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 要: 聽力教學的特點導致它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尤其在民辦高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將目前比較盛行的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聽力教學中,力求找出一種適合民辦高校的教學模式,提高聽力教學水平。
關鍵詞: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 民辦高校
一、引言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聽力理解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p>
長期以來,聽力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英語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聽力教學模式仍然是聽力教學的主要形式?,F(xiàn)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生在學習中應居于主體地位,教師居于指導地位。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在英語聽力教學實踐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聽力的教學方法。
二、理論依據(jù)
1.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之一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 1999)。Krashen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Long(1983)提出,語言必須通過“對話性互動”(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習得。外語課堂教學應帶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2.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它強調個體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fā),對客觀事物進行理解和建構,特別關注學生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學習者正是通過實施任務和參與活動,促進自身知識的“重組”與“建構”,促進攝入的新信息與學習者已有認知圖式之間的互動、連接、交融與整合。
3.《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將知識按知識維度分為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和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將學生的認知過程分為六個維度,即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創(chuàng)造(create)。所以,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筆者是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方法指定學生任務。每節(jié)課老師需要講什么內容、課堂采用什么方式、引用什么案例、布置什么作業(yè)、學生需要理解什么內容、理解到何種程度等問題,都必須在教學大綱中充分體現(xiàn)。
三、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聽力課的教學設計
筆者的聽力課教學設計采用了Willis的任務設計模式,每次課的教學內容分三個步驟:聽前任務(pre-task)→聽時任務環(huán)(task-cycle)→聽后語言點(language focus)。在任務的具體設計上,遵循布魯姆的任務分類原則合理布置任務。
教學內容: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4》,選取第一單元“One world”設計90分鐘的一次聽力課。
1.前期任務(Pre-listening step)
Skechan(1996)提出:“任務前的活動可以有兩個重點:一是對任務總體認知的需求;二是重視語言的因素?!眲櫱褰淌谡J為:“以所給的文字材料、圖片等線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背景信息,縮小話題所使用的詞語范圍。因為要理解講話人的意義就會用到情景線索(如所談的主題,講話人是誰,談話的地點)。所以進行聽力活動之前,教師應提供有關情景信息,以幫助學習者調動自己的非語言性知識,這樣他們能夠預示可能會聽到的內容。”因此,聽前教師要呈現(xiàn)完成聽力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組織學生就話題展開討論;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具體步驟。聽前任務活動的設計,應該為學生熟悉聽力任務情景和完成任務做準備,準備工作包括復習以前學過的語言結構和詞匯,簡要介紹聽力材料的背景知識,解釋聽力任務所要求的反應方式等。
教學范例第一部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理解”O(jiān)ne World”的涵義,即世界是一個大家庭,人們分享著同一個主題,同時由于文化差,使同一主題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形式,世界也由此而繽紛多彩。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課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搜集關于“同一個世界”的資料,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聽前任務設計及步驟如下:
任務1:要求學生熟悉、了解本單元討論的話題。課前事先跟學生溝通,分小組搜集資料,上課分享。
任務2:分組討論“Questions for discussion”中的問題。這項活動將持續(xù)5至10分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提問、互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監(jiān)督者、管理者的角色。
任務3:為了減輕學生在任務環(huán)中的負擔及降低難度,教師帶領學生用5至10分鐘的時間學習課本中“Language focus”的內容,教師講解,學生熟讀。
任務4: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并掌握聽力材料中的重點詞匯及短語,為任務環(huán)做準備。
任務5:根據(jù)書中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并預答,讓學生在聽前進行思考、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做題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帶有任務和目的的“熱身活動”,激發(fā)學生對下面的聽力任務產生很強的好奇心,為實施聽中和聽后任務在心理和基礎知識上奠定基礎。
2.任務環(huán)(While-listening step)
聽的過程中要強化記憶,對所聽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對整體和細節(jié)不可偏廢,不要見記細節(jié)而忽視整體性。教師要設計數(shù)個微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伙伴或小組形式完成各項聽力任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制訂豐富多彩且能引發(fā)任務的方案。教師除了根據(jù)聽力內容設計單詞猜測、內容預測等任務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和正誤判斷等聯(lián)系的引發(fā)任務。任務可以通過口頭,也可以通過筆頭完成,如一邊聽錄音一邊記要點,還可以羅列有關事實,根據(jù)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對文章脈絡進行梳理。
教學范例第二部分:在聽的過程中,建議學生不要只聽單個的詞或音,而應該聽關鍵詞。通過聽錄音核對自己的猜測并回答課文后相關練習問題,弄清對話中的細節(jié)。根據(jù)設計,完成各種判斷、事實、推理等練習。任務設計及步驟如下:
“任務環(huán)”是任務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完成聽力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設置非常重要。根據(jù)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方法,學生的認知過程依次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創(chuàng)造(create)。所以,依據(jù)這一理論,教師將任務按以下順序安排。
任務1:記憶型任務。即要求學生在聽完第一遍概括文章大意后,在聽第二遍時做筆記。本單元聽力材料的內容是羅列各國及各宗教影響下人們過生日的不同習俗,材料中細節(jié)性的信息量很多,教師要求學生將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如國名、年齡等。教師提前指導學生如何速記。
任務2:理解型任務。即要求學生在上一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工作。如Egypt(21,18),F(xiàn)inland(18),Muslim(E,T,I,S)等。
任務3:分析型任務。即要求學生聽后完成“Statements for exercise 1﹠2”。
任務4:評價型任務。即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各自的答案,隨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做匯報,形成一個平等的、積極的信息交流過程。
完成以上任務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更正、解釋、評價等。
3.語言點(Post-listening step)
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形式豐富的活動,以拓展對目標語言的操練??梢詡€人和小組向全班展示最終任務結果,自評、互評、師評任務完成情況,總結語言知識點并開展鞏固性和拓展性訓練。聽后的任務應與其他技能活動相結合,如說和寫等??梢愿鶕?jù)聽到的內容要求學生寫一份文摘、一封信;復述故事、列一個時間表等。
教學范例第三部分:檢查及展示任務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將完成認知維度過程中的最高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造。任務設計的具體內容如下:
任務1: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總結文章內容,5分鐘后選一名同學代表小組其他成員用英語做一個summary,得分計入平時成績。
任務2:要求學生結合本單元掌握的知識及信息,發(fā)散思考,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關于“中西方生日習俗”的PPT,下次上課做presentation,集體分享。
四、結語
通過上述對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用的討論,可以看出任務型教學法所要求的正是語言習得需要的理想狀態(tài),是一種適合所有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教學方法,是完全符合新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需要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對其廣大英語教師和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者提出全新的挑戰(zhàn),需要大學英語教師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有意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Chen H.,L.Gan & M.Chen.Learning as a process of doing things—A task-based experiment in a middle school[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5,28.
[2]Krashen,S.Priciples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Brown R.Group Work,Task Differ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1991,11:2-12.
[4]歐光蓮.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型英語課的應用[G].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5]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G].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6]李萍.語言輸出假設研究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60-64.
[7]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
[8]鄭銀芳.從建筑主義角度看二語習得中輸出的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93-96.
[9]吳均.淺析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USA: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