝萱教授發(fā)表文章,介紹了柳詒徵的學術(shù)貢獻和人格風范。鄭師渠、卞孝萱兩位教授開中國大陸柳詒徵研究之先河。進入21世紀,柳詒徵現(xiàn)就開始興起,出現(xiàn)了一批學術(shù)論文和和研究專著。中國大陸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柳詒徵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一)關(guān)于柳詒徵生平的研究,(二)關(guān)于柳詒徵史學思想及史學成就的研究,(三)關(guān)于柳詒徵與東南學術(shù)圈的研究,(四)關(guān)于柳詒徵與圖書館事業(yè)的研究。

        (一)關(guān)于柳詒徵生平的研究

        孫永如先生的《柳詒徵評傳》是關(guān)于柳詒徵生平與學術(shù)思想研究的第一步系統(tǒng)性著作。該書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詳細介紹了柳詒徵的生平事跡,論述了柳詒徵的三部重要著作:《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的學術(shù)價值,同時還論述了柳氏在目錄學、版本學、書法、詩歌領域的成就。范紅霞的《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2),深入研究了柳詒徵的中西文化觀、史學思想、諸子學思想、道德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對柳詒徵的思想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力作。孫文閣的《柳詒徵赴日事跡考》(3)介紹了柳詒徵第一次赴日的情況。關(guān)于柳詒徵第一次赴日本一事,學術(shù)界存在兩方面爭議:第一、赴日的具體時間問題。有學者認為,柳詒徵第一次赴日本式1902年,也有學者認為是1903年。該文作者經(jīng)過多方面考證,認為柳詒徵第一次赴日本的具體時間是1903年。第二、柳詒徵第一次赴日本是留學,還是考察?該文作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是留學。同時,該文還介紹了柳詒徵在日本考察的具體情況,并指出這次考察是柳詒徵“進行現(xiàn)代教育與學術(shù)活動的新起點”。(4)《陳三立、傅增湘等二十二人致柳詒徵信札的考釋》,該文介紹了柳詒徵與陳三立、傅增湘、陳慶年、蔡元培、葉恭綽、邵元沖等二十二人的通信情況,是研究柳詒徵生平社會交往的十分重要的資料。李金坤在《柳詒徵與南社詩人的交誼述略》一文中指出:“柳詒徵不僅是著名的史學家、國學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圖書館事業(yè)家,而且是一位詩人與書法家,是一位具有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保?)該文詳細介紹了柳詒徵與柳亞子、趙聲等南社詩人的交往情況。吳忠良的《柳詒徵與東南大學易長風潮》(6)發(fā)生于1925年的東南大學易長風潮,柳詒徵也參與其中。這次易長風潮,直接影響了東南大學的興衰走向,也影響了柳詒徵的人生事業(yè)。作者通過詳實的史料,分析了柳詒徵參與其中的原因與具體過程,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柳氏的生平事跡。

