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鳳
摘 ? 要:人格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人格素質(zhì)是人的核心素質(zhì),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也符合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及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格教育;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現(xiàn)在,各國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因此各國基本上放在第一位的都是“人的發(fā)展”。如今,將人格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這是世界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芭囵B(yǎng)健全的人格”已在我國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這為語文教學目的指明了方向,強調(diào)“教文”“育人”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雙重目的,就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所以說脫離了人格教育而進行純粹的傳授知識的語文教學,等同于舍本逐末。只有有效地滲入了人格教育的語文教學,才算得上有效的語文教學,才稱得上真正的教育教學。
二、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1.從教學目標看,人格教育沒有得到重視。
人格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幾乎沒有體現(xiàn)這一點,也沒有將這一點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之中。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例。第一單元教學目標為重點整體感知,端摩語言。為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挖掘文章中某些句子的言外之意。這些教學目標只是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掌握語文基本能力就夠了,雖然也涉及到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滲透了少許思想道德教育。但在教學目標中,人格教育內(nèi)容和目標卻沒有得到體現(xiàn),這必然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這一重大教學任務。
2.從教學過程看,“重講授,輕體驗”仍占主導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有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講授課文內(nèi)容時,老師便是課堂的主體;在學習和接受的過程中,學生便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在動態(tài)化教學活動中,教與學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他們可以相互轉換,因此課堂的主體和客體也是可以不斷變換的。所以,在教學的實踐當中,教師應在課堂上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這樣的課堂才更具活力,更具挑戰(zhàn)性,才能讓師生共同成長?!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在課堂上,老師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沒有學生出來成為主體,沒有學生出來主導一下,那不成了誤人子弟了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能讓學生成為主體,指出老師的錯誤,這樣既可以糾正老師的錯誤,又不誤了學生,并且會讓這位老師以后永不再犯這個錯誤,那不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嗎?在課堂上,如果不讓讓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悟,不給學生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的機會,這樣的課堂一定是不受學生歡迎的,其課堂效果也一定是不理想的。這種講課方式,最終會導致學生歲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如果學生連語文課都不愿意上,那我們的教師又如何借助語文教學來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呢?
3.從教學內(nèi)容看,缺乏學生的情感參與。
語文教學中,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在教師課堂的講解過程中被肢解得體無完膚。無論是哪一篇文章都逃脫不了“時代背景一段落大意一中心思想一寫作特點”的片斷,原本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于一體的語文課堂陸然變得索然無味了,語文科的教學最終也演變成了一種機械化的訓練課。這樣的情形在今天依舊存在,正如許多學生所說,新教材發(fā)下來時,最喜歡看的就是語文書,但是上課最沒有勁的就是語文課了。本該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何時在學生幵來變得無趣無味了。
4.從課程設置看,語文活動課程并未落到實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已逐步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幵,與素質(zhì)教育相配套的課程也相應編定出來,活動課程、選修課程、校本課程都被安排在課堂教學計劃之中。開設這些課程,目的就是為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帶來有效的引導作用。但是,我們清楚地知道,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力仍然巨大,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仍然無法真正展開。
以我校高中部為例:高一學年,語文課時每周五節(jié),平均每天一節(jié),但每節(jié)課都是講授課文的內(nèi)容,從來沒有哪一位語文老師把一節(jié)語文課上成一節(jié)語文活動課。偶爾上一節(jié)語文活動課也只能利用課外的時間。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的課程設置就以文科高考科目為主,其他文化科目的節(jié)數(shù)相應減少,只是為了應對會考而設置。同樣,理科班的課程設置就以理科高考科目為主,其他文化科目的節(jié)數(shù)也相應減少,也是為了應對會考而設置。應對會考的科目,除了上課的節(jié)數(shù)明顯有所減少,其授課內(nèi)容也只以會考的難度而設置,對這些科的講授完全屈于應付會考。除了這些文化課之外,體育課繼續(xù)保留一周兩節(jié),增設了美術課,同樣是一周才一節(jié),但是卻取而代之了音樂課,音樂課取消了。高二語文課的設置,由每周五節(jié)變?yōu)榱?jié),只是增加了一節(jié)文化課而已,每節(jié)課的內(nèi)容仍然只是講授教材內(nèi)容,語文活動課更是少之又少。到了高三,文科班只設置高考的五門文科科目,理科班只設置高考的五門理科科目。其他科目一概取消。語文活動課變得有名無實了。在我們學校就讀的學生高中階段三年下來,校本課總共上過兩次,活動課一次都沒有,完全閱讀過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學生人數(shù)不足20%。難怪老師們感嘆:素質(zhì)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這樣一來,語文活動課、校本課、選修課等為素質(zhì)教育而設置的課程在對加強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功效變得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季愛民,季曉寧.試析蔡元培完全人格之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9(7).
[2]陳雪茜.高中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endprint