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摘 ? ?要: 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和進一步的推動,國家對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學校體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評定一節(jié)體育課的效果,運動負荷是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茖W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對增強體質,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技能,提高運動成績,防止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有重大意義。合理地安排和調節(jié)學生的體育課運動負荷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因人而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關鍵詞: 體育教學 ? ?運動負荷 ? ?合理分配
所謂運動負荷,又稱生理負荷,是指人在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擔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只有運動負荷保持適宜,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過大過小都不行。因為過大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使學生感到疲憊厭煩,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過小則達不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運動量度、動作難易程度和運動強度等,應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特征進行科學的安排,杜絕“量少質次”或“量大過度”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調節(jié)學生體育課運動負荷是對教師體育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評價體育課堂教學和體育活動鍛煉效果的重要指標。那么,體育教師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分配和調控運動負荷呢?
一、運動負荷安排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體育教師要根據人體生理機能能力活動變化規(guī)律和心理變化規(guī)律、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器械、氣候等合理確定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曲線。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qū)間確定為120至140次/分之間,而每節(jié)課中,將心率保持在這個范圍的時間占10分鐘以上為佳,以中等強度和中等運動量的運動負荷為主。這樣學生的學習情緒才能高漲起來,需求才能得到滿足,行動才能變得輕快,教學目標也就容易實現(xiàn)。
體育課上每節(jié)課的運動負荷曲線要視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合理制定。在選擇教材內容時,可以將運動負荷大和運動負荷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如強度較大的跑、跳與強度較小的走、投等內容的結合、如課的前半部分為發(fā)展上肢力量的新授教材——投擲,后半部分則應安排發(fā)展下肢力量的教材——立定跳遠。不論采用哪一種模式,運動負荷總的調節(jié)策略都應高低結合、動靜交替。所以,在安排運動負荷的時候要努力做到在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與形成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著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運動負荷安排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
體育教師不僅要在課前周密地安排運動負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更要把握好運動的量和強度,并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反應,及時進行調整。一般采用脈搏測量法、觀察法、詢問法等判斷運動負荷是否合適。顧名思義,脈搏測量法就是在運動后直接測量學生的脈搏,以確定學生的心率是否在合理范圍內。觀察法,即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等表現(xiàn)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另外,體育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談心,詢問學生練習后的主觀感受,如肌肉的酸痛程度、身體反應等??傊?,運動負荷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適當?shù)卣{整運動負荷。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調節(jié):新授課一般負荷較小,可搭配復習教材增加負荷;根據氣候調節(jié):冬天可安排低強度、長時間(量大)的運動項目,如長跑,夏天則相反;根據課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節(jié),變換相應的練習方式,如在下肢運動較多時,適當加入一些上肢運動的練習,有效調節(jié)運動負荷。
三、運動負荷要因人而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學生的體質狀況各不相同,所以他們的運動負荷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在體育課上,往往相同的練習對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快速跑完100米,有的學生心率達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學生僅170次/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布置運動負荷就是在基準點上下波動。在課堂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還要細致地觀察和分析運動負荷量及其變化情況,再根據不同的模塊、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段等不同的情況具體指導、檢查、督促、調整學生的“實際運動負荷”。抑制“過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進“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讓體質好的學生“吃得飽”,體質弱的學生“吃得消”,努力使所有的學生都達到適宜的運動負荷。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有效的鍛煉。這樣體育教學就能充滿生機和活力,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綜上所述,體育課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這是體育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所特有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煉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和體質健康的需要。只有正確認識新課標中的運動負荷,并在體育教育教學實踐中落實到位,真正增強學生體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季瀏.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教師用書(水平五)[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國鋒.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應把握好“八”度[J].體育師友,2011.
[4]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