        (二)柳以徵的史學思想與治史成就

        關(guān)于柳詒徵的史學思想,目前學術(shù)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內(nèi)容“以禮為核心之史”的思想、史德理論、歷史正統(tǒng)論、通史理論、對進化論的反思、中國文化西被說等方面。柳詒徵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繼承,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為其“以禮為核心之史”的治史理念。張旗的《柳詒徵對以禮為核心之史的論證》(7)從“史例與禮,史德、史識與禮”兩個方面論述了柳詒徵的這一治史理念。范紅霞在《柳詒徵的史德論及其史學批判》(8)一文中指出,柳詒徵的史德理論,批判第繼承了章學誠、梁啟超的史德觀,其史德理論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強調(diào)治史對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第二、推尊史書撰述傳統(tǒng)中的昭信核實、存信存疑的史德;第三、以禮為核心的史德批判標準。侯德仁在《清末民國學人與歷史正統(tǒng)論》一文中指出,“正統(tǒng)論是極富中國特色的歷史哲學,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近代以來,多位著名學者對正統(tǒng)論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論述。該文介紹了梁啟超、章太炎、柳詒徵、蒙文通對歷史正統(tǒng)論的論述,通過該文,我們能初窺柳詒徵的歷史正統(tǒng)論思想。鄭先興的《柳詒徵的通史理論及其實踐》(10)一文,探討了柳詒徵的通史觀、研究方法及主要著作。紀振奇在《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學的理論和方法》一文中指出:“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被人稱為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據(jù)此,要了解20世紀的中國文化史學,就應該首先重點考察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觀,并進一步研究他的文化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保?1)該文詳細探討了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觀,及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基本方法問題。柳詒徵將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從遠古到兩漢的獨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時期;從魏晉到明末,佛教傳入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時期;從明末到今日,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印文化輸入,而中西文化相交融的時期?!保?2)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史學為核心的史學方法論和文獻學方法論。于楠的《論五四前后史學界對進化史觀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啟超、柳詒徵的史學思想為例》探討了章太炎、梁啟超、詒徵對進化論思想的吸收與調(diào)適。該文指出:“柳詒徵是認真研究過梁啟超的《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和章太炎《俱進化論》的,而他則借助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易》以及《中庸》的思想,完成了對于進化史觀的批判,其理論較章太炎平易近人,而且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中國古代文化的智慧?!保?3)田亮在《柳詒徵的民族主義史學思想》一文中指出:“作為民族主義史學的重鎮(zhèn)之一,柳詒徵一向主張史學要為培養(yǎng)民族精神服務,三十年代他明確批評古史辨派的疑古為破壞古史,大力發(fā)掘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特別注重探尋漢唐盛世中國所以強大的因由,從而培養(yǎng)國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柳詒徵在抗戰(zhàn)時期的著述以及為光大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既是其經(jīng)世致用學術(shù)思想發(fā)展的邏輯結(jié)果,更是民族危機下中國知識分子作出的自然反應。他有關(guān)民族精神的論斷,可為我們新世紀文化重建工作提供寶貴的借鑒。”(14)探討柳詒徵民族主義史學思想的另一篇重要論文是范紅霞的《柳詒徵的愛國主義史學》(15),該文認為,柳詒徵的愛國主義史學思想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闡發(fā)民族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歷代治國良方,尋求治國之道;表彰民族氣節(jié),呼吁抗日救國。

        對于柳詒徵治史成就的探討,主要圍繞三部著作展開——《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稓v代史略》1902年撰寫成書,1903年由江楚書局出版,采用新式體例編撰而成,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幾部歷史教科書之一。孫文閣的《簡論柳詒徵對中國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的編纂》一文,探討了柳著《歷代史略》編纂的時代背景、體裁和內(nèi)容、歷史觀、學術(shù)意義。關(guān)于時代背景,該文指出,“柳詒徵編纂的《歷代史略》,是在清政府實施新式教育的背景下,為新式學校編纂的教材,這是中國近代較早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之一?!保?6)關(guān)于體裁,該文指出,“柳詒徵編寫的《歷代史略》,實際上沿用了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體裁形式,就是時間先后為順序,以歷史事件為敘述的內(nèi)容,分章分節(jié)敘述的章節(jié)體?!保?7)《歷代史略》的內(nèi)容有一下新特點:“第一、使用‘中國一詞,并進行界定;第二、采用新的歷史分期法,將中國中國歷史分為上世、中世、近世三個時期;第三、對于上古的歷史,柳詒徵對沒有史料可以確證的,采取了較為可觀的存疑態(tài)度;第四、對文化、制度等內(nèi)容的重視。”(18)關(guān)于歷史觀,該文認為,《歷代史略》的歷史觀變現(xiàn)為“中體西用”,具有“信古”、“崇古”的特點。

        近代中國,第一步中國文化史著作是林傳甲的《中國文化史》,1914年由上??茖W書局出版,但是,該書影響甚微,很少為世人所道。胡適、陳獨秀等發(fā)起新文化運動之后,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討論也隨之興起,相關(guān)著作陸續(xù)出現(xiàn),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楊東純的《本國文化史大綱》,常乃■的《中國文化小史》,陳國強的《物觀中國文化史》,陳登原的《中國文化史》。柳詒徵先生于1919年開始著手研究中國文化史,到1925年正式成書,在《學衡》雜志上連載刊登。該書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精到的見解,贏得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好評,被譽為中國文化史領域的“開山之作”。卞孝萱的《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介紹了柳詒徵撰寫《中國文化史》的時代背景、內(nèi)容特色與學術(shù)意義。該文認為,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有以下特色值得稱道:“進化的文化史觀,強烈的民族意識,有益于世的著作宗旨,獨到的學術(shù)見解。”(19)吳忠良在《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一文中,論述了柳詒徵撰寫《中國文化史》的時代背景與學術(shù)訴求,同時指出,“因為該書系草創(chuàng)之作,作者本人也是身處于史學轉(zhuǎn)型期,故在觀點上矛盾之處甚多:1、進化與倒退并存的文化史觀;2、英雄史觀與民本主義并存;3、信古與疑古并存。”(20)該文還指出,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以民族主義為主旋律,“洋溢著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無線熱愛,到處可見柳詒徵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保?1)

