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劉向前
課題項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團體輔導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資助。
作者簡介:李曉娟(1978—),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劉向前(1978—),男,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目的:考察團體輔導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促進作用。方法:采取方便取樣,選取某高校2個平行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2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N=35)和對照班(N=36)。在對實驗班進行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將團體輔導技術充分融入授課內容,對照班不做干預。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訪談,并在授課過程中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狀態(tài)進行觀察。結果:對于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實驗班顯著高于對照班。結論:團體輔導技術的恰當應用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團體輔導;思政課教學;對照研究
團體輔導方案
單元
主題
目標
主要內容
1
適應環(huán)境
幫助學生較快地融入新集體,適應新
環(huán)境
1.有緣相識
2.個性名片
3.同舟共濟
2
悅納自我
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獨特性,悅納自我
1.認識自我
2.探索自我
3.尋找與發(fā)現(xiàn)
3
學會學習
幫助學生了解大學學習方式,盡快適應大學學習
1.書中自有黃金屋
2.大學學習方法探討
3.克服學習困難
4
學會溝通
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同學相處,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1.信任品質訓練
2.欣賞別人訓練
3.合作意識訓練
5
情緒管理
幫助學生了解、調適、緩解、激發(fā)情緒,保持適當?shù)那榫w體驗與行為反應
1.情緒的覺察與識別
2.愉快情緒的喚起
3.非理性情緒的調節(jié)
6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幫助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認清與選擇職業(yè)崗位,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1.審視自我
2.外部環(huán)境分析
3.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實施方案
7
戀愛成長
幫助學生端正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掌握處理戀愛問題的方法
1.異性交友觀念互動
2.愛情價值觀的澄清
3.失戀的處理調適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德育實效性的要求。本研究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對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探索和嘗試。
團體輔導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技術,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目前,我國在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①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依然缺乏普及性,團體輔導技術并未進入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視野;②“片段化研究”的跡象明顯,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系統(tǒng)化研究缺乏;③對團體輔導技術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以觀察法為主,缺少對照組與控制組的實驗研究,教學效果分析缺少科學性和說服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準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具體方案、開展方式、應用效果等做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方便選取某高校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yè)2個自然平行班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按隨機原則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對照班。實驗班35人,其中男15人,女20人;對照班36人,其中男15人,女21人。
(2)輔導方法。
①輔導方案。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及具體要求,選取適合應用團體輔導技術的章節(jié),制訂具體的團體輔導方案(見團體輔導方案表)。
②實施過程。
輔導:依托浙江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實驗中心對實驗班在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融入團體輔導內容,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的要求,決定是在授課教室還是在實驗中心開展團體輔導活動。課堂教學效果觀察:設專門的助教,輔助任課教師觀察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情況、發(fā)言情況、精神狀態(tài)等,以便評估課堂授課效果。調查訪談:在課程結束后,研究者(非任課教師本人)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對教師的評價、課程認同、收獲感受等方面。由研究者實施并筆錄、整理訪談結果,助教協(xié)助完成。③
工具與統(tǒng)計方法。
訪談工具采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該表是結合國內思政課考評相關要求,在大學生思政課現(xiàn)狀、輔導需求的調查分析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共5個條目。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思政課教學效果評價具體是:
根據(jù)教師授課過程中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在課余時間與學生的交流以
及“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表”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對課程的意義比較認同,對教師給予更為肯定的評價,在團體中的感受較好,團體凝聚力更強。
3.討論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教學法,系統(tǒng)探討了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案、實施效果等,發(fā)現(xiàn)在思政課教學增加團體輔導內容后,實驗班學生在適應大學生生活的能力、班級同學人際關系等各方面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基礎”課教學的主要經(jīng)驗有:
第一,本次輔導方案設計以團體心理輔導、生涯理論及其相關的理論為依據(jù),使輔導活動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有利于輔導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二,在本次團體輔導中還穿插了有效的講解和討論,在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心理素質養(yǎng)成訓練、職業(yè)規(guī)劃時升華思想政治意識,對學生認識課程意義、內化道德認識、提升思想素質起到促進作用。對此,我們能夠肯定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4.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法探討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試圖在更全面的意義上分析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方式和效果。但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很難做到精準控制,難以完全排除一些無關變量。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方案,完善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9號)[Z].
