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真
摘要:隨著社會變遷中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青年亞文化在諸多方面深深地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闡述青年亞文化的涵義、特征及其表現(xiàn)形式,分析青年亞文化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結合當前社會改革處于攻堅期、文化更為多元的現(xiàn)實和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引導青年亞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關鍵詞:改革攻堅期;青年亞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0—0153—02
“亞文化”概念是美國人類學家A·W·林德于1938年在關于檀香山越軌行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該理論可以說是亞文化理論的先聲,后經(jīng)過許多社會學家的研究,亞文化理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亞文化是指處于社會邊緣地位和從屬地位,僅在某一區(qū)域或者某些群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同社會主流文化相比,因亞文化具有邊緣性、從屬性、批判性、民間性等特點,亞文化一般也稱為非主流文化或次文化。
1青年亞文化涵義及特點
在我國,青年亞文化泛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在青年群體中存在的有別于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是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以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獨特怪異的語言、行為、裝扮等方式抗爭“強勢文化”、“主導文化”、“權威文化”的總體表現(xiàn),具有反傳統(tǒng)性、叛逆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
青年亞文化是在青年群體中存在的亞文化形態(tài),其形成必然要從青年期這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探尋根源。從年齡方面看,當代青年亞文化群體主要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相對富裕,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因此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強,個性突出,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為人處事;從生理方面看,處于青年期的人思想更加開放,思維更為敏捷,好奇心強,創(chuàng)造意識更加明顯。因此,處于這一特殊生理和心理年齡段的青年群體,在承受著傳統(tǒng)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教育的重重圍擋和重壓下,在話語方式、行為方式上、思維方式等方面呈現(xiàn)出帶有挑戰(zhàn)、叛逆、顛覆社會主流思想文化、價值規(guī)范的文化方式在所難免。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深水區(qū),本土多樣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社會思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沖突,這也給個性獨立、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新事物的青年群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他們按照自身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自由地尋找、取舍或者創(chuàng)造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多樣文化形式,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具有顛覆、叛逆、越軌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形式。
2青年亞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青年亞文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沖突和相互影響、融合的產物。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不斷發(fā)展和我國社會轉型的加快,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更加形式多樣、內容各異。
2.1追星亞文化
追星亞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典型代表。當前追星亞文化的典型就是韓潮來襲。韓劇多以男女主人公帥氣或漂亮的外形、細膩的情感演繹來吸引觀眾眼球,青年群體中的韓迷們更是喜不勝收,來者不拒,一部《繼承者》幾乎所有的大學生知道了李敏鎬、一部《來自星星的你》讓很多大學生廢寢忘食。有些大學生上著課嘴里還時不時蹦出一兩句“歐巴”、“思密達”。雖然韓劇所演繹的故事從內容方面看多具有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尊重傳統(tǒng)等積極性,但從其思想性方面看卻主要是以男女主人公之間“含情脈脈”的戀愛或錯綜復雜的感情糾葛為題材,以輕松、自由和愉悅的劇情來招引青年群體的關注和沉迷。因此,如若長期迷戀于這類影視節(jié)目,就容易因其缺乏奮發(fā)圖強、開拓創(chuàng)新等方面勵志教育內容誤導影迷們迷失方向,淡化信仰,忘卻使命,對于社會建設和青年人自身成長而言自然是非建設性、消極的。再者,近年來媒體陸續(xù)爆出的明星吸毒酗酒、艷照門事件等一起又一起的明星丑聞,也表明明星們并非青年群體所應學習、效仿乃至崇拜的社會精英和榜樣,尤其是那些狂熱的近乎失去理智的追星迷們更應當反思。
2.2網(wǎng)絡亞文化
網(wǎng)絡亞文化是一種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對未成年人的思想、行為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有別于網(wǎng)絡主流文化,體現(xiàn)著獨特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的網(wǎng)絡流行文化。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網(wǎng)絡流行語、網(wǎng)絡游戲、惡搞、MSN聊天、微信、微博或QQ等。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青少年通過網(wǎng)絡,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出來,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釋放出來,于是這些表現(xiàn)形式逐步演變成一種非主流的特殊文化——網(wǎng)絡亞文化。但是,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虛擬性,監(jiān)管困難,大量的負面網(wǎng)絡信息充斥其中,再加上一些庸俗、消極、另類的網(wǎng)絡用語如“郁悶”、“太給力了”、“吃貨”、“土豪”、“木有”、“木友”等鋪天蓋地而來,令人躲避不及,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尤其是青年網(wǎng)民的生活以及價值觀念。
2.3“80后”的亞文學作品
擁有眾多粉絲的“80后”的文學作品,正在引起社會的關注。這批年輕的“80后作家”熱衷抒寫成長的迷惘與困惑、唯美愛情故事、或想象中的魔幻世界。他們通過寫作,傳達他們的夢想,表現(xiàn)他們自己成長經(jīng)歷中的痛與苦、思考與感悟關于現(xiàn)實的觀點以及想法。這批“80后作家”,大多喜歡運用瑰麗華美的辭藻,以細膩、絢爛與淡淡的憂傷為其文化標簽。雖然有時會表現(xiàn)出幽默、辛辣或諷刺的風格,但大多文章都具有消極、頹廢、浮躁等特征。在許多“80后作家”看來,這些特點正是他們美麗青春和融入現(xiàn)實的標志。盡管他們的文章存在某種程度的思想偏激、技巧也不夠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文學的一部分空白,構建了多樣化的青少年文學格局。