        《國史要義》是柳詒徵1942年在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生班的講義,1948年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該書是柳詒徵多年治史心得的結(jié)晶,是一本很見“功力”的史學著作,全書分史原、史權(quán)、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shù)、史化十個專題,系統(tǒng)地論述了其史學思想。王家范的《柳詒徵<國史要義>探津》(《史林》2006年6月)一文指出:“本書(《國史要義》)的性質(zhì)決非一般意義上的史學史或是血通論,透過史學要義的詮釋,歸宗于中國人本主義的弘揚,是為本書的主旨。與之同類的著作,與其說是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毋寧說是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兩者聲氣相求,互為奧援。”(22)向燕南在《關(guān)于柳詒徵<國史要義>》(23)一文中認為,柳氏的《國史要義》,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基本精神,又回應了時代潮流;既沒有某些守舊派的迂闊,也不似某些西化派的偏激,為如何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提供有益啟示。

        (三)柳詒徵與東南學術(shù)圈

        從事人物研究,既要對人物個體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也要從其所處的社會網(wǎng)絡圈加以宏觀審視。柳詒徵先生的一生主要活躍于東南學術(shù)圈,目前學術(shù)界往往將其歸入兩個學術(shù)圈之中:學衡派和南高史地學派。關(guān)于學衡派,南京大學沈衛(wèi)威教授曾作文專門予以界定。(24)學衡派是指以《學衡》,及《史地學報》、《國學叢刊》、《文哲學報》、《國風》、《思想與時代》等相關(guān)刊物為中心,所形成的學術(shù)思想共同體。它的主要成員包括劉伯明、吳宓、柳詒徵、梅光迪、繆鳳林、張其昀、胡先■等人。關(guān)于南高史地學派,吳忠良先生在其博士論文《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及相關(guān)文章中曾作專門論述。吳忠良先生所界定的南高史地學派是指以柳詒徵、竺可楨為導師,以陳訓慈、張其昀、繆鳳林、胡煥庸、鄭鶴聲、劉X藜為主要成員,以《史地學報》、《史學雜志》、《地學雜志》為刊物陣地,所形成的思想學術(shù)共同體。吳忠良吳忠良論述了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的區(qū)別:“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在人員組成、文化觀念、學術(shù)取向等方面確有不少共同點,但兩者不能完全等同。早期學衡派的主將基本上以留學歸來的吳宓,梅光迪等人為代表,他們都不是史地派成員。而兩派關(guān)注的領域也有很大的不同,南高史地學派關(guān)注的是史學與地學,其會刊所設欄目皆與此有關(guān),并以柳詒徵和竺可楨倡導的經(jīng)世致用為指導思想。而《學衡》則更多的關(guān)注文學和大眾文化領域,故所設欄目以文學和文化哲學類為多。因此,嚴格來說,南高史地學派和學衡派雖然有不少思想共同點,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術(shù)流派,前者純?yōu)槭返貙I(yè)性的流派,后者則更多地屬于思想文化流派。雖然這兩派的觀念,乃至人員有所交叉,但又不能因此而忽視兩者的區(qū)別。”(25)

        沈衛(wèi)威教授的兩篇論文——《我所界定的學衡派》、《“學衡派”史實及文化立場》,有助于我們從整個學衡派的角度審視柳詒徵的學術(shù)思想,有助于我們了解柳詒徵在學衡派中的地位與作用。石汝廣在《柳詒徵與<學衡>雜志》一文中指出柳詒徵對學衡雜志的貢獻突出地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為協(xié)調(diào)吳宓同雜志社其他成員之關(guān)系;其二為協(xié)助吳宓處理日常事務;其三是當《學衡》雜志遭遇困境時,協(xié)助吳宓同中華書局進行交涉?!保?6)柳詒徵是《學衡》雜志《發(fā)刊詞》和《學衡雜志簡章》的作者,此外,他還是《學衡》雜志發(fā)文數(shù)量最多的作者。陳寶云在《柳詒徵與<學衡>》(27)一文中,首先探討了柳詒徵對《學衡》的重要貢獻,其次探討了柳詒徵與吳宓、梅光迪等學衡派其他成員之間的思想差異。該文有助于吳宓了解學派內(nèi)部思想的多元性。范紅霞的《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理念下異中求同——柳詒徵與學衡派關(guān)系考論》一文,“以學衡派的學術(shù)旨趣為視角,對柳詒徵與學衡派的關(guān)系,做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保?8)

