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只有先深入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關注重點、學習興趣、閱讀能力與習慣,才能真正確定出適切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以《胡同文化》的教學過程(片段)為例,探討如何借助學情研究提高課堂實效性。
一、精讀文本,挖掘文本教學價值
《胡同文化》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在作者汪曾祺平易生動的語言下,包含著他對胡同深沉而又復雜的情感。他對胡同文化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文化特質(zhì)有溫和感性的贊許,但對胡同文化封閉、冷漠、自私怕事的特點又有理性冷峻的批評。所以,汪老對胡同文化的解讀,也正揭示了文化發(fā)展中一個兩難問題:任何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其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也是一體兩面難以分割。二期課改的教材編寫者將其編入高二第二學期的文化單元,想必也是希望借助這篇《胡同文化》,引導學生更全面地看待各種文化現(xiàn)象,拓展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深度。
二、研究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需要
教師在“備教材”之后,必須更細致、更全面地“備學生”。
1.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相關積累
筆者在課前布置了預習,主要涉及這樣幾個方面:(1)了解作者的生平個性。(2)概括整理文章結(jié)構(gòu)及胡同特點、胡同文化特點。(3)你覺得作者怎樣看待胡同文化?(4)對文中的內(nèi)容及語言表達有何疑問?
通過預習的反饋了解到高二的學生能夠把握主要的結(jié)構(gòu)思路,但大多只是“淺閱讀”,草率地對文章主旨情感做出單一的判斷。由于對汪曾祺比較陌生,所以沒有學生能結(jié)合作者的個性生平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而且文本語言平易樸實,情感含蓄,也給學生的理解分析帶來難度。不少學生對文中一些關鍵語句表現(xiàn)作者什么情感態(tài)度提出了質(zhì)疑。
2.關注學生差異及興趣
在預習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提出比較有質(zhì)量的疑問,如有的學生提出“胡同文化的‘忍是由什么造成的?僅僅因為胡同的方正和封閉嗎?”這樣的問題。還有的學生對課文最后“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可見,對部分學生而言,學習的訴求也并不僅僅停留在理解課文的程度,有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三、適當點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了解學生學習需要后,筆者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篩選,最后確立本文的教學目標為品讀語言,理解作者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辯證地看待文化現(xiàn)象。教學重點為解讀胡同文化的特點以及作者對胡同文化的評價與情感態(tài)度。方法則是以小組討論為主,輔以關鍵句朗讀,在思維的碰撞中,打開視角,學習由淺入深、從單一到辯證思考問題的過程。
片段一:
師:分析文中具體的詞語句子,你認為作者對胡同文化的特點持什么情感態(tài)度?(學生小組討論后自由發(fā)表意見。)
生1:我覺得作者挺喜歡胡同中“處街坊”的人際關系。他說“街坊里道……道個喜或道個惱”。而且還花了很多筆墨寫鄰里間的日常生活,棋友“殺一盤”,酒友“喝兩個”,還有鳥友“會鳥”。
師:你覺得這是怎樣的生活場景?
生1:我感覺是很悠閑的生活場景,所以,我覺得作者對胡同中的人際關系是持贊同的態(tài)度。
生2:我不太同意。我覺得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贊同。文中說了“北京人理想的房子是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他們并非經(jīng)常交流。作者寫他們“處街坊很講究”,我認為是說他們只是做到有禮數(shù),但保持一種適度的態(tài)度,所以,最后作者說他們“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師:那你覺得作者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
生2:我覺得作者不是非常贊同這種生活方式,他認為合禮數(shù)只是表面,實際上是有點冷漠自私的。
反思:小組討論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也聽取他人,在交流過程中對文本語言的咀嚼相對更全面深入了。教師此時只需要給予空間讓學生表現(xiàn)各自不同的觀點,適當?shù)貛椭鷮W生闡述得更清晰即可。其他學生在兩種不同觀點的碰撞中,也能得到啟發(fā)。
片段二:
師:第12段中作者對于胡同文化的“忍”是抱有什么情感態(tài)度呢?
生1:我覺得是批評。因為大家認為要主持正義,但是這兩個老北京說“忍著吧”。作者然后說“這話實在太精彩了”有點諷刺他們的味道。
師:請你朗讀一下,盡量把你認為的批評嘲諷的意味讀出來。
(生1朗讀)
生2:我覺得也有點佩服的味道。像這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好像包含了批評和佩服兩種意味。
師:為什么?
生2:作者說到“忍”,其實這個“忍”在中國文化中很重要,必須要有內(nèi)涵和修養(yǎng)。但是也不能總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無可忍,自當不忍?!边@個小伙子打女孩子還不認錯,如果再忍著,就變成姑息這種行為了。
師:好。我總結(jié)一下你的觀點,作者對于北京人順應外部環(huán)境的忍耐力是佩服的,但是對于不公正、不公義的妥協(xié)與縱容他又是批評的。那就請你也來朗讀一下吧。
反思:這篇課文的語言細膩口語化,通過朗讀、揣摩不同語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情感,強化感受。學生朗讀后,也會啟發(fā)其他學生意識到作者的情感中批評與佩服兼而有之。但為何這段內(nèi)容會包含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很難清晰概括,需要教師適當?shù)攸c撥與歸納,迅速把握到問題的核心,看清不同的側(cè)重點,也為后面聯(lián)系作者個性生平、分析文本做好鋪墊。
片段三:
師:那北京人這種逆來順受的“忍”有沒有其他原因?
生1:我覺得有。北京是王都,平民百姓會受到很多政治影響,他們只能忍著接受,不能提意見,長此以往,這種逆來順受就變成了“忍”。
師:太好了!你關注到了歷史文化背景!那這種生存哲學作者贊同嗎?
生1:我覺得從前面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是批評這種“忍”。
生2:我認為也有認可成分。因為前面也提到北京人易于滿足、能知足常樂,挺樂觀的。所以,我覺得作者也有一點理解贊同。
教師總結(jié):確實,我們從文本的內(nèi)容來分析,發(fā)現(xiàn)作者好像既抱有批評,又抱有認同的態(tài)度。那我們就適當?shù)亟Y(jié)合作者的個性經(jīng)歷來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汪曾祺個性平和、淡泊名利,所以他會欣賞胡同文化中知足常樂、不重物質(zhì)的生活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他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能以一種更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反思胡同文化的弊端,所以對胡同文化也會有犀利的批評。
反思:本文的教學難點在于理解北京胡同文化形成的深層文化背景,以及聯(lián)系作者來分析情感態(tài)度。面對學生知識、能力上的薄弱之處,教師就應及時給予點撥與幫助。個別學生有歷史文化的積累,教師就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他們。而學生“知人論世”的能力較薄弱,教師就必須先在預習中做好鋪墊,在課堂上則及時點撥,帶領學生體驗如何結(jié)合作者的個性思想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在學生實際能力與需要的基礎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使其在思想上有所拓展,在方法上增加經(jīng)驗。只有通過學情研究,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才能為學生以后能獨立自主、主觀能動地進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董韻,女,1980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上海市北郊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