3青年亞文化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改革進入攻堅期,經(jīng)濟發(fā)展步入全球化,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全球共享,各國人才世界性流動,意識形態(tài)、思想文化也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新態(tài)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會思潮、精神力量、價值觀念也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在一起。各種外域文化和本土性非主流文化(統(tǒng)稱亞文化)嚴重沖擊著我國的主流思想文化陣地。歷史表明,開放的經(jīng)濟必然帶來開放的文化,開放的文化又不斷地呼喚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又叛逆、另類的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和鞏固產生重要影響,既給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fā)展空間,也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
3.1青年亞文化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青年亞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內容可以對主流文化的某些偏離、滯后、陳舊、俗套起到警醒社會的作用,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好方向、明確目標、扶正固本;同時,青年亞文化時尚新穎的形式、輕松自由的內容,可以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此外,由于青年亞文化融入了自我生活情趣、利益實現(xiàn)、理想追求等內容于自修、娛樂、搞怪、網(wǎng)絡游戲、小說散文之中,有利于大學生釋放壓力、緩解矛盾、與人和諧相處,從而有助于維護青年大學生身心健康,減少心理問題乃至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3.2青年亞文化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多元文化的泛濫、沖突與激蕩很容易使青年大學生產生思想焦慮,尤其是迎合年輕大學生需要的各種標新立異、自由叛逆的亞文化更容易引發(fā)大學生懷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否定現(xiàn)實生活,甚至否定自我追求,導致大學生價值觀錯位與失范、心理健康紊亂和道德意識弱化、判斷能力變差等。此外,隨著近年來青年大學生學業(yè)負擔日益加重和就業(yè)壓力、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追求也很容易被內容輕松、頹廢、不思進取、玩世不恭的亞文化侵蝕,導致他們整天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之中,不睡覺、不吃飯,不學習,缺乏人生理想,沒有追求,沒有目標,更有甚者,有的大學生追求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
4科學分析青年亞文化,合理引導其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建設與發(fā)展,應當?shù)玫饺鐣膹V泛關注與大力支持。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也不能簡單地盲目認可,或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青年亞文化的價值意義,更不能錯誤地認為青少年亞文化全然是一種消極文化,斷然地進行限制與圍堵。我們應當持分析批判的態(tài)度,肯定其質疑、反叛精神中的積極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并給予合理的引導,揭示其存在的弊端,認清其中的是非。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揮亞文化的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科學合理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那么,如何加強青年亞文化的鑒別、引導與批判,以面對改革攻堅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成功呢?
(1)宣傳和弘揚大學校園主文化,同化校園亞文化。各高等院校應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tǒng)率,不斷加強校園主流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和品位,同時積極宣傳校園主流文化,通過增強校園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來實現(xiàn)對校園亞文化潛移默化的同化與吸收,使亞文化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價值觀目標,使亞文化真正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
(2)積極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亞文化的引導,促進亞文化向主流文化轉化。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不能片面的、消極的看待青年亞文化,對其不加分析地壓制或忽視,而應當積極的分析鑒別、引導與利用,努力挖掘青年亞文化的時尚性、創(chuàng)新性等積極因素,從而豐富主流文化教育內容,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資源與新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之外必須積極開展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在文化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升大學生分析多元文化、判斷多元文化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在文化欣賞和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中鑒別文化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能力,以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改造和利用好亞文化。
(3)緊密結合大學生實際,創(chuàng)新主流文化傳播方式。提高主流文化教育效果,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為此,必須緊密結合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他們最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比如就業(yè)、個人發(fā)展等問題,采取青年人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式投其所好、增進互動交流,使主流文化教育內容和方式盡可能地縮短與大學生的距離,更加貼近大學生現(xiàn)實需要,這樣有助于青年大學生更樂意接受主流文化,實現(xiàn)深入開展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為人民服務教育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李修志等.青年亞文化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3,(01).
[3]潘國廷.大學不良亞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4]張平功.青年亞文化的形成及表現(xiàn)[J].青年探索,2007,(4).
[5]蘇文清.青年亞文化探微[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4).
[6]游慶超.淺談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J].科教文匯,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