        (四)柳詒徵與圖書館事業(yè)

        徐建華的《柳詒徵圖書分類思想與<國學圖書館圖書分類總目>》一文,探討了柳詒徵在擔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期間,主編《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對古今中外的圖書分類法予以折中,使人易于尋檢,從而成一家之言;而在實踐中,則又結(jié)合館藏實際,將四分法和七分法予以增刪、綜合,從而創(chuàng)建出了一種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分類法?!保?9)范紅霞的《柳詒徵的圖書館學思想及其成就》(30)從圖書館的組織和管理,選拔培養(yǎng)人才、開展學術(shù)研究,目錄學思想的創(chuàng)新,《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的編纂,四個方面論述了柳詒徵的圖書館學思想及其成就。全根先的《柳詒徵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31)一文,從圖書館的組織和管理,目錄學創(chuàng)新,推廣版本學知識,三個方面探討了柳詒徵的圖書館理論和實踐。甘桂榮的《艱辛與輝煌——江蘇省國學圖書館發(fā)展研究1927—1937》(32)一文,全面深入地探討了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的發(fā)展情況,尤其探討了國學圖書館館長柳詒徵的貢獻。該文有助于我們?nèi)嬲J識柳詒徵對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的貢獻。陳錦榮的《柳詒徵及其目錄學成就》(33)介紹了柳詒徵的目錄學研究成就。吳忠良的《柳詒徵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34)、徐昕的《柳詒徵與國學圖書館》也對柳詒徵在圖書館事業(yè)方面的成就作了一定的探討。

        二、柳詒徵研究的反思

        回顧近三十年中國大陸的柳詒徵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有兩方面的顯著進步:第一、對柳詒徵的評價更為客觀公正。早年的研究,由于受意識形態(tài)教條的影響,柳詒徵先生在一些論著中被塑造成守舊的、抱殘守缺的形象。在近年的研究中,這一現(xiàn)象得到糾正,柳詒徵學術(shù)思想的價值得到肯定,柳詒徵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貢獻和地位也得到肯定。第二、研究視角趨向于多樣化。早期的柳詒徵研究,往往將其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研究視角狹窄,得出的結(jié)論甚至有失偏頗。任何個體研究,必須將其置于縱橫兩個層面予以考察??v的層面,考察人物思想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遷的過程;橫的方面,考察人物所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將其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在柳詒徵研究領域,特別注重將其置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不斷切換研究視角,從文化史、思想史、社會史等多個角度,對柳詒徵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柳詒徵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柳詒徵的著作與生平資料有待進一步整理、出版。個人著述主要包括日記、書信、自傳、自訂年譜、文章、講義、專著等;生平資料主要指生平親友的對其回憶文章。柳詒徵先生勤于治學,富于著述,個人著作十分豐富;柳詒徵先生活躍于學術(shù)界數(shù)十年,具有廣泛的社會交往,其生平資料值得深度挖掘。第二、研究領域有待拓寬??v觀近三十年的柳詒徵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于三個領域:柳詒徵史學思想與治史成就,柳詒徵與東南學術(shù)圈的關(guān)系,柳詒徵與圖書館事業(yè)。柳詒徵在方志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目前關(guān)于柳氏方志學成就的研究成果相對稀缺。同時,柳詒徵先生在東亞史、中國財政史、中國商業(yè)史、中國教育史等領域也有相當?shù)脑煸?,有待后來者研究整理。第三、具體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以“柳詒徵史學思想和治史成就”的研究為例,大多數(shù)論文僅限于探討柳詒徵先生某一部史學著作的撰寫經(jīng)過、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研究方法等,或僅限于探討某一史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和意義,而很少有更進一步的論述。

        注釋:

        (1)吳宓.吳宓自編年譜[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228.