[2]張蔚萍,張民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編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課題項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團體輔導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資助。
作者簡介:李曉娟(1978—),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劉向前(1978—),男,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目的:考察團體輔導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促進作用。方法:采取方便取樣,選取某高校2個平行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2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N=35)和對照班(N=36)。在對實驗班進行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將團體輔導技術充分融入授課內容,對照班不做干預。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訪談,并在授課過程中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狀態(tài)進行觀察。結果:對于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實驗班顯著高于對照班。結論:團體輔導技術的恰當應用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團體輔導;思政課教學;對照研究
團體輔導方案
單元
主題
目標
主要內容
1
適應環(huán)境
幫助學生較快地融入新集體,適應新
環(huán)境
1.有緣相識
2.個性名片
3.同舟共濟
2
悅納自我
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獨特性,悅納自我
1.認識自我
2.探索自我
3.尋找與發(fā)現(xiàn)
3
學會學習
幫助學生了解大學學習方式,盡快適應大學學習
1.書中自有黃金屋
2.大學學習方法探討
3.克服學習困難
4
學會溝通
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同學相處,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1.信任品質訓練
2.欣賞別人訓練
3.合作意識訓練
5
情緒管理
幫助學生了解、調適、緩解、激發(fā)情緒,保持適當?shù)那榫w體驗與行為反應
1.情緒的覺察與識別
2.愉快情緒的喚起
3.非理性情緒的調節(jié)
6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幫助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認清與選擇職業(yè)崗位,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1.審視自我
2.外部環(huán)境分析
3.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實施方案
7
戀愛成長
幫助學生端正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掌握處理戀愛問題的方法
1.異性交友觀念互動
2.愛情價值觀的澄清
3.失戀的處理調適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德育實效性的要求。本研究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對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探索和嘗試。
團體輔導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技術,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目前,我國在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①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依然缺乏普及性,團體輔導技術并未進入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視野;②“片段化研究”的跡象明顯,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系統(tǒng)化研究缺乏;③對團體輔導技術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以觀察法為主,缺少對照組與控制組的實驗研究,教學效果分析缺少科學性和說服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準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具體方案、開展方式、應用效果等做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方便選取某高校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yè)2個自然平行班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按隨機原則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對照班。實驗班35人,其中男15人,女20人;對照班36人,其中男15人,女21人。
(2)輔導方法。
①輔導方案。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及具體要求,選取適合應用團體輔導技術的章節(jié),制訂具體的團體輔導方案(見團體輔導方案表)。
②實施過程。
輔導:依托浙江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實驗中心對實驗班在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融入團體輔導內容,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的要求,決定是在授課教室還是在實驗中心開展團體輔導活動。課堂教學效果觀察:設專門的助教,輔助任課教師觀察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情況、發(fā)言情況、精神狀態(tài)等,以便評估課堂授課效果。調查訪談:在課程結束后,研究者(非任課教師本人)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對教師的評價、課程認同、收獲感受等方面。由研究者實施并筆錄、整理訪談結果,助教協(xié)助完成。③
工具與統(tǒng)計方法。
訪談工具采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該表是結合國內思政課考評相關要求,在大學生思政課現(xiàn)狀、輔導需求的調查分析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共5個條目。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思政課教學效果評價具體是:
根據(jù)教師授課過程中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在課余時間與學生的交流以
及“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表”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對課程的意義比較認同,對教師給予更為肯定的評價,在團體中的感受較好,團體凝聚力更強。
3.討論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教學法,系統(tǒng)探討了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案、實施效果等,發(fā)現(xiàn)在思政課教學增加團體輔導內容后,實驗班學生在適應大學生生活的能力、班級同學人際關系等各方面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基礎”課教學的主要經(jīng)驗有:
第一,本次輔導方案設計以團體心理輔導、生涯理論及其相關的理論為依據(jù),使輔導活動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有利于輔導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二,在本次團體輔導中還穿插了有效的講解和討論,在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心理素質養(yǎng)成訓練、職業(yè)規(guī)劃時升華思想政治意識,對學生認識課程意義、內化道德認識、提升思想素質起到促進作用。對此,我們能夠肯定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4.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法探討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試圖在更全面的意義上分析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方式和效果。但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很難做到精準控制,難以完全排除一些無關變量。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方案,完善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9號)[Z].