        (2)范紅霞.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孫文閣.柳詒徵赴日事跡考[J].史學史研究,2005(1):71—74.

        (4)同上

        (5)李金坤.柳詒徵與南社詩人的交誼述略[J].鎮(zhèn)江高專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4(1):5—11.

        (6)吳忠良.柳詒徵與東南大學易長風潮[J].東方論壇,2013(2):1—6.

        (7)張旗.柳詒徵對以禮為核心之史的論證[J].史學史研究,2004(4):75—78.

        (8)范紅霞.柳詒徵的史德論及其史學批判[J].貴州文史叢刊,2006(1):11—14.

        (9)侯德仁.清末民國學人與歷史正統(tǒng)論[J].學習與探索,2012(3):157—160.

        (10)鄭先興.柳詒徵的通史理論及其實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2):27—35.

        (11)紀振奇.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學的理論與方法[J].晉陽學刊,2004(3):28—32.

        (1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3.

        (13)于楠.論五四前后史學界對于進化史觀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啟超、柳詒徵的史學思想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增刊:65—71.

        (14)田亮.柳詒徵的民族主義史學思想[J].史學史研究,2004(2):16—21.

        (15)范紅霞.柳詒徵的愛國主義史學[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2):69—70.

        (16)孫文閣.簡論柳詒徵對中國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的編纂[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7):20—24.

        (17)同上

        (18)同上

        (19)卞孝萱.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J].文史知識,2002(5):70—74.

        (20)吳忠良.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J]東方論壇,2010年(6):111—115.

        (21)同上

        (22)王家范.柳詒徵<國史要義>探津[J].史林,2006(6):169—191.

        (23)向燕南.關(guān)于柳詒徵<國史要義>[J]史學史研究,2011(4):66—74.

        (24)沈衛(wèi)威.我雖界定的學衡派[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3):84—87.

        (25)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引論(下)[J]東方論壇,2006(6):78—86.

        (26)石汝廣.柳詒徵與<學衡>雜志[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2):90-96.

        (27)陳寶云.柳詒徵與<學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5):111-116.

        (28)范紅霞.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理念下異中求同——柳詒徵與學衡派關(guān)系考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4):16-20.

        (29)徐建華.柳詒徵圖書分類思想與<國學圖書館圖書分類總目>[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1(4):146-148.

        (30)范紅霞.柳詒徵的圖書館學思想及其成就[J]圖書與情報,2006(3):108-111.

        (31)全根先.柳詒徵的圖書館理論和實踐[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4):10-14.

        (32)甘桂榮.艱辛與輝煌——江蘇省國學圖書館發(fā)展研究1927-

        1937[D].蘇州:蘇州大學歷史學系,2009:33

        (33)陳錦榮.柳詒徵及其目錄學成就[J]圖書情報研究,2011,4(1):57-59.

        (34)吳忠良.柳詒徵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4):92-100.

        作者簡介:高偉軍1980生男漢族浙江玉環(huán)人華中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猜你喜歡
        圖書館學
        2023 年寧夏圖書館學會年會順利召開
        古今中西會通視域下的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理論闡釋——讀蔣永福《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研究》
        廣西高校圖書館學論文統(tǒng)計分析
        甘肅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 00:33:54
        網(wǎng)絡時代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批評
        “圖書館學實證研究研討班”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
        寂寞與喧囂:當代圖書館學研究現(xiàn)狀剖析
        圖書館論壇(2014年9期)2014-03-11 18:48:10
        中國圖書館學之當下:反思與瞻望
        圖書館論壇(2014年9期)2014-03-11 18:48:08
        南開大學成功舉辦“圖書館學實證研究·2014”博士生學術(shù)會議
        圖書館論壇(2014年8期)2014-03-11 18:48:07
        對圖書館學體系結(jié)構(gòu)的再認識?
        圖書館(2014年6期)2014-02-12 00:51:54
        廣西圖書館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31次科學討論會在貴港舉行
        圖書館界(2013年6期)2013-03-11 18:50:45
        中文在线中文a| 元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av| 日本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内射oooo|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午夜精品人妻中字字幕| 中文字幕女优av在线|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久久精品蜜桃美女av|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 免费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99re6久精品国产首页|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草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国产丝袜高跟美腿一区在线|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白白色发布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愉情理伦片|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