[2]張蔚萍,張民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編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課題項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團體輔導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資助。
作者簡介:李曉娟(1978—),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劉向前(1978—),男,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財經(jīng)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目的:考察團體輔導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促進作用。方法:采取方便取樣,選取某高校2個平行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2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N=35)和對照班(N=36)。在對實驗班進行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將團體輔導技術充分融入授課內容,對照班不做干預。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訪談,并在授課過程中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狀態(tài)進行觀察。結果:對于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實驗班顯著高于對照班。結論:團體輔導技術的恰當應用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團體輔導;思政課教學;對照研究
團體輔導方案
單元
主題
目標
主要內容
1
適應環(huán)境
幫助學生較快地融入新集體,適應新
環(huán)境
1.有緣相識
2.個性名片
3.同舟共濟
2
悅納自我
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獨特性,悅納自我
1.認識自我
2.探索自我
3.尋找與發(fā)現(xiàn)
3
學會學習
幫助學生了解大學學習方式,盡快適應大學學習
1.書中自有黃金屋
2.大學學習方法探討
3.克服學習困難
4
學會溝通
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同學相處,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1.信任品質訓練
2.欣賞別人訓練
3.合作意識訓練
5
情緒管理
幫助學生了解、調適、緩解、激發(fā)情緒,保持適當?shù)那榫w體驗與行為反應
1.情緒的覺察與識別
2.愉快情緒的喚起
3.非理性情緒的調節(jié)
6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幫助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認清與選擇職業(yè)崗位,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1.審視自我
2.外部環(huán)境分析
3.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實施方案
7
戀愛成長
幫助學生端正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掌握處理戀愛問題的方法
1.異性交友觀念互動
2.愛情價值觀的澄清
3.失戀的處理調適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遠沒有達到預期的德育實效性的要求。本研究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對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探索和嘗試。
團體輔導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技術,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目前,我國在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①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依然缺乏普及性,團體輔導技術并未進入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視野;②“片段化研究”的跡象明顯,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系統(tǒng)化研究缺乏;③對團體輔導技術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以觀察法為主,缺少對照組與控制組的實驗研究,教學效果分析缺少科學性和說服力。本研究主要采用準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具體方案、開展方式、應用效果等做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方便選取某高校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yè)2個自然平行班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按隨機原則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對照班。實驗班35人,其中男15人,女20人;對照班36人,其中男15人,女21人。
(2)輔導方法。
①輔導方案。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及具體要求,選取適合應用團體輔導技術的章節(jié),制訂具體的團體輔導方案(見團體輔導方案表)。
②實施過程。
輔導:依托浙江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實驗中心對實驗班在思政課教學時按計劃融入團體輔導內容,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的要求,決定是在授課教室還是在實驗中心開展團體輔導活動。課堂教學效果觀察:設專門的助教,輔助任課教師觀察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情況、發(fā)言情況、精神狀態(tài)等,以便評估課堂授課效果。調查訪談:在課程結束后,研究者(非任課教師本人)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對教師的評價、課程認同、收獲感受等方面。由研究者實施并筆錄、整理訪談結果,助教協(xié)助完成。③
工具與統(tǒng)計方法。
訪談工具采用自編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調查表。該表是結合國內思政課考評相關要求,在大學生思政課現(xiàn)狀、輔導需求的調查分析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共5個條目。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思政課教學效果評價具體是:
根據(jù)教師授課過程中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在課余時間與學生的交流以
及“思政課教學效果評估表”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對課程的意義比較認同,對教師給予更為肯定的評價,在團體中的感受較好,團體凝聚力更強。
3.討論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教學法,系統(tǒng)探討了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案、實施效果等,發(fā)現(xiàn)在思政課教學增加團體輔導內容后,實驗班學生在適應大學生生活的能力、班級同學人際關系等各方面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基礎”課教學的主要經(jīng)驗有:
第一,本次輔導方案設計以團體心理輔導、生涯理論及其相關的理論為依據(jù),使輔導活動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有利于輔導目標的實現(xiàn)。
第二,在本次團體輔導中還穿插了有效的講解和討論,在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心理素質養(yǎng)成訓練、職業(yè)規(guī)劃時升華思想政治意識,對學生認識課程意義、內化道德認識、提升思想素質起到促進作用。對此,我們能夠肯定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4.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采用準實驗法探討團體輔導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試圖在更全面的意義上分析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的方式和效果。但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很難做到精準控制,難以完全排除一些無關變量。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團體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的具體方案,完善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9號)[Z].
[2]張蔚萍,張民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編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